2021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免费领直播课 | |||
公共课 | 政治 | 英语一 | 英语二 |
数学一 | 数学二 | 数学三 |
2021考研初试12月26~27日进行,2021考研初试情况(点击查看》》2021考研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专题),第一时间为考生提供考研真题答案及答案解析内容,同时新东方考研教师将为考生提供视频直播解析。直播入口|考研真题答案专区
三、材料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摘编自《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3月29日至4月1日,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3日、4月16日、9月25日)
(1)“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蕴含了什么唯物辩证理论?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性原理,分析“主观求变”和“准确识变”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危与机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坚持发展的观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化危为机,创造机遇。
(1)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主动求变"和“准确识变”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第一问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第二问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与题目问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能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句话中准确推断出其蕴含的哲学原理,属于理论记忆型题目,且考查知识点为常见,考生应从理论语言出发答题,写出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和关系,再结合材料分析,危和机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二问则提示考生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性原理,分析“主观求变”和“准确识变”之间的关系,考生应把握题目要求,从题目所限定的理论方向入手解答问题,即先回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再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充分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标。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目标。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使用“小康”这个概念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在上世纪末使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要求在新世纪头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置于引领地位,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点”与“起点”,蕴含辩证思维,体现了我们党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彰显了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境界。当前,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沉甸甸的实绩,坚定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面向未来,怎样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回答好这些新考题,关键在于下定决心,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开拓进取,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幸福。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9月20日)
(1)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视角,分析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实现小康社会”中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为什么说“实现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答案要点】(1)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保证。第二,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2)第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第二,要巩固脱贫成果,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第三,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大扶贫格局,坚持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让全面小康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更多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题的关注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结合材料来看,第一,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需要考生回答出党的领导这一角度。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使最广大的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需要考生回答出人民这一角度。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因此需要考生回答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角度。
第二问考查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结合了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讲话及时政热点。本题的关注点在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因此考生需要回答出“终点”和“起点”两个角度。“终点”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已取得的成就,即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起点”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们今后的意义,即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这一重大意义。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进入朝鲜战场。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全国各族人民由衷称赞志愿军将士为“最可爱的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中央统揽全局,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站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主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岀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中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定需要“非凡气魄和胆略”,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和党的任务分析。
(2)为什么说“抗美援朝胜利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答案要点】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我们党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主要是: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同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任务: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但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争强加在了中国人民头上。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2)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经此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国内背景,并且结合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因此需要考生回答出我们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四大严峻考验,以及我们当时着重抓的四项工作,此外还有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第二问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该内容来自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因此考生只要按照讲话内容进行回答即可。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武汉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大家都说:“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1)中国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热干面”加油”,其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2)伟大抗疫精神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如何负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答案要点】“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热干面”加油”体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1)新时代的青年,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相连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与祖国同行,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2020年社会热点伟大的抗疫精神,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精神。第一问首先要解释“中国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即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关系。其次,要求考生直接回答“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热干面”加油”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属于识记和分析类题目,考试应围绕“中国精神”展开。第二问立足当下,考查青年如何负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属于实践措施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围绕材料,结合实际展开即可。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美国政府宣布将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还相继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导条约》等。
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中国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材料2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峻考验。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严肃思考: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就此提出4点建议。
一是主持公道。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联合国宪章首要原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要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使联合国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利益和意愿。
二是厉行法治。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也是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加以维护。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大国更应该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遵信守诺,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也不能歪曲国际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国际和平稳定。
三是促进合作。促进国际合作是联合国成立的初衷,也是联合国宪章重要宗旨。靠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游戏,既解决不了本国问题,更应对不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做的是,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
四是聚焦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不能只开药方,不见疗效。联合国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可视成果为导向,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特别是要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契机,把应对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作为联合国工作优先方向,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突出位置,更加重视促进和保护生存权和发展权。
强调,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最后强调,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旗帜下实现更大团结和进步!
(1)分析中美两国在面对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态度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的实质。(5分)
(2)主席所提“四点建议”对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有何意义?(5分)
【答案要点】(1)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物质帮助,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美国宣布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坚持“美国优先”,坚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的表现,破坏国际秩序,不利于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中国和美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不同态度,在实质上反映的是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之争、公平正义与霸权强权之争、天下为公与美国优先之争。
(2)在后疫情时代,主席针对联合国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四点建议: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和完善,国家之间可以有竞争,但必须是积极和良性的,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内容,考点涉及全球抗疫、中美关系、联合国、全球治理体系,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问题难度适中。第一问要结合材料分析中美对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态度,材料中中美两国的态度非常明显,概括总结即可得出。最后要指出其态度的实质,即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第二问首先要概括出的“四点建议”。其次,要指出这“四点建议”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意义。要综合联合国的作用和全球治理体系,最终得出意义。
新东方教师直播解析2021考研答案>>免费领直播课 | |||
专业课 | 管理类联考 | 西医综合 | 中医综合 |
法硕 | 法硕非法学 | 计算机 | |
教育学 | 历史学 | 心理学 | |
经济学 | 农学 | 二外日语 |
更多2021考研真题答案及考研动态请持续关注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