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详见文章内容。
说明:考试用具为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园林史以及风景园林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部分 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新动态,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法规和规范等,并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应用的能力。 2. 中外园林史部分 系统掌握我国园林发展一般历程,各历史时期园林类型、代表作品、主要园林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及相关历史文献;了解世界园林发展一般历程,掌握各主要园林流派的园林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及主要园林设计师;能够徒手绘制经典园林实例,深刻领会传统园林艺术富有特色的理念和理法,阐述传统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价值意义;能够用相关理论阐释园林产生、留存、转变的内在原因,具有综合分析以及传承和创新的能力。 3. 风景园林工程部分 系统掌握风景园林建设相关的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等基本知识,能正确、清楚、简明、严格地表述有关风景园林工程的各种基础知识、设计方法、技术与技艺、材料与做法等;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分析和解决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作图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3小时。 |
说明:考试用具: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与材料、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以及以上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中国建筑史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了解中国建筑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认知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构架体系、造型特征、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其主要术语;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知各地区建筑的类别及特点;认知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等。考生还应具备能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徒手绘制与中国建筑史有关的图形。 2.外国建筑史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外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各阶段建筑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包括各主要风格的建筑理论与实践作品;要求考生认知近代、现代、当代外国建筑的发展史,掌握近现代欧美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期知名建筑师的理论和其代表性作品。考生还应具备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筑构造与材料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民用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构造方法,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能,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建筑构造与材料知识进行构造设计。了解建筑物的分类组成、构造特点和相关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掌握建筑物的基础、墙(柱)、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熟悉施工详图的基本内容及表现方法和常用建筑材料的特点,并能运用建筑构造与材料知识进行一般的民用建筑的构造设计。 4.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要求考生能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运用一般性的原则解释公共建筑中普遍性规律;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构思方法等;掌握主要公共建筑类型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关系、空间组合、结构选型等;了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规范条文;掌握建筑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考生还应具备根据相应原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要求考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掌握居住建筑的类型和各自的设计特点;掌握居住建筑中户型设计基本原理;了解各类型住宅建筑户型组合常用模式;了解住宅建筑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考生还应具备根据相应原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基本题型包括名词解释、作图题、问答题、论述题等。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3小时。 |
说明:考试用具为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对城乡规划原理等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与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考查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应用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和分析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能正确、清楚地解释在城乡规划原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目中学到的关于城乡规划学科的各种基本概念。 2、能正确、清楚、简明扼要地表述有关城乡规划学科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方法;城乡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有关技术经济问题。 3、能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有观点的通过笔述和绘图,正确表述关于城乡规划学科的各种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城乡规划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思考题等。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满分150分,答题时间3小时。 |
说明:考生需自备以下工具
⑴ 1号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圆规、模板、普通科学计算器。
⑵ 1号图纸,纸质不限;草图纸若干。正图张数要求见试题。
⑶ 透明胶、图钉、小刀、橡皮、小型订书机及订书钉若干。
⑷ 考生根据自己绘图习惯自备马克笔、彩色铅笔、绘图铅笔、针管笔、钢笔。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详细规划编制内容、程序的熟悉程度,以及方案构思、成果表达、设计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与分析。考题中提供用地的区位条件、周边环境、上位规划等基本信息,以及外部限制条件或内部现状条件,考生通过对相关规划条件进行分析,提出设计构思方案,并通过图纸和适量的文字表达,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包括总平面设计、规划结构及主要分析图纸、透视图,并提供简要说明和经济技术指标。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题型:作图题。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3小时。 |
说明:考生需自备以下工具:
⑴ 1号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圆规、模板、普通科学计算器;
⑵ 1号图纸不少于3张,纸质不限;草图纸若干。正图张数要求见试题。
⑶ 透明胶、图钉、小刀、橡皮、小型订书机及订书钉若干;
⑷ 考生根据自己绘图习惯自备马克笔、彩色铅笔、绘图铅笔、针管笔、钢笔。
另:考生自带午餐,中途不得离开考场。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建筑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对建筑总体布局、平面功能设计、空间造型、建筑技术等设计理论与相关知识方面的掌握与理解,以及综合设计和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考试内容中小型民用建筑新建或改扩建方案设计。以建筑单体设计及其总平面设计为主,部分内容可能涉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结构与构造设计、建筑技术或细部设计等。 2.考试要求考生应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基本知识,独立完成一项包括外部环境规划在内的建筑设计方案;方案应正确安排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做出环境设计,并依据设计任务的要求达到合理的功能区划和流线组织;设计方案应具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能体现建筑的性格特征,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方案应具有工程技术方面的可能性,主体结构布置合理;符合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设计构思新颖、有创造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熟练掌握建筑设计手工表现技法,规范而又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题型:作图题,表达形式不限。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连续6小时。 |
说明:考生自备以下工具:
⑴ 1号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圆规、模板、普通科学计算器;
⑵ 1号图纸不少于3张,纸质不限;草图纸若干。正图张数要求见试题;
⑶ 透明胶、图钉、小刀、橡皮、小型订书机及订书钉若干;
⑷ 考生根据自己绘图习惯自备马克笔、彩色铅笔、绘图铅笔、针管笔、钢笔。
另:考生自带午餐,中途不得离开考场。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应用风景园林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平面功能布局、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协调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以及方案构思、成果表达、设计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2个题目的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设计对某一特定条件和主题的地段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考生需综合分析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场地功能要求以及相关设计要求等因素,设计并绘制场地的总平面图,完成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主要分析图纸、以及透视图或鸟瞰图,并提供简要说明和经济技术指标。 2、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完成场地中某一重要节点的详细设计,包括节点的竖向设计、植物配置等信息,或完成规定方向的剖面图,并绘制透视表现图,表现图可以黑白线稿或者彩色线稿,形式自定。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题型:作图题。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6小时。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环境学概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环境问题、环境规律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要求考生熟悉环境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规律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环境学原理 环境及类型、环境科学及其发展、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1)掌握环境的概念、分类和特性;了解环境科学的起源;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掌握环境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思考有关环境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 (2)重点掌握:环境科学知识结构体系。 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环境与人类健康。 (1)了解人类与环境间的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掌握污染型环境问题;掌握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掌握环境健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重点掌握: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危害加剧、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 (1)掌握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生态系统退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状、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重点掌握: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酸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4、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理念。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事件、代表著作和代表文件;熟悉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了解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 (2)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关键人物、事件、著作、国际会议和文件;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 5、环境生态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生态学、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1)了解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生态演替的概念;掌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2)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人类活动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6、环境物理环境物理原理、典型物理污染分析。 (1)掌握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内容、特征和危害;掌握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方法;了解其它物理性污染的防治方法;掌握热污染的控制途径。 (2)重点掌握:噪声污染特征、危害、防治对策;热污染的原因、防治对策。 7、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规律;掌握生物吸收、生物富集和生物转化的概念;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掌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和基本特性;掌握环境风险和风险评价的概念。 (2)重点掌握:生物富集和生物转化的概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和基本特性、环境风险和风险评价的概念。 8、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环境监测方案制订、环境评价概述、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掌握环境监测的对象和分类;掌握环境监测标准的分类、水和大气的常用监测指标;了解环境监测的程序;了解环境评价的目的与分类;掌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程序;掌握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 (2)重点掌握:环境监测的对象和分类;环境监测标准的分类;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概念;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和程序。 9、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分类和特征、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原则、环境规划的程序和方法、环境规划的编制。 (1)掌握环境规划的概念、分类和特征;掌握环境规划的目的和遵循原则;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了解环境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关系。 (2)重点掌握:环境规划的目的和遵循原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10、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类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了解环境污染及其特征;掌握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掌握环境污染控制类型;掌握水环境污染控制、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土壤环境污染控制、其它物理性污染防治对策和常用技术。 (2)重点掌握: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及物理性污染的常用防治技术。 11、环境政策与法规环境政策、环境法规、环境标准。 (1)了解环境政策的发展和体系;了解环境法规的发展和体系;掌握环境标准的类型和作用、体系、制定和实施。 (2)重点掌握:环境标准的类型和作用、体系、制定和实施。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水力学》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水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绪论 水力学及其任务;作用在液体上的力;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1)掌握流动性的定义、连续介质模型及质点的概念; (2)掌握作用在液体上的力的分类及表示方法; (3)掌握惯性的定义、黏滞性的定义及牛顿摩擦定律、压缩性与热胀性的定义、表面张力特性的定义、汽化压强的定义及气蚀的概念,掌握理想液体(无黏性液体)的概念、不可压缩液体的概念。 2.水静力学静止液体中压强的特性;液体平衡微分方程;重力作用下静止液体中压强的分布规律;液柱式测压计;液体作用在平面壁上的总压力;液体作用在曲面壁上的总压力。 (1)掌握液体静压强的定义、液体静压强的两个基本特性; (2)掌握等压面的概念及特性; (3)掌握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其物理意义、静止液体中任一点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的度量方法(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压强的定义及换算)、压强的计量单位、压强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4)掌握连通器内等压面的判别方法、液柱式测压计(测压管、U形管测压计、压差计)的应用; (5)掌握液体作用在平面壁上的总压力的计算(解析法、图算法); (6)掌握液体作用在曲面壁上的总压力的计算。 3.水动力学基础液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欧拉法的基本概念;连续性方程;液体运动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 (1)掌握液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欧拉法)的定义、质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掌握恒定流和非恒定流的概念、一元二元三元流动的概念、流线的概念、均匀流和非均匀流的概念、元流和总流的概念、流量和断面平均流速的概念; (3)掌握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的基本型式及其物理意义,熟练运用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进行工程问题计算。 4.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相似原理;模型实验;量纲分析。 (1)掌握流动相似(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的概念、长度比尺的定义、流速比尺的定义,掌握雷诺数、弗劳德数、欧拉数的定义,掌握雷诺准则、弗劳德准则、欧拉准则的概念; (2)掌握雷诺模型律和弗劳德模型律的概念、模型设计的基本方法; (3)掌握量纲、无量纲量、基本量纲、导出量纲的概念,掌握量纲和谐原理的概念,熟练运用量纲分析方法(π定理)。 5.水头损失水头损失的分类、雷诺实验与流态、沿程水头损失与切应力的关系、圆管中的层流运动、液体的紊流运动、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边界层与绕流阻力。 (1)掌握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的定义、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掌握雷诺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层流与紊流的定义、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雷诺数的定义、水力半径的定义、湿周的定义、圆管及非圆管流态判别方法; (3)理解沿程水头损失与切应力的关系(均匀流动基本方程式); (4)理解圆管均匀流过水断面上切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圆管中层流运动的基本性质(流速分布、断面平均流速、流量、动能修正系数、动量修正系数)、圆管层流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 (5)掌握液体紊流运动基本特征(紊流脉动的概念)、紊流的时均化方法、紊流切应力(黏性切应力与附加切应力的概念)、紊流断面流速分布、黏性底层的概念; (6)掌握尼古拉兹阻力实验的设计、绝对粗糙与相对粗糙的定义、尼古拉兹实验曲线阻力分区的概念、沿程阻力系数的变化特性及影响因素、工业管道(圆管及非圆管)沿程阻力系数的确定方法; (7)掌握管道局部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突然扩大管及突然缩小管局部阻力系数的计算公式。 (8)掌握边界层的概念、压强阻力的定义、悬浮速度的定义。 6.有压管流短管的水力计算;长管的水力计算;有压管流中的水击。 (1)掌握短管与长管的概念; (2)掌握短管的水力计算; (3)掌握长管的水力计算(简单管道、串联管道、并联管道、沿程均匀泄流管道); (4)掌握有压管流中水击的定义、水击的传播过程、直接水击与间接水击的定义、防止水击危害的措施。 7.明渠流动明渠流动概述、明渠均匀流、明渠水流的流态、水跃和水跌、棱柱形渠道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的分析。 (1)掌握明渠流动的特点、底坡的定义及分类、边坡系数的定义、充满度的定义、棱柱形渠道与非棱柱形渠道的定义,掌握梯形断面和无压圆管断面几何要素的计算; (2)掌握明渠均匀流的形成条件及特征、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梯形断面、无压圆管)、水力最优断面的概念、最优充满度的概念; (3)掌握明渠水流流态(缓流、急流与临界流)的定义、判别方法、断面单位能量的概念、临界水深及临界底坡的定义与计算、弗劳德数的概念、临界底坡、缓坡和陡坡的概念; (4)掌握水跃与水跌的定义; (5)掌握棱柱形渠道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的绘制方法。 8.孔口、管嘴出流与堰流孔口出流;管嘴出流;堰流。 (1)掌握孔口出流、自由出流、淹没出流的定义,掌握薄壁小孔口恒定出流的计算; (2)掌握圆柱形外管嘴恒定出流的计算、圆柱形外管嘴的正常工作条件; (3)掌握堰和堰流的定义,掌握薄壁堰、实用断面堰、宽顶堰的定义,掌握淹没溢流的定义。 9.渗流渗流现象与渗流模型;渗流的达西定律;地下水的渐变渗流;井和井群。 (1)掌握渗流的定义、重力水的定义、渗流模型的定义、渗流速度的定义; (2)掌握渗流达西定律、渗透系数的定义; (3)掌握浸润面的定义、地下水渐变渗流的杜比公式及其与达西定律的区别; (4)掌握普通井、完整井、承压井、普通完整井、自流完整井、井群的定义。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证明题、计算题、绘图题。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工程热力学》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工质的热物性和能量转换规律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具有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基本概念 理解工程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状态参数的物理意义;掌握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 (1)热力系统 (2)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 (3)平衡状态、状态公理及状态方程 (4)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5)热量和功量 (6)热力循环 2.气体的热力性质掌握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概念;熟练运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比热容进行热力计算。 (1)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理想气体比热容 3.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系统内各能量项的物理意义;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1)热力学能和总能 (2)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3)开口系统能量方程 (4)开口系统稳态稳流能量方程 (5)稳态稳流能量方程的应用 4.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及气体压缩掌握理想气体多变过程的状态参数及过程参数的计算;掌握多变过程在p-v图和T-s图中的表示;掌握压缩机的各种压缩过程及热力计算。 (1)分析热力过程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2)绝热过程 (3)多变过程的综合分析 (4)压气机的理论压缩轴功 (5)活塞式压气机的余隙影响 (6)多级压缩及中间冷却 5.