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1. 认知者因素
(1)认知启发:人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
代表性启发/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度或者拟合程度进行判断。如:我们会认为公交车上贼眉鼠眼的人是小偷、人们会认为穿着干净得体戴眼镜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等。
可得性启发/可用性启发: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件的艰难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信息更多的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比如人们认为坐飞机比坐火车出事的概率要大。
调整性启发/锚定性启发:当人们试图对模糊的信息进行评价时,他们都是先设定一个锚定点以降低信息的模糊性,然后逐渐地调整自己的判断。比如让你估计一袋大米的重量,你根据平时关于面粉的重量的印象,先大致猜出一个重量,然后在这个数目基础上做调整。而初始点会对估计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再如,人们估计1×2×3×4小于4×3×2×1。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是指人由于自身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是别人具有的。
(3)情感卷入:对被知觉者越熟悉,个人卷入越多,越有可能出现偏差(法官、警察等回避亲属的规定)。
(4)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柏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这种偏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把认识到的各种特征性有规则地联系起来。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总体形象。
(5)情绪的泛化:莫瑞(H. A. Murray)证实,处于恐惧状态下的人,对恐惧更为敏感。在一次实验中,他先让一些女孩做一种很可怕的游戏,再让她们和其她女孩一起判断一些面部图片。结果是做过游戏的女孩比没做过游戏的人把面部图片判定的更为可怕。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情绪低落的人,更容易把周围看得灰暗一片。
(6)原有经验:原有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判断简单明了。如果我们没有关于“聪明”、“大方”的原型,我们就无法很快地将对象认定为聪明、大方的人。同一座建筑物,建筑师更多着眼于它的构造、轮廓,木匠更注重它的木料的质地。
2. 认知对象因素
(1)魅力
构成个体魅力的因素既有外表特征和行为反应方式方面,又有内在的性格特点方面。说一个人有魅力,意味着他具有一系列积极属性,如容貌美、有能力、正直、聪明、友好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个人往往只需具备其中的某一两个特性就可能被认为有吸引力,如前面所谈到的光环作用。
美貌通常最快被人认知,且直接形成对人的魅力,从而往往首先导致光环作用。
除了相貌之外,态度也同魅力相关。对于认知者来说,对方的态度是否同自己接近,决定着其魅力的大小。按照弱化理论,人们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只要认知对象的判断对自己有利,认知者就会把他看成是有魅力的并对他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知名度
一个人知名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知。在一个人有一定知名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某种社会传播媒介或周围其他人传递的有关他的信息,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的认知。这时,人们所依据的都是间接材料,受他人暗示的成分较大。一般说来,知名度高、社会评价积极的人,对于认知者的心理有特殊的影响力。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人先入为主地看成是有吸引力的人。
(3)自我表演
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
按照戈夫曼(Goffman)的理论,每个人都在通过“表演”,即强调自己许多属性中的某些属性而隐瞒其他的属性,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认知对象透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他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被称作印象整饰或印象管理。常见的印象整饰策略有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隐藏自己和投人所好等。
3. 认知情境因素
(1)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霍尔(E. Hull)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4种:亲昵区,表现在夫妇、恋人之间;个人区,表现在朋友之间;社会区,表现在熟人之间;公众区,表现在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合。这些距离是人们在无意之中确定的,却能影响认知判断。比如,我们希望陌生人不要过于接近自己,但是如果他莫名其妙地一步一步地向自己靠近,我们就会感到窘迫、紧张甚至恐惧,同时我们会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不懂礼貌或者有侵犯性。特别是在认知他人之间的关系时,空间尺度往往成为一种判断依据,看到两个人在低声交谈,我们就知道他们所说的事不愿意让别人听见,并推断他们可能有较深的关系,等等。
(2)背景参考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