热力学第二定律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理解熵的定义式及物理意义;掌握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熟练应用熵方程,计算任意过程熵的变化,以及做功能力损失。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与表述 (2)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3)状态参数熵及熵方程 (4)孤立系统熵增原理与作功能力损失 6.水蒸汽掌握水蒸汽的产生过程;掌握水蒸汽状态参数的确定;掌握水蒸汽的性质图表;掌握水蒸汽的热力过程的计算。 (1)水的相变及相图 (2)水蒸汽的定压发生过程 (3)水蒸汽表和焓-熵图 (4)水蒸汽基本热力过程 7.混合气体及湿空气掌握理想混合气体状态参数的确定,分压力、分容积的概念;掌握理想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和气体常数的计算;掌握湿空气状态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式;熟练使用湿空气的焓湿图;掌握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的计算和分析。 (1)混合气体的性质 (2)湿空气性质 (3)湿空气焓湿图 (4)湿空气基本热力过程 8.气体和蒸汽的流动掌握气体和蒸汽流动热力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管道截面变化及外界条件的影响规律;能够对有摩擦的不可逆流动过程及节流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1)一维稳定绝热流动基本方程 (2)定熵流动基本特性 (3)喷管计算 (4)绝热节流 9.动力循环掌握动力循环的基本构成、特点以及提高动力循环热力性能的途径。 (1)朗肯循环 (2)回热循环与再热循环 (3)热电循环 10.制冷循环掌握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的系统构成及热工参数计算;了解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工原理。 (1)空气压缩制冷循环 (2)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3)吸收式制冷循环 (4)热泵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主要题型可能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材料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基本要求: 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具有将一般杆类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3、能熟练做出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图,计算其应力和变形,并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和校核。 4、对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5、熟练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6、能分析简单压杆的临界荷载,并进行稳定性校核。 7、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有初步认识。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和和压缩的概念;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应力和变形,强度条件和计算;胡克定律,弹性模量,泊松比;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应力集中的概念。 3、扭转:扭转的概念;扭矩及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剪切胡克定律,切应力互等定理;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变形,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 4、弯曲内力:对称弯曲的概念和梁的计算简图;剪力、弯矩及剪力图、弯矩图;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5、截面的几何性质:静矩和形心;惯性矩,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 6、弯曲应力: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正应力强度条件;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和切应力强度条件;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弯曲中心的概念。 7、弯曲变形:梁弯曲变形时截面的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弯曲变形,刚度条件;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8、简单超静定问题: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超静定梁。 9、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应力;广义胡克定律;常用强度理论。 10、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组合变形的概念、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偏心拉伸(压缩)和截面核心;弯曲和扭转;连接件的实用计算。 11、压杆稳定:稳定的概念;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长度系数;欧拉公式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柔度;压杆稳定条件和稳定计算;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2、能量法:杆件应变能的概念和计算;卡氏定理及应用。 13、动荷载:动荷载的概念;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时的应力计算;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基本题型可能包括:计算题;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1、掌握选取结构计算简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能对平面杆件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3、熟练掌握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 4、掌握常见结构的受力特性。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绪论 介绍结构力学课程的任务,以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掌握结构计算简图、结构与荷载的分类。 2、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掌握几何可变和几何不变体系的概念、体系的自由度、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规律、瞬变体系的概念,了解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的几何组成特征。 重点: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难点:灵活运用几何组成规则分析体系的几何组成属性。 3、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 熟练掌握单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多跨静定梁的组成、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分析及内力图。熟练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计算、内力图的绘制及校核。 重点: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难点: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 4、静定三铰刚架和三铰拱 了解三铰刚架及三铰拱的特点及分类。掌握三铰刚架和三铰拱的内力计算、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的概念。 重点:静定三铰刚架和三铰拱的内力计算;难点:静定三铰刚架的内力计算。 5、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 掌握理想桁架的基本假设、特点、组成及分类。熟练掌握节点法和截面法计算平面桁架,掌握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重点: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难点: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6、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掌握广义位移的概念、实功与虚功的概念、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熟练掌握单位荷载法和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熟练掌握不同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位移。掌握支座移动及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熟练应用图乘法计算梁和刚架的位移,掌握互等定理。 重点: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难点:复杂图形的图乘法位移计算,互等定理。 7、影响线及其应用 掌握移动荷载及影响线的概念,熟练掌握静力法作静定结构的影响线。掌握机动法作静定结构的影响线。掌握影响线的应用、最不利荷载位置的确定。了解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计算。 重点:影响线的概念、影响线的作图方法、影响线的应用;难点:影响线的概念、机动法作影响线、绝对最大弯矩的计算。 8、力法 熟练掌握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力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基本未知数和力法的典型方程。熟练应用力法进行超静定梁、刚架、排架计算,掌握超静定结构支座移动及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力计算,掌握结构对称性的应用。掌握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及内力图较核。 重点: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力法基本原理(基本未知量、基本体系和力法典型方程);难点:对称性的利用、支座移动及温度变化时的力法计算。 9、位移法 熟练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等截面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熟练掌握用位移典型方程计算超静定结构。熟练运用位移直接法计算超静定结构。了解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排架。掌握结构对称性的应用。 重点:等截面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未知量、基本体系和位移法典型方程)。难点:利用对称性取半结构的计算方法。 10、力矩分配法 掌握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力矩分配法的三要素。熟练运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了解用比拟法作连续梁的影响线、连续梁的包络图。 重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力矩分配法计算;难点:力矩分配法的刚架计算。 11、矩阵位移法 掌握矩阵位移法原理、单元刚度矩阵的形成、坐标变换的概念、整体坐标下单元刚度矩阵的形成、等效荷载的概念。熟练掌握先处理法形成结构的总刚矩阵。熟练运用矩阵位移法计算连续梁、桁架和刚架的内力图。 重点:先处理法形成结构的总刚矩阵、等效节点荷载,连续梁、桁架、刚架的矩阵位移法计算;难点:先处理法形成结构的总刚矩阵,等效荷载的形成。 12、结构的稳定分析 掌握两类稳定的概念、不同支承压杆的临界压力。熟练运用静力法和能量法分析不同支承压杆的临界压力,了解变截面压杆的稳定。 重点:两类稳定的概念、静力法和能量法分析不同支承压杆的临界压力;难点:静力法和能量法计算失稳时的临界压力。 13、结构动力学 掌握结构动力分析的目的、动力荷载的分类、动力自由度及离散方法。熟练掌握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单自由体系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共振的概念、杜哈姆尔积分。掌握两个自由度体系的刚度法及柔度法、无限自由度体系基本频率计算的近似方法。 重点:动力自由度的确定、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共振的概念;难点:单自由度体系自振频率的计算、强迫振动的动力系数、强迫振动的动力反应,两个自由度体系的刚度法及柔度法。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包括: 计算题 。 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
说明:考试用具为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基本概念清楚,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项目管理相关原理和方法,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工程项目和项目管理 1.掌握项目的概念、工程项目的目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掌握工程项目的特点,项目生命周期的基本内容; 3.掌握成功项目应具备的条件,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 (二)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 1.了解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的内容,前期策划在整个项目生命期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工程项目目标系统的结构; 3.目标因素之间争执的处理。 (三)工程项目的系统分析 1.掌握工程项目的系统描述; 2.掌握工程项目目标系统的特点; 3.掌握工程项目结构分解的作用。 (四)工程项目组织概论 1.掌握项目组织的概念; 2.熟悉项目组织的基本原则; 3.熟悉工程项目的承发包模式; 4.掌握工程项目组织的特点。 (五)工程项目的组织形式 1.了解工程项目的分标方式对项目组织的影响; 2.掌握直线式、职能式和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优、缺点。 (六)工程项目管理组织 1.了解项目管理基本模式; 2.掌握项目经理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基本内容。 (七)工程项目计划与控制系统 1.掌握工程项目计划的作用; 2.掌握项目实施控制的过程。 (八)工程项目工期计划 1.了解工程项目工期计划表达形式; 2.掌握双代号网络图的绘制方法、时间参数的计算、总工期的确定及关键线路的确定。 (九)工程项目费用管理 1.了解工程项目成本状况的分析指标; 2.掌握运用因素差异分析法分析各成本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3.掌握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 (十)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1.掌握质量的概念; 2.熟悉工程中各生产要素的对质量的影响; 3.掌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十一)工程项目的合同控制 1.熟悉合同管理的工作过程; 2.了解合同的策划的内容; 3.掌握常见的合同类型及特点; 4.熟悉招标的方式和流程; 5.了解合同索赔管理的工作过程。 (十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1.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2.了解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3.了解风险控制对策。 (十三)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 1.了解项目中几种重要的沟通; 2.掌握项目手册的作用及主要内容。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分析题,论述题。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程序设计》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面向算法基础知识和对象程序设计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算法语言基础知识 (1)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历史、背景和特点; (2)Java面向对象编程特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的基本概念,Java语言编程规范; (3)结构化程序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格式输入输出; (5)程序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及使用; (6)数组:数组的基本概念、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应用;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应用。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 (2)类的定义; (3)对象及引用; (4)继承与多态; (5)抽象与接口; (6)内部类与匿名类; (7)自动装箱拆箱; (8)异常处理与异常类; 3、函数(方法)及模块化程序设计 (1)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 (2)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3)实虚参数的传送、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时间; (4)函数(方法)递归与迭代。 4、面向对象编程 (1)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 (2)类与类关系、UML类图; (3)几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及应用: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抽象工厂、原型; 5、字符和字符串 (1)String类、StringBuffer、StringTokenizer类; (2)正则表达式、Pattern类和Matcher类。 6、多线程 (1)多线程的概念,Java中的线程; (2)线程的创建、调度与线程控制; (3)线程间通信,线程的互斥与同步; (4)多线程应用; 7、文件及IO流 (1)Java的基本输入输出,IO流的类层次; (2)节点流与过滤流(InputStream/ OutputStream, BufferedInputStream/ Buffered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 DataOut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 FileOutputStream); (3)Reader和Writer及其子类; (4)文件类File及文件的处理,随机文件的处理; (5)对象系列化与反系列化; 8、Java的常用数据结构 (1)Java集合框架; (2)List、Set、Map、枚举及ArrayList、TreeSet、HashMap、Vector等常用数据结构的使用; (3)数据排序的几种实现方法; (4)泛型及应用; 9、反射及JAVA虚拟机基本原理 (1)反射概念、作用; (2)反射机制的应用、应用场景; (3)垃圾回收器与内存分配策略; (4)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10、应用设计与开发 (1)算法性能度量方法; (2)常用数据结构(如线性表)的应用; (3)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分析典型应用场景中的问题,结合当前成熟的新技术,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案(方法),并加以实现。如电子商务、视频监控、工业控制应用等。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主要题型可能有: (1)基本概念题(填空、选择填空题、程序填空或程序改错)(50~70分) (2)算法分析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题(80~100分)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具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要求考核电阻电路、电路定理、交流稳态电路、动态电路和二端口网络五部分。要求考生对这五部分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基本定律、原理和定理,具有运用这五部分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 电阻电路分析 1.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的概念;吸收、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基尔霍夫定律的含义及灵活运用该定律进行电路分析。 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电路的等效变换的含义;电阻、电压源、电流源的串、并联的等效电路;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一端口电路输入电阻求解。 3.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网孔电流方程的列解及灵活应用网孔电流法进行电阻电路分析;回路电流方程的列解及灵活应用回路电流法进行电阻电路分析;结点电压方程的列解及灵活应用节点电压法进行电阻电路分析。 (1)了解:集总参数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电阻元件的定义、电阻元件的分类、以及有源电阻的判别依据;电压源、电流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受控源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电路中两大约束关系方程的独立性的基本内容。 (2)理解:基尔霍夫定律,会理用基尔霍夫定律建立电路方程。 (3)掌握: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定义和参考方向的概念;支路分析法基本概念,能建立电路的支路电流或电压方程; 网孔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含有受控电源和电流源支路的电路;节点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含有受控电源和电压源支路的电路。 第二部分 电路定理 1. 叠加定理 叠加定理的含义及灵活运用叠加定理进行电路分析。 2.替代定理与互易定理 替代定理与互易定理的概念及其正确使用。 3. 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含义及其在求解最大功率问题方面的灵活运用。 (1)了解:互易定理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替代定理的基本内容以及使用条件;诺顿定理的基本内容;T型网络和△型网络的等效变换。 (2)理解:线性电路的比例性质,会利用电路的比例性质进行电路的求解;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基本内容,会计算负载电阻的最大功率。 (3)掌握:叠加定理及其应用;戴维南定理的基本内容,戴维南等效电路的计算方法,包括含受控源的电路;等效变换的基本概念,会利用简单电路的等效变换进行电路分析;综合利用上述定理进行电路分析的方法。 第三部分 交流稳态电路 1. 相量法 正弦量和相量的相互转换;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电阻、电感及电容元件的自身伏安关系的相量表示;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2.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阻抗和导纳的概念以及等效阻抗和导纳的求解;应用相量法进行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求解出各元件的电压、电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化;电路的功率因数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最大功率传输;串联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特性阻抗、频带宽的计算。 3.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同名端的含义及判别;等效电感的求解;如何画消除互感的等效电路从而分析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理想变压器的性质、作用以及如何分析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 4. 三相电路 三相电路中的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1)了解:相量的概念,包括幅值相量和有效值相量以及与正弦量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三种基本元件VCR的相量形式以及相量图;电阻元件的平均功率,会计算电阻元件的平均功率;电感、电容元件的无功功率和平均储能的概念,并会计算电感和电容元件的无功功率和平均储能;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以及同名端和耦合系数的概念,会写耦合电感的VCR表达式;去耦合等效电路的方法,会进行去耦合的计算;用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的实现条件;三相电路的组成;不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并会计算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最简等效电路和等效参数;正弦稳态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空心变压器电路分析;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3)掌握:阻抗和导纳的基本概念,以及阻抗和导纳的关系,并会计算元件的阻抗和导纳;相量模型的建立方法,并会利用相量模型进行电路分析,包括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相量图的基本概念,会利用相量图进行简单电路分析;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计算;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和测量。 第四部分 动态电路 1.一阶电路 换路定律以及应用它来求解电压电流的初始值;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的分析;时间常数的求解;应用三要素法来求解一阶电路的各种响应。 2、二阶电路 初始条件的确定;能够判断电路工作为过阻尼、欠阻尼还是振荡状态;二阶电路响应的求解。 (1)了解:电容的电荷与电压的约束关系,电感的磁链和电流的约束关系;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列写及求解方法;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以及响应形式与电路参数的关系;二阶电路的微分方程、特征方程和电路固有频率(特征根)的概念。 (2)理解:电容和电感的VCR以及在关联参考方向下和非关联参考方向下的VCR表达式;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储能以及储存能量的计算;时间常数、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概念;一阶电路全响应的分解及其意义;阶跃响应的定义和应用;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的关系;正确判断二阶电路响应的性质。 (3)掌握:电容元件的电压连续性和和记忆性质以及电感电流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利用换路定律计算电路初始值的方法;一阶电路直流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会利用三要素法计算电路的完全响应;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分析方法。 第五部分 二端口网络 二端口的方程求解,表征二端口的几种参数;二端口网络等效电路的求解方法。 (1)了解:二端口网络在电路分析中的意义及适用范围;了解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包括Y参数、Z参数、T参数。 (2)理解:二端口网络的定义与网络参数的概念;二端口的连接(级联、并联、串联)。 (3) 掌握:能够分析和计算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和Z参数矩阵。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主要题型可能有: (1)基本概念题(填空、或选择、或简答) (2)计算题 (3)案例分析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是为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对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 金融学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体系 二、利息和利率 ● 利息 ● 利率决定理论 ● 利率的期限结构 三、外汇与汇率 ● 外汇 ● 汇率与汇率制度 ● 币值、利率与汇率 ● 汇率决定理论 四、金融市场与机构 ●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 货币市场 ● 资本市场 ● 衍生工具市场 ● 金融机构(种类、功能) 五、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 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 六、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 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 ● 中央银行职能 ●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七、货币供求与均衡 ● 货币需求理论 ● 货币供给 ● 货币均衡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八、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 货币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九、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 国际收支 ● 国际储备 ● 国际资本流动 十、金融监管 ● 金融监管理论 ● 巴塞尔协议 ● 金融机构监管 ● 金融市场监管 第二部分 公司财务 一、公司财务概述 ● 什么是公司财务 ● 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报表分析 ● 会计报表 ●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三、长期财务规划 ● 销售百分比法 ● 外部融资与增长 四、折现与价值 ● 现金流与折现 ● 债券的估值 ● 股票的估值 五、资本预算 ● 投资决策方法 ● 增量现金流 ● 净现值运用 ● 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六、风险与收益 ● 风险与收益的度量 ● 均值方差模型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无套利定价模型 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贝塔(b)的估计 ●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八、有效市场假说 ●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 ● 有效资本市场的形式 ● 有效市场与公司财务 九、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 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 ● 资本结构 ● MM定理 十、公司价值评估 ● 公司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 三种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熟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管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绪论 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掌握管理的定义,人类活动的特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概念; (2)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与性质,分析管理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3)掌握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定义和分类,并就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4)掌握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关系技能、概念技能)概念以及需求情况; (5)掌握管理学研究对象及方法。 2.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路径,根据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分析; (2)理解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了解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理解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掌握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理论等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4)理解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了解代表事件和代表人物。 3.信息化管理 信息的定义、信息管理工作的内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相关系统的概念和内容 (1)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和定义,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内容; (2)理解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理解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的概念和内容; (3)了解大数据时代下管理挑战与机遇以及基于云计算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 4.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伦理、道德的管理学诠释、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的关系、相关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1)理解企业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了解伦理道德的管理学定义和意义,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的关系; (2)熟记相关的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力至上道德观、公平公正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推己及人道德观)的定义; (4)掌握道德管理的特征、理解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问题强度),基于上述因素,分析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5.决策和计划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类型与特点、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方法,计划的概念、类型、编制以及实施 (1)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原则与依据、掌握决策的分类模式以及相关现实案例; (2)掌握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回溯决策理论)的内容,分析决策的过程和实践案例; (3)掌握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理解决策的基本方法(经营单位组合、政策指导矩阵、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4)掌握计划的概念以及性质、掌握计划类型(具体到抽象)和计划编制过程,模拟案例计划编制; (5)掌握计划的实施内容,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和内容。 6.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的定义,影响因素,部门化的定义,集群与分权的定义 (1)掌握组织设计的基础(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管理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的任务内容(组织结构系统图和职务说明书); (2)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设置与因人设置、权责对等、命令统一),影响组织设计的原则(外部环境、经营战略、技术及其变化、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 (3)掌握部门化的定义和分类(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4)掌握权利的定义,集权与分权的定义,了解集权倾向以及分权实现的渠道。 7.人员配备与组织力量 人员配备的任务、内容和程序,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和程序,管理人员的考评,组织力量的来源和整合 (1)掌握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因材器使、人事动态平衡); (2)掌握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选聘程序内容和选聘方法,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 (3)掌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委员会的概念和作用意义; (4)掌握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8.领导与激励 理论领导的性质和作用,领导方式,领导理论和艺术,激励原理、激励理论以及激励实务 (1)理解领导的意义和作用,领导者的素质和条件内涵,领导方式的类型(专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2)掌握领导相关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和领导艺术的概念; (3)掌握激励的概念,了解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并分析激励的产生过程; (4)掌握相关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以及主要观点; 9.沟通与控制 沟通的定义、性质和作用、障碍,控制定义和分类,过程以及管理控制 (1)理解沟通的重要性和定义,对沟通进行分类,基于沟通网络的模式,分析沟通中障碍和相关解决方法; (2)掌握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的分类,控制方法(预算控制、非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其他控制方法); 10.管理的创新职能和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的定义和作用、基本内容和过程 (1)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定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目标、技术、制度、环境、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2)掌握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源泉,战略和选择基础,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内容的创新。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简答题、案例题、论述题等。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1.答题一律用黑色水笔。 2.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3.题号明确,字迹清晰,书写工整。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范围: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要求:掌握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等基本概念;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概况;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2.近现代课程与教学 3.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要求:理解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与弊端;理解“语文”学科定名的意义;评析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语文老师的教育改革;掌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2.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要求:掌握语文课程名称的内涵;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语文课程目标。 (四)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2.语文教材建设 3.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 要求: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及体例特点。 (五)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2.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要求: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主要依据;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板书图示,编写科学、规范、实用的语文教案。 (六)识字与写字教学 1.古代识字与写字教学 2.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 3.对外汉字教育 4.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 5.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要求:了解古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评价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经验与不足;了解对外汉字教育的趋势与对策;掌握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及基本方法。 (七)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内容 2.阅读教学过程 3.阅读教学方法 要求: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理解默读、精读、略读与朗读的不同要求;理解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教学实施。 (八)写作教学 1.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2.写作教学过程 3.写作训练方式 要求:掌握写作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文命题、作文指导、作文评讲的内容与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九)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口语交际教学 2.综合性学习 要求:理解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理解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与实施策略。 (十)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1.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要求: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掌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理解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构成。 第二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考试范围: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五)学业质量 (六)实施建议 要求: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了解新课标的主要内容;熟悉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考试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教学设计等。考试方式为闭卷,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考试用具: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1、答题一律用黑色水笔。 2、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3、题号明确,字迹清晰,书写工整。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世界古代史(上) (一)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第二章 最初的文明(上)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 第四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上) 第五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下) 第六章 上古西亚帝国 第七章 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 第八章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 第九章 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第十章 罗马的兴起 第十二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上) 第十三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下) 第十四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第二部分:世界古代史(下) (一)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 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第九章 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十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十二章 亚洲国家的新变化 海上贸易的发达 第三部分:世界近代史(上) (一)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四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一节 美国革命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第四部分:世界近代史(下) (一)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第四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 第三节 工人运动的发展·宪章运动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第二节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 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节 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结成为整体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 第三节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上) (一)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四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九章 走向大战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下) (一)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与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第七章 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会影响 第八章 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与文化 第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 第十章 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第十一章 由两极走向多极化、合作、竞争和变革的世界 2、考试要求: (1) 吃透题目,要点完整。 (2)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 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考试用具: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1.答题一律用黑色水笔。 2.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3.题号明确,字迹清晰,书写工整。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参考书目:朱绍侯、龚留柱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下)】 第一章 远古时代(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第三节 远古的传说与史实第四节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二章 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二节 西周王朝的兴衰 第三节 青铜文明的进步与繁荣 第四节 周代的制度建设 第五节 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 第三章 春秋战国(公元770年公元~公元前221)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霸政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社会巨变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四章 秦汉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秦朝的统一天下和短命灭亡 第二节 西汉的强盛和“新朝”代汉 第三节 东汉的“柔”化与持续动荡 第四节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秦汉的社会危机和农民战争 第六节 秦汉的社会和经济 第七节 秦汉的民族关系 第八节 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189年~公元589年) 第三节 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 第四节 南北朝的分立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国家政权组织的演变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六章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一公元960年) 第一节 隋朝的短暂统治 第二节 大唐盛世 第三节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的危机 第四节 五代的更迭与十国割据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六节 隋唐五代的社会与经济 第七节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交往 第八节 隋唐的宗教与文化 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第一节 宋朝的建立与北宋政局 第四节 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及科举制度 第五节 宋代经济发展与都市化进程 第六节 辽、西夏、金的政治、军事、法律与社会经济 第七节 宋代的思想及文化 第八节 辽、西夏、金的文化。 第八章 元王朝(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第一节 强盛的大蒙古国 第二节 元朝政局的演变 第三节 元朝的基本典制 第四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元代的文化与科技 第六节 民族新格局和对外关系 第九章 明王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与明初制度的建构 第二节 明中期内外交困与国力趋弱 第三节 明后期的统治危机与明朝覆亡 第四节 明代君主集权的强化与政治格局的调整 第五节 明代的赋役制度与经济发展 第六节 明代社会的新动向 第七节 明代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第八节 明代的思想文化 第十章 清王朝(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第一节 清朝的建立与统一 第二节 清朝的盛世 第三节 清朝的中衰 第四节 清朝君主集权制度的强化 第五节 清朝的经济与社会 第六节 清朝的民族关系 第七节 清代的思想、学术和文化 第八节 中外交往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参考书目: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第三节 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第四节 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二节 中法战争 第三节 中日战争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第一节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第四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参考书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四版)】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第三节 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 第一节 军阀势力的演变 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第二节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 第一节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中国革命的低潮 第二节 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阀的混战 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 第四节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 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第二节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 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 第三节 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 红军长征 第四节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第五节 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第五章 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一节 全国抗战的开始 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节 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第四节 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 第一节 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 第二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第三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考试要求: 1.吃透题目,要点完整。 2.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法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史料解析题。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科目适用于哲学专业所有研究方向。要求考生全面深入学习考试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要求考生认真阅读参考书目,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原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一)使用黑色水笔答题 (二)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三)题号准确字迹工整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一)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哲学贡献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意识及其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实践的本质与类型;实践的结构与过程;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第六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社会历史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展先进生产力 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个人的历史作用;群众的组织与作用的发挥 第十一章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与社会意识;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第十二章 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认识的基础与本质;认识的运动过程;认识的思维方法 第十三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本质和特征;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的发展规律 第十四章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的本质与形态;评价及其科学性;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第十五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三)考试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思路清晰,文字流畅 3、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第二部分(一)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二)考试内容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全面深化改革 5、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建设美丽中国 8、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0、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考试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思路清晰,文字流畅3、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一)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科目适用于哲学专业所有研究方向。分值比例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一般各占50%。 要求考生认真阅读参考书目,把握基本史料,理解思想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弄清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逻辑线索。 (一)使用黑色水笔答题 (二)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三)题号准确字迹工整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史》 (一)参考书目 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易经》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孔子 仁学思想;中庸之道;天命论 第三章 老子 “道”之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宇宙生成论;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 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第七章 孟子 “仁政”学说;“性善”论;人格修养论 第八章 庄子 道论;理想人格论;知论 第九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 惠施十大命题;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第十章《易传》 生生之德 变易之道;继善成性 崇德广业 第十一章 荀子 “性恶”论;礼论;天论;正名学说 第十二章 韩非子 法、术、势;人性论 第二编 汉至唐代的哲学 第二章 董仲舒 “人副天数”说;天人感应论;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第五章 魏晋玄学 何晏、王弼的哲学思想;阮籍与嵇康的哲学思想;裴颁、向秀和郭象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 僧肇的佛教哲学;竺道生的佛教哲学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唯识宗的佛教哲学;禅宗 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第二章 张载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天地之性”与“大其心” 第三章 二程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格物致知”与“持敬” 第四章 朱熹 理气论;心性论;居敬穷理论;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陆九渊 “本心”与“心即理”;“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第八章 王守仁 “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 第十一章 王夫之 明有 尽器;尊生 主动;率性 正情 (三)考试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思路清晰,文字流畅 3、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第二部分:《西方哲学史》 (一)参考书目 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多元论哲学 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智者的启蒙;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小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 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 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 第四章 教父哲学 游斯丁;德尔图良;奥里根;奥古斯丁 第四章 经院哲学 爱留根纳;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威廉·奥卡姆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人文主义运动;马基雅弗利;马丁·路德;加尔文 第七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 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巴克莱、休谟 第八章 法国启蒙哲学 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理论理性、实践理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实体即主体、辩证法、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第十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 叔本华;克尔恺郭尔;尼采;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三)考试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思路清晰,文字流畅 3、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一)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发展心理学 (1)绪论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2)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3)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4)胎儿的生理一心理发展 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胎儿生理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5)婴儿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气质 婴儿情绪、社会性发展 (6)幼儿的心理发育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的游戏 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7)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学习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8)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9)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 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 成年早期自我的形成 成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 成年早期的恋爱、婚姻及事业 (10)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 成年中期的生活 (11) 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老龄、老化与发展 成年晚期的认知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 成年晚期的个性和社会性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和长寿心理 2. 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台港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与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学业发展的教育与辅导 生活适应的教育与辅导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概述 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含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实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保障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的含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的实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的保障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测评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概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 (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伦理与督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一)基本题型可能有: 1.名词解释题(概念题) 2.简答题(简述题) 3.论述题(综合题) 4.案例分析题(应用题) (二)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满分为 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考试用具: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数学分析最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熟悉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 实数集与函数 1、实数:实数的概念,实数的性质,绝对值与不等式; 2、数集、确界原理:区间与邻域,有界集与无界集,上确界与下确界,确界原理; 3、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像法),分段函数; 4、具有某些特征的函数: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周期函数。 要求: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与实数的概念,理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会解绝对值不等式;弄清区间和邻域的概念, 理解确界概念、确界原理,会利用定义证明一些简单数集的确界;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表示法,了解函数的运算;理解和掌握一些特殊类型的函数。 (二) 数列极限 1、极限概念; 2、收敛数列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单调性; 3、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单调有界准则,迫敛性法则,柯西准则。 要求:透彻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并能运用e-N语言处理极限问题;掌握收敛数列的基本性质和数列极限的存在条件(单调有界函数和迫敛性定理),并能运用;了解数列极限柯西准则,了解子列的概念及其与数列极限的关系;了解无穷小数列的概念及其与数列极限的关系. (三) 函数极限 1、函数极限的概念,单侧极限的概念;2、函数极限的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和保不等式性,迫敛性; 3、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归结原则(Heine定理),柯西准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比较。 要求:理解和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并能应用e-d, e-X语言处理极限问题;了解函数的单侧极限,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和归结原则;熟练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计算/处理极限问题的方法。 (四) 函数连续 1、函数连续的概念:一点连续的定义,区间连续的定义,单侧连续的定义,间断点及其分类; 2、连续函数的性质:局部性质及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最小值性、有界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3、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要求:理解与掌握一元函数连续性、一致连续性的定义及其证明,理解与掌握函数间断点及其分类,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理解单侧连续的概念;能正确叙述和简单应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了解反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五) 导数与微分 1、导数概念:导数的定义、单侧导数、导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 2、求导法则:导数公式、导数的运算(四则运算)、求导法则(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参数方程的求导法则); 3、微分:微分的定义,微分的运算法则,微分的应用; 4、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 要求:理解和掌握导数与微分概念,了解它的几何意义;能熟练地运用导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导法则求函数的导数;理解单侧导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高阶导数的求法;了解导数的几何应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 微分学基本定理 1、中值定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 2、几种特殊类型的不定式极限与罗必塔法则; 3、泰勒公式。 要求: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了解泰勒公式及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能够把某些函数按泰勒公式展开;能熟练地运用罗必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七) 导数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2、函数凹凸性与拐点. 要求:了解和掌握函数的某些特性(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凹凸性、拐点)及其判断方法,能利用函数的特性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 实数完备性定理及应用 1、实数完备性六个等价定理:闭区间套定理、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确界存在定理、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 2、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整体性质的证明:有界性定理的证明,最大小值性定理的证明,介值性定理的证明,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 3、上、下极限。 要求:了解实数连续性的几个定理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的证明;理解聚点的概念,上、下极限的概念。 (九) 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概念; 2、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几类可化为有理函数的积分; 要求: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概念;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式积分法、简单无理式和三角有理式积分法。 (十) 定积分 1、定积分的概念:概念的引入、黎曼积分定义; 2、可积性条件:可积的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达布上和与达布下和,可积函数类(连续函数,只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单调函数); 3、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可变上限积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4、非正常积分:无穷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审敛法(柯西准则,比较法,狄利克雷与阿贝尔判别法);瑕积分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判别法。 要求:理解定积分概念及函数可积的条件;熟悉一些可积分函数类,会一些较简单的可积性证明;掌握定积分与可变上限积分的性质;能较好地运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计算一些定积分。掌握非正常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能用收敛性判别法判断某些非正常积分的收敛性。 (十一) 定积分的应用 1、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微元法,已知截面面积函数的立体体积,旋转体的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与微分,曲率; 2、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功、液体压力、引力。 要求:重点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理解并掌握"微元法"。 (十二) 数项级数 1、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等概念,柯西准则,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2、正项级数:比较原理,达朗贝尔判别法,柯西判别法,积分判别法; 3、一般项级数: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绝对收敛级数与条件收敛级数及其性质,阿贝尔判别法与狄利克雷判别法。 要求:理解无穷级数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掌握收敛级数的性质;能够应用正项级数与任意项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法判断级数的敛散性;熟悉几何级数、调和级数与p级数。 (十三) 函数项级数 1、一致收敛性及一致收敛判别法(柯西准则,优级数判别法,狄利克雷与阿贝尔判别法); 2、一致收敛的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连续性,逐项可积性,逐项可微性。 要求:掌握收敛域、极限函数与和函数一致收敛等概念;掌握极限函数与和函数的分析性质(会证明);能够比较熟练地判断一些函数项级数与函数列的一致收敛。 (十四) 幂级数 1、幂级数:阿贝尔定理,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和函数的分析性质; 2、几种常见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与泰勒定理。 要求:了解幂级数,函数的幂级数及函数的可展成幂级数等概念;掌握幂级数的性质;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一些幂级数的收敛域;会把一些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包括会用间接展开法求函数的泰勒展开式;会利用逐项可微性和逐项可积性等性质,求幂级数的和函数。 (十五) 付里叶级数 1、付里叶级数:三角函数与正交函数系, 付里叶级数与傅里叶系数, 以2p为周期函数的付里叶级数, 收敛定理; 2、以2L为周期的付里叶级数; 3、收敛定理的证明。 要求:理解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与函数的傅里叶级数的概念;掌握傅里叶级数收敛性判别法;能将一些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了解收敛定理的证明。 (十六) 多元函数极限与连续 1、平面点集与多元函数的概念; 2、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 3、二元函数的连续性:二元函数的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及初等函数连续性。 要求:理解平面点集、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连续性概念,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元函数极限;了解闭区间套定理,有限覆盖定理,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十七) 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1、可微性:偏导数的概念 ,偏导数的几何意义,偏导数与连续性;全微分概念;连续性与可微性,偏导数与可微性; 2、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及求导公式; 3、方向导数与梯度; 4、泰勒定理与极值。 要求:理解并掌握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及极值等概念及其计算;弄清全微分、偏导数、连续之间的关系;了解泰勒公式;会求函数的极值、最值。 (十八) 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 1、隐函数:隐函数的概念,隐函数的定理,隐函数求导举例; 2、隐函数组:隐函数组存在定理,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雅可比行列式; 3、几何应用: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条件极值:条件极值的概念,条件极值的必要条件。 要求:了解隐函数的概念及隐函数的存在定理,会求隐函数的导数;了解隐函数组的概念及隐函数组定理,会求隐函数组的偏导数;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曲面的切平面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条件极值概念及求法。 (十九) 重积分 1、二重积分概念:二重积分的概念,可积条件,可积函数,二重积分的性质; 2、二重积分的计算:化二重积分为累次积分,换元法(极坐标变换,一般变换); 3、含参变量的积分; 4、三重积分计算:化三重积分为累次积分, 换元法(一般变换,柱面坐标变换,球坐标变换); 5、重积分应用:立体体积,曲面的面积,物体的重心,转动惯量; 6、含参量非正常积分概念及其一致敛性: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及其一致收敛性概念,一致收敛的判别法(柯西准则,与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的关系,一致收敛的M判别法),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的分析性质; 7、欧拉积分:格马函数及其性质,贝塔函数及其性质。 要求:了解含参变量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熟练掌握二重、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及基本应用;了解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的收敛与一致收敛的概念;理解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一致收敛的判别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应用;了解欧拉积分。 (二十)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2、第二型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变力作功,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3、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全函数; 4、曲面的侧,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及性质与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5、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空间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性; 6、场论初步:场的概念,梯度,散度和旋度。 要求:掌握两类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和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熟练掌握格林公式的证明及其应用,会利用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计算一些曲面积分与曲线积分;了解场论的初步知识。 三、考试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考试用具: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高等代数》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本考试是为招收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硕士生而拟设的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高等代数最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熟悉高等代数的基本理论、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多项式 1、数域及一元多项式的概念和运算 2、多项式的整除性、带余除法、最大公因式 3、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重因式、多项式函数及多项式的根 4、复数域,实数域和有理数域上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5、多元多项式及对称多项式 要求: 理解一元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运算,最大公因式和有理根的求法,互素,有无重因式的判别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一元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证明多项式中的一些问题。了解多元多项式。 (二)行列式 1、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2、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公式 3、拉普拉斯定理 4、克兰姆法则 要求: 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以及克兰姆法则的运用。 (三)线性方程组 1、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 2、n维向量的概念、运算、性质 3、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无)性 4、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法 5、线性方程组的解结构 要求: 能熟练运用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基本概念和结论,矩阵秩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矩阵的秩、向量组的秩及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求法,能够熟练利用向量组的有关知识分析讨论关于线性方程组的一些问题并能正确使用有解判别法。 (四)矩阵 1、矩阵的运算、性质 2、可逆矩阵的概念、性质,逆矩阵的求法 3、矩阵的分块运算、应用 4、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要求: 能熟练地进行矩阵的运算,熟练掌握矩阵乘积的行列式及秩的定理,掌握可逆矩阵的概念、性质、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关系。掌握矩阵分块的应用及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五)二次型 1、二次型的定义及表示,二次型的标准型 2、标准型的唯一性 3、正定二次型的定义及判定 要求: 熟悉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知道二次型经过非退化线性替换仍变为二次型以及前后两个二次型的关系,熟练掌握二次型化为标准型的方法,理解复二次型和实二次型的规范形的唯一性,掌握实二次型正定的判别方法 (六)线性空间 1、线性空间的定义和性质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基、维数和坐标,基变换和坐标变换 3、子空间、子空间的交与和、直和 4、线性空间的同构 要求: 深刻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和性质,公理化思想方法。理解基、维数、坐标和子空间的概念,掌握基、维数、坐标的求法,基变换公式和坐标变换公式,维数公式的应用,和是直和的判别方法,理解并掌握同构的概念及相关结论。 (七)线性变换 1、线性变换的定义、性质和运算 2、线性变换和矩阵的关系 3、特征值、特征向量 4、对角化问题 5、线性变换的值域、核、不变子空间 6、最小多项式 要求: 理解线性变换、相似、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值域与核以及不变子空间等概念,掌握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不变子空间和线性变换矩阵化简的关系,最小多项式的性质及求法,最小多项式和矩阵可对角化的关系。 (八)λ-矩阵 1、λ-矩阵的概念,标准形 2、不变因子,初等因子,矩阵相似的条件 3、若当标准形理论推导 要求: 理解λ-矩阵的有关概念,能把λ-矩阵化为标准形,理解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初等因子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矩阵相似的判别条件,会求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初等因子,若当标准形。 (九)欧氏空间 1、欧氏空间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标准正交基和正交化方法 3、欧氏空间的同构 4、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 5、对称变换与对称矩阵 6、最小二乘法,酉空间简介 要求: 理解欧氏空间、正交变换、对称变换及酉空间的概念,掌握标准正交基的求法,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方法,掌握正交变换,对称变换的判别方法,了解最小二乘法及酉空间的相关结论 三、考试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试卷满分为150分。 |
说明:考试用具: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数学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本考试是为招收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拟设的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最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熟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 函数 1. 实数:实数的概念,实数的性质,绝对值与不等式; 2. 数集:区间与邻域,有界集与无界集; 3. 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像法),分段函数; 4. 具有某些特征的函数: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周期函数。 要求: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与实数的概念,理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会解绝对值不等式;弄清区间和邻域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表示法,了解函数的运算;理解和掌握一些特殊类型的函数。 (二) 数列极限 1.极限概念; 2. 收敛数列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单调性;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单调有界准则,迫敛性法则。 要求:逐步透彻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并能运用e-N语言处理极限问题;掌握收敛数列的基本性质和数列极限的存在条件(单调有界函数和迫敛性定理),并能运用;了解数列极限柯西准则,了解子列的概念及其与数列极限的关系;了解无穷小数列的概念及其与数列极限的关系. (三) 函数极限 1. 函数极限的概念,单侧极限的概念; 2. 函数极限的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 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归结原则(Heine定理),柯西准则; 4. 两个重要极限; 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比较。 要求:理解和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并能应用e-d, e-X语言处理极限问题;了解函数的单侧极限,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和归结原则;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来处理极限问题。 (四) 函数连续 1. 函数连续的概念:一点连续的定义,区间连续的定义,单侧连续的定义,间断点及其分类; 2. 连续函数的性质:局部性质及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最小值性、有界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要求:理解与掌握一元函数连续性、一致连续性的定义及其证明,理解与掌握函数间断点及其分类,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理解单侧连续的概念;能正确叙述和简单应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了解反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五)导数与微分 1. 导数概念:导数的定义、单侧导数、导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 2. 求导法则:导数公式、导数的运算(四则运算)、求导法则(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参数方程的求导法则); 3. 微分:微分的定义,微分的运算法则,微分的应用; 4. 高阶导数。 要求:理解和掌握导数与微分概念,了解它的几何意义;能熟练地运用导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导法则求函数的导数;理解单侧导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高阶导数的求法;了解导数的几何应用。 (六)微分学基本定理 1. 中值定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 2. 几种特殊类型的不定式极限与罗比塔法则; 3. 泰勒公式。 要求: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了解泰勒公式及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能够把某些函数按泰勒公式展开;能熟练地运用罗必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七)导数的应用 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2. 函数凹凸性与拐点. 要求:了解和掌握函数的某些特性(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凹凸性、拐点)及其判断方法,能利用函数的特性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实数完备性定理及应用 1、实数完备性六个等价定理:闭区间套定理、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确界存在定理、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 2、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整体性质的证明:有界性定理的证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的证明,介值性定理的证明,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 3、上、下极限。 要求:理解聚点的概念;了解实数连续性的几个定理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方法;了解上、下极限的概念。 (九)不定积分 1. 不定积分概念; 2.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 几类可化为有理函数的积分; 要求: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概念;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式积分法、简单无理式和三角有理式积分法。 (十)定积分 1. 定积分的概念:概念的引入、黎曼积分定义,函数可积的必要条件; 2. 可积性条件:可积的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连续函数,只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单调函数); 3.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可变上限积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4. 非正常积分:无穷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瑕积分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要求:理解定积分概念及函数可积的条件;掌握定积分与可变上限积分的性质;能较好地运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计算一些定积分。掌握广义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广义积分的收敛性。 (十一)定积分的应用 1. 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微元法,已知截面面积函数的立体体积,旋转体的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与微分; 2. 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功、液体压力、引力。 要求:重点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了解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理解并掌握"微元法"。 (十二)数项级数 1. 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等概念,柯西准则,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2. 正项级数:比较原理,达朗贝尔判别法,柯西判别法,积分判别法; 3. 一般项级数: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绝对收敛级数与条件收敛级数及其性质,阿贝尔判别法与狄利克雷判别法。 要求:理解无穷级数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掌握收敛级数的性质;能够应用正项级数与任意项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法判断级数的敛散性;熟悉几何级数、调和级数与p级数。 (十三)函数项级数 1. 一致收敛性及一致收敛判别法(柯西准则,优级数判别法,狄利克雷与阿贝尔判别法); 2. 一致收敛的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 要求:掌握收敛域、极限函数与和函数一致敛等概念;了解极限函数与和函数的分析性质。(十四)幂级数 1. 幂级数:阿贝尔定理,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和函数的分析性质; 2. 几种常见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与泰勒定理。 要求:了解幂级数,函数的幂级数及函数的可展成幂级数等概念;掌握幂级数的性质;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一些幂级数的收敛域;会把一些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包括会用间接展开法求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十五)多元函数极限与连续 1. 平面点集与多元函数的概念; 2. 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 3. 二元函数的连续性:二元函数的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及初等函数连续性。 要求:理解平面点集、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连续性概念,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元函数极限;了解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十六)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1. 可微性:偏导数的概念 ,偏导数的几何意义,偏导数与连续性;全微分概念;连续性与可微性,偏导数与可微性; 2. 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及求导公式; 3. 方向导数与梯度; 4. 极值。 要求:理解并掌握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及极值等概念及其计算;弄清全微分、偏导数、连续之间的关系;会求函数的极值、最值。 (十七)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 1. 隐函数:隐函数的概念,隐函数的定理,隐函数求导举例; 2. 隐函数组:隐函数组存在定理,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雅可比行列式; 3. 几何应用: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条件极值:条件极值的概念,条件极值的必要条件。 要求:了解隐函数的概念及隐函数的存在定理,会求隐函数的导数;了解隐函数组的概念及隐函数组定理,会求隐函数组的偏导数;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曲面的切平面方程和法线方程;会求条件极值。 (十八)重积分 1. 二重积分概念:二重积分的概念,可积条件,可积函数,二重积分的性质; 2. 二重积分的计算:化二重积分为累次积分,换元法(极坐标变换); 3. 含参变量的积分; 4. 三重积分计算:化三重积分为累次积分, 换元法(柱面坐标变换,球坐标变换); 5. 重积分应用:立体体积,曲面的面积,物体的重心,转动惯量; 6. 含参量非正常积分概念及其一致收敛性: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及其一致收敛性概念,一致收敛的判别法(柯西准则,与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的关系,一致收敛的M判别法),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的分析性质; 要求:熟练掌握二重、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及基本应用;了解含参变量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了解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的收敛与一致收敛的概念;了解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一致收敛的判别定理。 (十九)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第一型曲面积分的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2. 第二型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3. 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全函数; 4. 曲面的侧,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及性质与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5. 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空间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性。 要求:掌握两类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和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熟练掌握格林公式的证明及其应用,会利用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计算一些曲面积分与曲线积分。 (二十)行列式 1. 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2.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公式; 3. 拉普拉斯定理; 4. 克兰姆法则。 要求:理解行列式的概念,行列式的性质,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克兰姆法则的运用。 (二十一)线性方程组 1. 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 2. n维向量的概念、运算、性质; 3.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4. 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法; 5.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要求:能熟练运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掌握矩阵的秩、向量组的秩及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求法,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基本概念和结论,矩阵秩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熟练利用向量组的有关知识分析讨论关于线性方程组的一些问题并能正确使用有解的判别法。 (二十二)矩阵 1. 矩阵的运算、性质; 2. 可逆矩阵的概念、性质,逆矩阵的求法; 3. 矩阵的分块运算、应用; 4. 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要求:能熟练地进行矩阵的运算,熟悉矩阵乘积的行列式及秩的定理,掌握可逆矩阵的概念、性质、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关系。掌握矩阵分块的应用及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二十三)矩阵的对角化 1. 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 2.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 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 4. 向量的内积、正交矩阵; 5.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要求:熟悉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理解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熟练掌握一般矩阵对角化和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的方法,会用矩阵对角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十四)二次型 1. 二次型的定义及表示,二次型的标准型; 2. 标准型的唯一性; 3. 正定二次型的定义及判定。 要求:熟悉二次型的几种表示方法,知道二次型经过非退化线性替换仍变为二次型以及前后两个二次型的关系,掌握二次型化为标准型的方法,理解实二次型的规范形的唯一性,掌握实二次型正定的判别方法 (二十五)线性空间 1. 线性空间的定义和性质; 2.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基、维数和坐标,基变换和坐标变换; 3. 子空间、子空间的交与和、直和。 要求: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和性质,初步了解公理化思想方法,理解基、维数、坐标和子空间的概念,掌握基、维数、坐标的求法,基变换公式和坐标变换公式,了解维数公式的应用。 (二十六)线性变换 1. 线性变换的定义、性质和运算; 2. 线性变换和矩阵的关系; 3. 特征值、特征向量; 4. 对角化问题。 要求:理解线性变换、相似、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值域与核以及不变子空间等概念,了解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及可对角化的条件。 (二十七)多项式 1. 数域及一元多项式的概念和运算; 2. 多项式的整除性、带余除法、最大公因式; 3.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重因式、多项式函数及多项式的根; 4. 复数域和实数域上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要求:理解一元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运算,最大公因式和有理根的求法,了解互素,有无重因式的判别方法,能初步运用一元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多项式中的一些问题。 三、考试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叙述题等。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数学分析90分,高等代数60分)。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苏州科技大学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本大纲要求考核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要求考生对以上几部分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基本定律、原理和定理,具有运用这几部分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线;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弧微分曲率的概念; 曲率圆与曲率半径。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9.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 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及函数的平均值。 (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向量的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柱面; 旋转曲面;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8.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简单的柱面和旋转曲面的方程。 9.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该投影曲线的方程。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4.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5.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 6.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7.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 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4.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5.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6.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掌握用高斯公式计算曲面积分的方法,并会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线积分。 7.了解散度与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8.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质心、形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七)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p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的和函数;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l, l]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0, l]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考试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和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l, 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 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 (八)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 4.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形式的微分方程:和。 5.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 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8.会解欧拉方程。 9.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包括证明题)等。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普通物理》考试大纲适用于苏州科技大学光学工程、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本大纲要求考核力学、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四部分。要求考生对这四部分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基本定律、原理和定理,具有运用这四部分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 力学 1. 质点运动学:质点运动的描述;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相对运动 常见力和基本力等。 2.质点动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非惯性系;惯性力;质点系的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功;动能定理;势能;质点系的功能原理;碰撞;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质点的角动量及其守恒。 3.刚体的转动 刚体模型及其运动;力矩;转动惯量;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要求: 了解:参考系和坐标系;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力学相对运动;常见力和基本力;质点系的内力和外力。 理解:转动惯量;刚体转动中的角速度矢量;转动动能;力矩;转动定律;力矩的功;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中的动能定律;角动量和冲量矩;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刚体的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掌握:运动方程;位移;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速率;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功;功率;质点动能定理;质点系动能定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保守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动量定理;冲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第二部分 振动和波 1.机械振动 谐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2.机械波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动方程;波速;波的能量;波的强度;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半波损失;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要求: 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波的能量、波的强度。 理解:简谐振动运动学特征;简谐振动动力学分析;同相和反相;谐振动的能量;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横波和纵波;波的干涉条件;驻波;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掌握:简谐振动方程;简谐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过程中振幅、角频率、频率、位相、初位相;相位差;半波损失;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 第三部分 电磁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静电场高斯定理;静电场环路定理;电势;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关系;静电场中导体;电容器的电容;静电场中的电介质;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静电场的能量等。 2.恒定电流的磁场 恒定电流;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磁场中的磁介质;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律、磁场强度等。 3.电磁感应及电磁场理论 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感生电场;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位移电流;电磁场理论等。 要求: 了解:电荷;电场;导体的电容、电容器;恒定电流,磁力,磁场中的磁介质;电磁辐射;平面电磁波及性质;位移电流的磁场;电磁波速度;电磁波的能量密度。 理解:电场强度;场强迭加原理;电通量;静电场环路定理;电势;电势差;电势迭加原理;点电荷的电势;场强与电势的关系;电容器的能量公式;电场的能量;洛仑兹力;磁感应强度;磁通量;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电磁感应,麦克斯韦方程组; 掌握:库仑定律;静止点电荷的电场;运动电荷的电场;电势;静电场中的导体;任意带电体的场强计算公式;任意带电体的电势计算公式;静电平衡条件;高斯定理的应用;磁场的高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均匀磁场中载流线圈的磁力矩;磁力的功;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 第四部分 波动光学 1.光的干涉:相干光的条件及获得方法;双缝干涉;光程及光程差;薄膜干涉;迈克耳逊干涉仪等。 2.光的衍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光栅衍射等。 3.光的偏振:自然光和偏振光的概念;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光的双折射现象等。 要求: 了解:光的衍射;X射线的衍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光栅光谱;圆孔衍射;光栅光谱;光的偏振,自然光和偏振光;部分偏振光;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 掌握:光的干涉;光程差;反射光的相位突变和附加光程差;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劈尖干涉;牛顿环;光栅衍射;光栅方程;缺级。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计算题、综合题等。试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应用化学、化工工艺、化学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有机化学最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 绪论 部分 了解有机物的涵义。掌握有机物的特性、结构、共价键理论。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有机化学的中酸碱概念。了解有机物研究方法、分类原则,能够识别常见官能团。 2、 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芳烃 部分 掌握烷烃、环烷烃的结构、构象、命名。理解б键的定义及特点。了解烷烃、环烷烃的物性及变化规律。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理解卤代反应—自由基反应的反应机理。了解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 熟练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法、Z/E、顺/反命名法。理解sp2杂化、sp杂化及п键定义、特点。认识加成反应特点,理解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及其机理。掌握马氏规则及过氧化物效应。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 掌握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二烯烃的结构和特点。理解电子离域、共轭体系、共轭效应和共振论。掌握共轭二烯烃(含环戊二烯)的化学性质。了解重要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熟练掌握芳烃的构造异构、命名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理解苯环结构、芳香性。掌握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掌握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及定位规则。掌握稠环芳烃的命名、结构及性质。理解非苯芳烃的概念及休克尔规则。了解富勒烯、芳烃的工业来源。 3、立体化学部分 掌握立体异构、光学异构、偏振光、对称因素、手性碳、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比旋光度、光学活性等基本概念。掌握Fischer投影式书写方法、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掌握含多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立体化学。了解手性合成、外消旋体的拆分。了解对映异构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了解构象对映体和构象非对映体。了解不含手性中心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 卤代烃 部分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制法。熟练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结构与性质间关系。掌握亲核取代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历程。理解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的因素。掌握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认识几种常见卤代烷、卤代烯烃、卤代芳烃、多卤代烃的性质及用途。 5、有机含氧化合物 部分 掌握醇和酚的分类、异构和命名。掌握醇和酚的结构。掌握醇和酚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醇和酚的个性。掌握醇和酚的制备方法。 掌握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及制法。掌握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掌握醛、酮的命名、结构和制法。掌握醛、酮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掌握亲核加成反应历程。理解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的结构差异及在加成反应方面的异同。理解醛、酮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如氧化还原反应及歧化反应。理解不饱和醛酮的特性。了解醌、乙烯酮、卡宾。 掌握羧酸的分类、命名。理解羧酸的结构。掌握羧酸的制法。理解羧酸沸点升高的原因。掌握羧酸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羧酸性质的影响。掌握羟基酸命名及性质。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碳酸衍生物。 掌握β-二羰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和化学性质。熟练掌握丙二酸酯、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掌握Knoevenagel缩合、Micheal加成。了解其他含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6、有机含氮化合物 部分 掌握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掌握胺的分类、命名、结构。掌握胺的制法。掌握胺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胺的碱性强弱顺序。掌握区别伯、仲、叔胺的方法及重要的胺。掌握重氮盐的反应和偶合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偶氮染料、腈。 7、有机杂环化合物 部分 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理解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掌握五员杂环化合物的性质。掌握六员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8、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部分 理解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重点掌握红外光谱。重点掌握核磁共振谱。理解紫外吸收光谱。了解质谱。能熟练运用红外、核磁谱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 9、糖类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 部分 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结构。了解单糖的性质。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用途。了解氨基酸的结构、性质。了解多肽 核酸 蛋白质。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主要题型可能有: 1)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命名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60~70分 。 2)知识、理论的灵活运用等(完成反应、鉴别题、分离题、合成题、结构推断等):80~90分。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自命题)》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将涉及生物化学的如下内容,并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综合和分析能力。 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绪言 1、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生物化学发展简史。3、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生物化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第一章 蛋白质 第一节 蛋白质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2、蛋白质构成单位——氨基酸 第二节.氨基酸 1、蛋白质中的氨基酸。2、非蛋白质氨基酸。3、氨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质。4、氨基酸的分析分离。 第三节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蛋白质一级结构概述。2、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 第四节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构型与构象。2、蛋白质构象变化基础。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4、超二级结构。 5、结构域 。6、蛋白质的三级结构。7、蛋白质的四级结构。8、纤维状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 第五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关系。 第六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3、蛋白质的变性。4、蛋白质的光学特性与颜色反应。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类 第八节 蛋白质研究技术 1、蛋白质的定量测定。2、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3、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4、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第九节 蛋白质的利用 1.蛋白质在食品方面的利用。2.蛋白质在医药方面的利用。3.蛋白质在饲料方面的利用。 第二章 酶 第一节 酶的化学本质及其构成 1、酶的化学本质。2、酶的辅助因子。3、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4、核酶。 第二节 酶的作用特性 1、一般催化剂性质。2、作为生物催化剂特性。 第三节 酶的分类与命名 1、分类。 2、命名。 第四节 酶作用因素 1、酶和底物结合的作用力。2、酶的活性部位。3、酶催化反应机制。4、酶加速反应机制。5、酶作用实例。 第五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2、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3、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5、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6、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7、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第六节 几种调节酶 1、别构酶。2、共价调节酶。3、同工酶。第七节 酶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1、酶分离纯化一般原则。2、酶活力与测定。3、回收率与纯化倍数。 第八节 几种酶研究进展 第三章 维生素与辅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维生素与辅酶简介 1、硫胺素与羧化辅酶。2、核黄素与氧化还原酶。3、烟酰胺、烟酸与脱氢辅酶。4、泛酸和辅酶A 。5、吡哆醛、吡哆醇、吡哆胺与转氨、脱羧辅酶。6、生物素与羧化辅酶。7、叶酸与转一碳基团辅酶。8、维生素B12与B12辅酶。9、抗坏血酸的辅酶功能。 第四章 核酸 第一节 核酸的类别与分布 1、类别。2、分布。 第二节 核酸的组成成分及其缩写符号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2、核苷。3、核苷酸。4、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第三节 DNA的结构 1、DNA的碱基组成。2、DNA的一级结构。3、DNA的二级结构。4、DNA的三级结构。 第四节 RNA的结构 1、RNA的碱基组成及核苷酸连接方式。2、tRNA的结构。3、rRNA的结构。4、mRNA的结构。 第五节 核蛋白体 1、病毒与噬菌体。2、染色体DNA的超二级结构。 第六节 核酸的性质 1、分子大小和形状。2、粘度。3、紫外吸收。4、酸碱性质。5、溶解度。6、变性与复性。7、沉降特性。8、碱解和酸解。 第七节 核酸的分离、提纯和定量测定 1、DNA的分离。2、RNA的分离。3、核酸含量测定法。4、核酸的超速离心。5、核酸的凝胶电泳。 第八节 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1、DNA酶法测序。2、DNA化学法测定。3、RNA测序。 第九节 聚合酶链式反应 1、原理。2、特点。3、最适反应条件。4、热循环计划。5、PCR的应用。 第十节 核酸的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 第五章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1、膜蛋白。2、脂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与特征 1、膜脂的结构特点及排列。2、膜蛋白在膜脂中的定位。3、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特征。 第三节 生物膜的功能 1、物质运输。2、能量转换。3、细膜识别。4、信息传递。 第四节 膜生物工程及其应用 1、人工膜技术与研究。2、膜生物工程的应用。 第六章 糖类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概述 第二节 多糖和低聚糖的合成与降解 1、糖核苷酸。2、蔗糖的生物合成与降解。3、淀粉的生物合成与降解。4、纤维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第三节 葡萄糖的降解 1、糖酵解途径。2、三羧酸循环。3、磷酸戊糖途径。 第四节 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第五节 糖元代谢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准备知识——氧化还原电位和自由能变化 1、氧化还原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2、自由能(△G)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二节 高能磷酸化合物 1、概念。2、高能磷酸化合物。3、ATP。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 1、线粒体结构。2、电子传递载体。3、电子传递链的排列。4、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分布。5、电子传递的其它途径。6、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1、概念。 2、氧化磷酸化的部位和P/O比。3、氧化磷酸化机理。4、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5、线粒体穿梭系统。6、能荷。 第五节 其它氧化酶系统 1、抗氰氧化酶系统。2、多酚氧化酶系统。3、抗坏血酸氧化酶系统。4、细胞色素P450系统。5、超氧物歧化酶系统、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系统。 第六节 光合磷酸化作用 1、叶绿体结构与色素。2、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链。3、光合磷酸化作用。 第八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脂肪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1、脂肪的生物合成。2、脂肪的降解。 第二节 磷脂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1、磷脂的生物合成。2、磷脂的降解。 第九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一节 氮素同化作用 1、自然界的氮素同化。2、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3、硝酸还原作用。4、氨的同化。 第二节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转氨作用。 2、各种氨基酸碳架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氨基酸的降解 1、脱氨基作用。2、脱羧基作用。3、鸟氨酸循环。4、羟化作用。5、由氨基酸合成其它化合物。 第四节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第十章 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 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核酸的酶促降解。2、单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二节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2、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3、脱氧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第十一章 DNA的复制与损伤修复 第一节 DNA的复制 1、复制的基本概念。2、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酶和蛋白质。3、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4、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5、DNA复制的调节。6、DNA复制的忠实性。 第二节 逆转录作用 1、逆转录酶及其催化特性。2、逆转录过程及cDNA形成。 第三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1、DNA损伤因素。2、DNA损伤的类型。3、DNA损伤的修复 第四节 DNA突变 突变种类。2、诱变剂作用。 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 1、转录的概念。2、转录酶。3、原核生物转录过程。4、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转录特点。 第二节 RNA的转录后加工 1、RNA前体的加工。2、RNA的剪接和自我催化。3、RNA的编辑。 第三节 RNA复制 1、RNA复制。2、逆转座子。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的组成 1、mRNA。 2、tRNA。 3、rRNA和核糖体。4、辅助因子。 第二节 蛋白质合成过程 1、氨基酸的活化。2、肽链合成的起始。3、肽链的延伸。4、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5、多核糖体。6、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特点。 第三节 蛋白质的合成后加工 1、蛋白质的折叠。2、蛋白质的修饰。 第四节 蛋白质的转运与分泌 1、蛋白质的共翻译转运。 2、蛋白质的翻译后转运。 第十四章 代谢调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糖代谢与脂代谢的相互联系。2、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3、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4、核酸代谢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底物供应的调节 第三节 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 1、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2、细胞膜结构对代谢的调节。 第四节 酶合成的调节 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① 酶合成的诱导与阻遏。② 操纵子模型。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第五节 酶活性的调节 1、级联系统。2、酶原激活。3、反馈抑制。4、前馈激活。 第六节 辅助因子的调节 1、能荷水平对代谢调节。2、[NADH]/[NAD+]对代谢的调节。3、金属离子对代谢的调节。 第七节 激素系统和神经系统对代谢的调节 1、激素对代谢的调节。2、神经对代谢的调节。 第十五章 生物化学品应用 第一节 氨基酸产品应用 1、氨基酸与保健品。2、氨基酸类药物。3、氨基酸与饲料添加剂。 第二节 多肽与蛋白质产品应用 1、多肽与蛋白质在食品方面的利用。2、多肽与蛋白质在医药方面的利用。多肽与蛋白质在饲料方面的利用。 第三节 酶应用 1、药物用酶。2、诊断用酶。3、工业用酶。4、试剂酶。 第四节 维生素应用 1、维生素在食品和饲料方面的应用。2、维生素类药物。 第五节 核酸应用 1、核酸类试剂。2、核酸类药物。 第六节 多糖类药物 1、肝素。2、硫酸软骨素。3、透明质酸。4、甲壳素。 第七节 脂类药物 1、多不饱和脂肪酸。2、胆红素。 第八节 基因工程药物 1、基因重组细胞因子。2、基因重组激素。3、基因重组可溶性受体。4、基因重组血液代用品。5、基因重组核酸药物。 要求掌握各章内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基础知识运用。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名词英文缩写的含义、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等。 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普通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本学院(专业学位)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本考试是为招收(专业学位)化学工程硕士生而拟设的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要求应较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并应用化学基本原理说明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具有分析处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章 热化学与能源 内容:(1)热化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热效应及其测量。(2)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反应标准摩尔焓变。 要求:掌握体系和环境、过程和途径、状态和状态函数、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以及热、功、内能、焓等基本概念。了解热效应测量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qv与qp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近似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控制 内容:(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熵和吉布斯函数,反应自发性的判断。(2)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反应限度和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及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3)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的活化能和催化剂。 要求:(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的意义,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近似计算,能用吉布斯自由能变(或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理解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意义及其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并初步掌握有关计算。理解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了解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了解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初步计算。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章 水溶液化学 内容:(1)溶液的通性:非电解质溶液的通用性、电解质溶液的通性。(2)酸碱解离平衡:酸碱的概念,酸和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和pH控制。(3)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多相离子平衡和溶度积,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要求:了解非电解质溶液的通用性,电解质溶液的通性。明确分级解离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进行同离子效应及溶液pH值的有关计算。初步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第四章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内容:(1)原电池: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原电池的热力学。(2)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3)电动势与电极电势在化学上的应用: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对强弱的比较,反应方向的判断,反应进行程度的衡量。(4)电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势,电解池中两极的电解产物,电解的应用。(5)金属的腐蚀及防止:腐蚀的分类,金属腐蚀的防止。 要求: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电池符号和反应的互译、电极反应的书写,能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能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在工程实际中的某些应用、金属腐蚀及防护原理。 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内容:(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波函数、电子云。(2)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分布方式和周期系: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核外电子分布原理和核外电子分布方式、原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周期性规律、电子跃迁。(3)化学键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化学键、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超分子化学。(4)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链状和层状的晶体结构 要求: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四个量子数、s、p、d轨道及电子云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明确元素按s、p、d、ds、f分区情况,联系原子结构和周期表,了解元素某些性质递变的情况。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共价键键能、键长、键角的概念。能联系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超分子化学概念。在明确化学键、分子间力的本质及特性的基础上,了解晶体的结构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六章 无机化合物 内容:配位化合物的组成,配位化合物的命名,配位化合物的结构,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和配位化合物的制备,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某些特殊配合物的概念。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第七章 高分子化合物 内容:(1)高分子化合物概述: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命名和分类。(2)高分子的合成:高分子聚合反应的分类、几种重要的聚合反应、可控聚合反应。(3)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的分子热运动与玻璃化转变、高分子的一些物理性能。 要求: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命名和分类;掌握高分子聚合反应的分类、几种重要的聚合反应。了解高聚物的基本结构与重要特性。 第八章 生物大分子基础 内容: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要求:了解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特性。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本考试是为招收材料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的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系统掌握材料制备方法与性能研究有关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材料的构效关系,掌握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类材料(无机非金属、金属、有机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基本结构、性能与应用等。具有基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逻辑思维去认识材料性能变化的本质。重点考察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具备材料学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2.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3. 具备一定的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掌握能带理论、了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掌握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力与势能,各种结合键(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氢键等)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材料,能通过化学键及原子间作用力和键能分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2、 晶体学基础 理解晶体定义和七大晶系的分类,熟练掌握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等结构的堆积方式、配位数、致密度、晶胞原子数与原子半径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各种结构中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以及晶向族、晶面族的确定;理解单晶与多晶的定义和特性; 掌握空间点阵和晶胞的基本概念,选取晶胞的原则,七大晶系和14种布拉菲点阵各自的特点,点阵参数。学会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的标定,晶向和晶面的特殊关系;晶带定理、晶面间距d(hkl)及其求法,晶体对称性。典型晶体结构及其晶体学特点(包括晶胞形状、晶胞内原子数、晶格常数与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各类间隙尺寸与个数,面密度和线密度,最密排面和最密排方向,滑移系数目、堆垛方式等),利用典型晶体结构特征进行的相关计算。 基本概念:阵点、空间点阵、晶格、晶胞、晶面、晶面指数、晶面族,晶向、晶向指数、晶向族、晶带、晶带定理、晶面间距、配位数、致密度、八面体间隙、四面体间隙、同素异构体、多晶型性转变、合金、组元、相、组织、显微组织、宏观组织、固溶体、中间相、间隙固溶体、置换固溶体、有序固溶体、无序固溶体、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一次固溶体、二次固溶体、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相、间隙化合物、电子浓度、电负性、准晶、非晶。 3、金属、陶瓷和高分子结构 掌握陶瓷材料的典型晶体结构,阴阳离子半径比确定晶体结构,同素异形体;掌握高分子材料结构,同分异构体,高分子晶体,非晶高分子,热塑高分子,热固高分子,弹性体,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 区别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空间点阵和晶体结构,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相和组织,固溶体和中间相,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有序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一次固溶体和二次固溶体,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电子化合物和正常价化合物,晶体中的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实际晶体的伪各向异性。同素异构体、多晶型性转变及特点。 离子晶体的结构规则(鲍林规则)。典型的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特点。硅酸盐晶体的分类、组成及结构的基本特点。共价晶体及其特征。 晶体缺陷:点缺陷的形成,点缺陷的平衡浓度,点缺陷的运动;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伯氏矢量,位错的运动,位错的弹性性质,位错的生成和增殖,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 4、相图与相变 掌握相图的表示与测定方法,二元相图中相律应用,热力学曲线的公切线原理。杠杆定律及应用,相接触法则。二元相图的几何规律及复杂相图的分析方法。 几种基本相图: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及共析相图的分析。(1)分析点、线和平衡反应,会写出反应式;(2)分析相应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结晶后的组织组成和相组成;(3)熟练杠杆定律在这几种相图中的应用,计算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的百分含量;(4)典型合金的平衡结晶转变过程和不平衡结晶转变过程及转变组织;(5)明确合金结晶过程与纯金属结晶过程的异同点;(6)非平衡共晶、离异共晶和伪共晶的组织特点、形成条件;(7)偏析及其解决办法。 根据相图与组织结构和合金性能的关系,来判断合金的性能。 典型二元相图分析:(1)Fe-Fe3C相图;(2)SiO2-Al2O3相图 掌握二元相图杠杆定律并计算物相构成,掌握匀晶、共晶、共析、包晶相图及其合金的结晶过程;熟练掌握Fe-Fe3C相图,熟悉 Fe-Fe3C 体系中合金的凝固、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学会分析不同成分下 Fe-Fe3C 体系中的微观组织及材料性能;掌握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基本概念;掌握Fe-Fe3C体系中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规律,能看懂 C 曲线,掌握过冷转变中的相变规律,可根据不同转变条件分析物相的构成及材料力学性能,并延伸了解钢的加热转变规律。熟练掌握金属材料结晶过程,成核的热力学条件,熟悉晶体的生长机制,温度梯度以及温度对晶体成核及成长的影响。 掌握相平衡体系和化学平衡体系中的应用;二组分体系相图的绘制及解析;了解并会分析简单的三元相图。 5、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润湿现象与接触角;毛细管现象;新相的生成和亚稳定状态;固体表面的吸附及非均相催化反应。掌握概念:表面张力、表面能和比表面积,并比较液体和固体的表面张力、表面能的不同处。掌握表面吸附现象,吸附及其本质及吸附理论。润湿与粘附现象的几种方式、润湿的尺度、影响润湿的因素。界面能与晶界构型的关系。 6、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应力、应变及弹性形变、广义胡克定律;正弹性模量、切弹性模量、体积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关系;无机非金属材料晶相的塑性变形,晶格滑移;高温蠕变机理及影响因素;玻璃相的粘性流动。脆性断裂;理论结合强度;Griffith微裂纹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断裂韧性测试;裂纹亚临界生长;亚临界裂纹生长速率与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关系,根据亚临界裂纹扩展预测材料寿命。 7、材料的光电磁性能 熟练掌握固体材料的四种电子能带结构;金属、(本征和非本征)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子传导原理;本征半导体和非本征半导体的区别;温度对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n 型和 p 型掺杂;温度对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费米能级的影响规律。 电导率,霍尔效应,电导的宏观参数。离子电导:离子迁移率,离子电导率,影响离子电导率的因素。 晶界效应,表面效应,西贝克效应,p-n结。 材料的介电性能:介质的极化、介质损耗、介电强度、压电性、热释电性、铁电性。 材料的热学性能:无机材料的热容;晶态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及量子理论;无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无机材料的热传导。 材料的光学性能:介质的折射率及相对折射率,影响折射率的因素;色散,光的反射介质对光的吸收规律,光吸收与光波长的关系,介质对光的散射,散射系数的影响因素,荧光、磷光,电致发光。 材料的磁学性能:表征参量和材料磁化的分类,磁矩,磁畴与磁滞回线。 8、材料的仪器分析方法 (1)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掌握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掌握晶体的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基本原理及应用; (4)掌握扫描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5)掌握电子衍射能谱法等材料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6)了解其他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 (1)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80~100分 。 (2)知识、理论的灵活运用等(计算题、相图分析题、论述题等):50~70分。 强调考生掌握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考生自备4开素描纸、画板、画架、画笔和橡皮等素描画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造型基础(3小时素描)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造型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素描半身人像 考试要求: 1、画面构图合理; 2、能够准确把握对象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动态关系和形象特征,形体塑造充分; 3、画面整体关系良好,细节刻画丰富、深入,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题型:素描 幅面:4开素描纸 工具:铅笔、炭笔等素描工具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书法考试用具。考生自备4尺纯白宣纸、书画毡、毛笔、墨碟、墨汁等。
一、考试基本要求 书法专业创作(3小时创作)主要考查考生几种基本书体的技法基础和创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诗词短文。 考试要求: 1.不打格,不用辅助用具。不用各种有色或制作好的书法用纸。 2.书写规范。准确使用繁体字,合理使用异体字、通假字。不借助各种工具书及软件。 3. 点画用笔准确,结字合理,章法妥帖。 4.能够准确把握书写内容的笔法、字距、行距、墨色、空间等书写关系,体现书体的特点,自然生动,熟练流畅。 5.作品形神兼备,彰显良好的书法基础功力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三种书体三幅4尺整张书法创作。 题型:篆书和隶书选一;楷书;行书和草书选一。 尺寸:4尺整张 (每种书体一幅4尺整张) 工具:常规书法考试用具。考生自备4尺纯白宣纸、书画毡、毛笔、墨碟、墨汁等。 考试方式: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考生自备8开白色卡纸、画板、画笔、颜料等图形创意工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设计基础(3小时快题设计)主要考查考生的设计形式创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根据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则创作一幅主题设计作品。 考试要求: 1、画面构图合理; 2、主题鲜明,构思独特,形式新颖,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题型:命题创作 幅面:8开白色卡纸 工具:画板、画笔、颜料等图形创意工具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4开白色卡纸(1张),画板、马克笔、尺子等设计表现工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环境艺术创意表现(3小时快题设计)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运用造型、色彩、照明、陈设、绿化、传达等设计要素等设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独立解决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品要求有新颖、独持的构思立意,能够准确表达考试题目要求的空间性质和设计要求。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根据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则完成快速手绘的建筑空间设计作品一套,包括平、立、剖和效果图。 考试要求: 1、图量和表现内容符合考试要求,画面构图合理,比例适合、符合设计规范。 2、契合主题,构思独特,富有创新性和艺术表现力。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题型:命题创作 幅面:4开白色卡纸(1张) 工具:画板、马克笔、尺子等设计表现工具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美术基础理论》考试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中国美术史最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熟悉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及有关专业知识,通过对中国美术各门类发展的梳理,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流派和其具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及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概貌;掌握中国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艺术流派、艺术观念,艺术家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国美术史尤其是视觉图像的相关知识,并学会融会贯通。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美术》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美术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 第一章 青铜工艺 第二章 其他门类工艺美术 第三章 雕塑 第四章 绘画 第五章 书法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美术》 第一章 绘画 第二章 书法 第三章 雕塑 第四章 工艺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章 绘画 第二章 石窟壁画 第三章 书法 第四章 雕塑 第五章 工艺美术 第五单元:《隋唐时期美术》 第一章 绘画 第二章 书法 第三章 雕塑 第四章 工艺美术 第六单元:《五代两宋时期美术》 第一章 五代绘画 第二章 北宋绘画 第三章 南宋绘画 第四章 辽金绘画 第五章 书法 第六章 雕塑 第七章 工艺美术 第七单元:《元代美术》 第一章 绘画 第二章 书法 第三章 雕塑 第四章 工艺美术 第八单元:《明清时期美术(上)》 第一章 明代绘画 第二章 清代绘画 第九单元:《明清时期美术(下)》 第一章 版画和年画 第二章 书法 第三章 雕塑 第四章 工艺美术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 1)基本概念题(名词解释)(50~70分) 2)分析论述题(简答题、论述题)(80~100分)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设计基础理论》考试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中国艺术设计史及世界现代设计史最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期的设计 1.上古传说的设计 2.石器与玉器 3.陶器与彩陶 4.骨器与箭器 5.建筑与村落 6.纺织与饰品 (二)夏商周时期的设计 1.工具与农具 2.城市与建筑 3.兵器与车辆 4.纺织与服饰 5.食器和礼器 6.文字与玉器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 1.车辆与兵器 2.农具与工具 3.城市与建筑 4.服饰与货币 5.家具与乐器 6.先秦设计文献 (四)秦汉时期的设计 1.文字与货币 2.车辆与道路 3.兵器与农具 4.建筑与雕塑 5.服饰与铜镜 6.造纸与灯具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 1.交通与工具 2.造纸与文字 3.制瓷与服饰 4.建筑与园林 5.家具与乐器 6.石窟与雕刻 (六)隋唐时期的设计 1.城市与建筑 2.印刷与书籍 3.农具与家具 4.纺织与服饰 5.雕刻与陶瓷 6.金银器与铜镜 7.设计行业管理 (七)五代两宋时期的设计 1.造纸与印刷 2.广告与货币 3.兵器与农具 4.建筑与筑桥 5.制瓷与家具 6.服饰与杂品 (八)辽金西夏元时期的设计 1.文字与印刷 2.兵器与车船 3.建筑与桥梁 4.服饰与纺织 5.制瓷与杂器 6.农具与货币 (九)明清时期的设计 1.城市与建筑 2.商业与民居 3.文具与书籍 4.园林与瓷器 5.服饰与交通 6.设计文献 (十)现代时期的设计 1.城市与建筑 2.器皿与家具 3.服饰与纺织 4.书籍与包装 5.货币与交通 6.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部分:世界现代设计史 (一)现代设计概述 1.什么是设计 2.设计的分类和范畴 (二)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1.新古典设计运动 2.“维多利亚”和“第二帝国”风格 (三)现代设计的前奏:“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 1.现代设计萌发的时代背景和促进因素 2.英国的设计改革和“工艺美术”运动 (四) 带装饰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 2.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重要因素 3.“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特点 4.“装饰艺术”风格在平面设计上的发展 (五)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 1.现代设计思想体系和先驱人物 2.包豪斯 3.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4.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六)消费时代的设计 1.批判设计理论的形成 2.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 3.战后平面设计的发展 (七)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1.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 2.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 3.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运动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4.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其他各国的发展 (八)各国设计简史 1.美国当代设计 2.德国当代设计 3.英国当代设计 4.意大利现代设计 5.日本当代设计 6.北欧当代设计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 1)基本概念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90~100分) 2)分析论述题(案例分析、论述题)(50~60分)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英语水平,主要测试考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难度依据为英语专业本科高级阶段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我校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目标。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1. 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3.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总分为100 分。 本考试包括四个部分:词汇与语法、阅读理解、英汉互译和英语写作。 1. 词汇与语法(共20分) 词汇与语法题型为选择题或改错题,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 阅读理解(共30分) 阅读理解题型为选择题或简答题,重点考查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与推理能力和语篇综合理解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3. 英汉互译(共20分) 要求考生运用翻译基本理论和技巧,翻译涉及时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休闲等文体的段落或文章,译文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 4. 英语写作(共30分) 英语写作为命题作文,要求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不低于400词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要求内容切题、语言通顺、表达得体、语法正确、结构合理、文体恰当。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本考试基本题型包括: 1.Vocabulary & Grammar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Translation 4. English Writing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考试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英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的水平,主要测试考生的英汉双语基本功和英汉互译实践能力。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 3. 具备较强的英汉、汉英转换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英汉、汉英转换能力。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总分为150 分。 本考试包括两个部分:词语翻译和英汉互译。 1. 词语翻译(共30分,30小题,每题1分)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中外文核心术语或专有名词、缩略语及《中国日报》(中、英文版)中常见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词汇。 词语翻译包括英、汉文各15个,每个1分,总分为30分。 2. 英汉互译(共120分,2小题,每题60分) 要求考生具备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掌握文化、政治、历史、科普、经济等多种类型语篇的翻译技巧;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并能捕捉原文的文体风格等。 英汉互译为2篇短文,英译汉和汉译英各1篇,每篇60分,总分为120分。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1. 本考试基本题型包括: 1) Term Translation 2) Text Translation 2.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考试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基础课考试科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行 MTI 学习所要求的汉语和百科知识水平。考试是测试考生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具体要求如下: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对作为母语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基本功; 3. 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总分为150 分。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 1. 百科知识(共50分) 本部分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本部分由2个题型构成:1)填空:百科知识、汉语基础知识填空,共20个,每空1分,总分为20分;2)名词解释:解释出现在所要求的不同主题短文中涉及的10个名词,每个3 分,总分为30分。 2. 应用文写作(共40分) 本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出一篇 450 字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本部分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共1题,总分为40分。 3. 命题作文(共60分) 本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给定的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语句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本部分试卷给出写作需要的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共1题,总分为60分。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本考试基本题型包括: 1. 填空 2. 名词解释 3. 应用文写作 4. 命题作文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考试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1. 答题一律用黑色水笔。 2. 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3. 题号明确,字迹清晰,书写工整。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基础英语》科目是一种水平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本科目的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共40分,共20题,每题2分) 本部分共有4篇文章,每篇文章450词左右,20个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40分。阅读理解的测试旨在检验考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对所给阅读材料中叙述的内容进行理解、洞察和辨别,要求考生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和细节;对所读材料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某些词和句子的意义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判断作者的态度。题材有科普、经济、教育、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等;文章体裁包括议论文、叙述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2. Translation (共50分,共2题,每题25分) 本部分有两个项目:Part A为英译汉,总分为25分。试题给出1段350-400单词的文章,主要了解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汉语表达能力以及句子难点的处理能力。 Part B为汉译英,总分为25分,试题给出1段400-450字的汉语文章,要求考生将其翻译成英语。本部分主要了解考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词汇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和衔接能力及对原汉语的理解能力。题材主要有:科普、经济、教育、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 3. Writing (60分,共1题) 作文部分总分为60分,要求考生按照试卷所给题目写出600单词以上的一篇议论文,标题说明可能是文字、图画或表格。本部分主要的判定依据为: (1) 是否抓住题目要求的主要内容,紧扣主题展开论述; (2) 整篇的布局和分段是否合理; (3) 整篇文字是否逻辑严密; (4) 文章的语言是否通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5) 文章语法是否基本正确,单词拼写是否准确。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包括: 1. Reading comprehension 2. Translation 3. Writing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类别及中外音乐史学、美学、流派等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及中外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3.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及中外音乐史学现象能做较深层次阐释。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编 民间歌曲 第一章 汉族劳动号子、汉族山歌及汉族北方一般山歌 第二章 汉族南方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及汉族山歌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汉族小调及吟唱调、谣曲 第四章 时调及汉族小调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 第六章 南方少数民族民歌与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第二编 民间舞蹈音乐 第一章 汉族秧歌、汉族花灯及采茶 第二章 维吾尔族与藏族民间舞蹈音乐 第三章 朝鲜族、蒙古族、景颇族民间舞蹈音乐 第三编 说唱音乐 第一章 单弦牌子曲及四川清音 第二章 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第四编 戏曲音乐 第一章 曲牌体戏曲声腔——高腔 第二章 曲牌体戏曲声腔——昆腔 第三章 板腔体戏曲声腔与剧种——梆子腔及其剧种秦腔 第四章 梆子腔剧种——晋剧与河北梆子 第五章 梆子腔剧种——豫剧及梆子腔板式运用特点 第六章 板腔体戏曲声腔与剧种——皮黄腔与京剧 第五编 民间器乐 第一章 独奏曲——笛曲与唢呐曲 第二章 独奏曲——管曲与筝曲 第三章 独奏曲——琵琶曲与胡琴曲 第四章 合奏曲——丝竹乐 第五章 合奏曲——吹打乐 第六章 合奏曲——清锣鼓 第二部分:中国音乐史 第一编 乐舞时代 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第二章 夏、商音乐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第二编 歌舞伎乐时代 第一章 秦汉音乐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三编 民间音乐时代 第一章 宋、辽、金、元音乐 第二章 明清音乐 第四编 专业音乐创作时代 第一章 清末民初音乐 第二章 二十年代音乐 第三章 三十年代音乐 第四章 四十年代音乐 第三部分:外国音乐史 第一编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第一章 古希腊音乐 第二章 古罗马音乐 第二编 中世纪音乐 第一章 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第二章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第三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第四章 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第三编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第一章 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诺斯坎 第二章 16世纪的新趋势 第三章 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第四编巴洛克时期音乐 第一章 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第三章 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第四章 器乐的发展 第五章 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章 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和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第二章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 第三章 海顿和莫扎特 第四章 贝多芬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章 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第二章 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第三章 19世纪上半叶的法、意歌剧 第四章 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 第五章 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 第六章 19世纪中、下叶的法、意歌剧 第七章 19世纪的民族音乐与有关风格 第八章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 第七编 20世纪音乐 第一章 表现主义音乐 第二章 新古典主义音乐 第三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其他风格与类型的音乐 第五章 50、60年代的音乐 第六章 70年代以后的音乐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1.基本题型可能包括:名词解释与简述题; 2.考试方式:笔试、闭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近关系转调内的四部和声写作; 2.熟练掌握小型曲式的概况及有关专业知识; 3.具备一定的和声与调性分析能力; 4.具备复三部曲式范围之内的结构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和声 第一章 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四部和声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第三章 原位三和弦的连接 第四章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第五章 和弦的转换 第六章 为低音配和声 第七章 三音跳进 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 第九章 终止四六和弦 第十章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 第十一章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 第十二章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第十三章 经过的与辅助的四六和弦 第十四章 原位属七和弦(D7) 第十五章 属七和弦的转位 第十六章 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 第十七章 大调与和声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自然音体系 第十八章 Ⅱ级六和弦与三和弦(SⅡ6与SⅡ) 第十九章 和声大调 第二十章 Ⅵ级三和弦(TSⅥ)、阻碍终止、扩展乐段的方法 第二十一章 下属七和弦(SⅡ7) 第二十二章 导七和弦(DⅦ7) 第二十三章 属九和弦(D9) 第二十四章 属功能组中较少使用的和弦 第二十五章 弗里吉亚进行中的自然小调 第二十六章 自然(调内)模进和副七和弦(模式和弦) 第二十七章 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第二十八章 终止中的重属和弦 第二十九章 结构内的重属和弦 第三十章 重属和弦中的变音 第三十一章 调性关系的类型 第三十二章 离调、半音体系 第三十三章 半音模进、离调 第三十四章 转调 第三十五章 到一级关系的转调 第二部分:音乐作品分析 第一章 乐段 一、单乐段 二、平行复乐段 第二章 单二部曲式 一、再现单二部曲式 二、无再现单二部曲式 第三章 单三部曲式 一、再现单三部曲式 二、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四章 复三部曲式 一、三声中部型 二、插部型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包括:四部和声写作、和声分析与曲式分析;考试方式:笔试、闭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及带有函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普通计算器。
一、考试基本要求 1、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机构学、机构结构学、机器动力学、组合机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利用机械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解决机械工程设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初步具备机构设计与创新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绪论 机械等有关基本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组成特征,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等。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要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重点: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平面机构的运动、动力分析 运动分析的瞬心法,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和解析法作平面机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杆组静定的条件,动力分析的图解法和解析法。 重点: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运动副反力的确定,机构的力分析,速度影像法。 4.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 运动副摩擦力和总反力的确定方法,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以及考虑摩擦时的简单机构力分析。 重点:机械效率的分析计算。 5.机械的平衡 刚性转子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原理、区别和计算方法,机构在机架上的平衡原理和方法,挠性转子平衡的概念。 重点: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计算。 6.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演化和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按连杆三位置和连架杆三对应位置、行程速比系数等设计四杆机构的图解法,连杆机构设计的解析法。 重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征,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与计算。 7.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凸轮机构的压力角,确定盘状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及凸轮廓线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和平底长度的选择。 重点:凸轮轮廓的图解法设计,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 8.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性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其与几何尺寸的关系,中心距、啮合角以及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等,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原理、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变位的概念和变位齿轮传动,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应用和设计等。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特点,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及当量齿数。直齿圆锥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其基本尺寸计算,正确啮合条件等。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当量齿数。 重点: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原理及传动计算,尺寸计算,重合度计算,变位齿轮原理。 9.轮系及其设计 轮系的分类和应用,定轴、周转及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行星轮系设计的基本知识。 重点: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0.其它机构 间歇机构及其他常用机构和新型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11.机械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周期性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原理,机器的自调性,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和飞轮设计。 12.机构的选型和组合及系统方案设计 机构选型的基本知识,运动循环图和组合机构应用等基本概念。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包括 1)基本概念题(30分) 2)计算分析题(计算题、图解分析题、综合题等)(120分)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 150分。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
说明:常规考试用具。
一、考试基本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最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掌握数据采集、输入、组织、管理、处理、输出方法,熟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搭建必备的方法体系,具有信息管理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决策,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解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和系统的组成;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3)掌握GIS的基本构成; (4)了解GIS的功能、应用及其发展态势。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1)了解空间定位基础、地理空间含义、空间实体表达及数据采集方法; (2)理解基本空间单元、图元和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明确工作数据及图层; (3)掌握空间数据基本特征、拓扑关系概念及空间数据的表示、组织和输入方法。 第三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1)理解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的方法,掌握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 (2)了解多元空间数据的融合、空间数据的压缩与综合; (3)掌握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和图幅数据边沿匹配处理的方法; (4)理解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及控制,了解空间数据误差的类型。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管理 (1)了解空间数据的管理和组织方式; (2)掌握空间数据库的概念与设计; (3)掌握空间数据索引及其方法; (4)了解空间时态数据库的概念。 第五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了解空间分析的支撑理论、工作步骤及其意义; (2)理解空间分析的概念; (3)掌握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空间叠合分析、三维分析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1)了解应用模型的概念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2)理解建模思路、步骤与途径及适宜性分析模型; (3)掌握如何转化实际问题为GIS操作序列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1)了解GIS输出系统的种类,输出产品的类型; (2)了解计算机制图与GIS的关系,了解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了解电子地图的特征及应用; (3)理解定位设计、符号系统、色彩设计理论,掌握产品输出的形式和专题地图制作方法。 三、考试基本题型和考试方式 基本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等。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
以上是2024年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全部内容,如果大家想了解2024考研热门招生院校、热门专业、招生简章、参考书目、择校择专业指导、以及考前集训等相关方面,可以随时联系在线老师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