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详见文章内容。
《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翻译硕士日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 学习所要求的日语水平,考试范围包括MTI 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日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日语基本功, 掌握2000 字左右的汉字,认知词汇量在13,000以上, 掌握8,000 个以上的积极 词汇, 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能熟练掌握正确的日语语法、句型、敬语、古典语等语言规范知识,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日语写作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总分为100 分,详见《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内容一览表。考试包括三个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日语写作,具体如下:
(一)词汇语法
1.考试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需掌握2000 字左右的汉字,认知词汇量应在13,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8,000以上, 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日语语法、句型、敬语、古典语等语言规范知识。
2.题型
单词注音及选择题,占比40%。
(二) 阅读理解
1.考试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报道、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 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题型
1)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2-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 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占比30%。
(三)日语写作
1.考试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
2.题型
命题作文,占比30%。
《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考试内容 | 题型 | 分值 |
一 | 词汇语法 | 1)单词注音 | 40 |
2)选择题 | |||
二 | 阅读理解 | 1)选择题 | 30 |
2)简答题 | |||
三 | 日语写作 | 命题作文 | 30 |
共计 | 100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
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汉语水平,考察范围包括
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即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基本功,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总分150分(详见考试内容一览表),试卷结构及题型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
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 具体如下。
(一)、百科知识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
一定的了解。
2.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20个左右名词。总分50分。
(二)、应用文写作
1.考试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
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 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2.题型
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总分40分。
(三)、命题作文
1.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
文、议论文或应用文。要求文字通顺,用词得体, 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2.题型
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总分60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考试内容 | 题型及题量 | 分值 |
1 | 百科知识 | 20个左右词语解释 | 50 |
2 | 应用文写作 | 一篇应用文体文章, 约450个汉字 | 40 |
3 | 命题作文 | 一篇现代汉语文章, 约800个汉字 | 60 |
合计 | 150 |
(注:上表的分值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的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813--《电路分析》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注重测试考生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强调基础性和综合性。考
试要求考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1、电路的基本概念
(1)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2)电路分析的变量;(3)电路元件;(4)基尔霍夫定律。2、电路分析中的等效变换
(1)网络等效的概念;(2)二端电阻网络的串、并、混联等效;(3)含独立电源网络的等效变换;(4)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5)含受控电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3、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1)支路分析法;(2)网孔分析法;(3)节点分析法;(4)独立电路变量的选择与独立方程的存在性;(5)回路分析法;(6)电路的对偶特性。
4、网络定理
(1)叠加定理;(2)替代定理;(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最大功率传输;(5)特勒根定理;(6)互易定理。
5、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1)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2)换路定则及初始值计算;(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5):阶跃信号和阶跃响应。
6、正弦稳态分析
(1)正弦量的概念;(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3)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模型;(4)阻抗与导纳;(5):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6)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7)三相电路分析;(8)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
7、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分析
(1)耦合电感;(2)耦合电感的连接及其去耦等效;(3)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4)理想变压器和全耦合变压器;(5)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8、电路的频率特性
(1)电路的频率特性与网络函数;(2)RC 电路的频率特性;(3)RLC串联谐振;(4)GCL并联谐振;(5)一般谐振电路。
《教育技术学》考试大纲
(一) 考试大纲
1.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1.1教育技术是什么
1.2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3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4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标准
1.5相关理论基础
(1)传播模式;(2)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
2.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模式
2.1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学习评价
2.2教学设计模式:一般模式、翻转课堂、PBL、探究式教学、协作学习模式、迪克凯
瑞模式、肯普模式、 ADDIE 模式、ASSRUE 模式、在线教学
2.3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与过程
2.4典型学习环境设计与案例分析:智慧课堂等
3.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教学媒体
3.1概念: 媒体、教学媒体、微课、CAI、学习工具、LMS
3.2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戴尔经验之塔;教学媒体选择原则、策略;
3.3主流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策略: 微课、CAI、教育游戏、MOOC 等
3.4教学软件和在线课程的开发工具与过程
4.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4.1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
4.2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4.3常用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
4.4 教育信息化研究方案设计
5. 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变革与实践
5.1在线教育、在线课程
5.2教育人工智能
5.3教育大数据、学习分析
5.4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教育应用
5.55G 的教育应用
(二)推荐教材(不限于本教材,需拓展阅读相关研究论文)
1.尹俊华,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01.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考生熟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内容、研究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新闻学与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研究方法。了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目的和现实应用
意义。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考题要求分为四类:
1.名词解释:解释新闻学与传播学中特定名词代表的意思或者包含的寓意。
2.简答题:主要评价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的要点, 回
答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无须展开阐述。
3.论述题: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清晰而全面地阐述自己观点。
4.案例分析题: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或意见等。
二、考试范围
(一) 新闻学的考试范围
1.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3.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4.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意义
5.新闻本源
6.新闻真实
7.新闻价值
8.新闻媒体
9.新闻事业
10.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11.新闻宣传
12.新闻舆论
13.新闻出版自由
14.新闻法治
15.新闻道德
16.新闻人才与队伍
(二)传播学的考试范围
1.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2.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3.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4.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5.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6.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7.大众传播
8.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9.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0.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1. 传播效果研究
12.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4.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5.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6.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原子结构与键合的基础知识;三大类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分析;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相图和相平衡分析;材料的电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考试,为我院选拔在材料、光学工程等领
域具有综合材料科学基础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原子结构与键合
1. 原子结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
2. 元素周期表(原子的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势力等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3 原子间的键合(各种结合键的概念、特点、代表材料, 通过结合键及原子间作用力分析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1. 晶体学基础(晶胞、晶格参数、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六方密堆结构的堆积
方式等)
2. 金属晶体的结构
3. 离子晶体的结构
4. 共价晶体的结构
5.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
第三部分晶体缺陷
1.点缺陷
2.线缺陷
3.面缺陷
第四部分固体中的扩散
1. 扩散定律
2.扩散微观理论与机制
3.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4.影响扩散的因素
5. 反应扩散
第五部分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
1.弹性和粘弹性
2.晶体的塑性变形
3.回复与再结晶
4. 热变形与动态回复、再结晶
第六部分相图与相平衡
1.相图基础
2.二元相图分析
第七部分材料的电学性质
1. 电学性质的表述(电导率、电阻率、电子导电、离子导电等)
2.固体的能带理论
3. 金属与半导体的电导率
4. 绝缘体的电导率和介电性
《物理化学》考生大纲
一、 基本要求
1.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
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
理和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情况;
3.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掌握宏观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和酶催化反应。
我院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物质的光电过程、纳米和生物科学及应用。这些方向都涉及到物理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与应用,因此通过本课程考试,可为我院选拔在
相关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基本概念
2.热和功,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3.热力学第一定律
4.焓, 热容
5.焦耳--汤姆逊效应
6.热化学
7.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8.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2.卡诺循环,卡诺原理和克劳修斯不等式
3.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
4.过程的方向与限度的判据
5.熵变的计算及应用
6.熵的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
7.ΔG、ΔA的定义、计算与应用
8.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
三)溶液
1.溶液的组成表示法,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2.气体物质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液态理想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表达式
4.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5.稀溶液的依数性
四)相平衡
1.熟悉组分数、相数及自由度数等基本概念, 明确相律的推导及其应用2.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3.二组分气-液平衡体系相图
4.二组分固-液平衡体系相图
五)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2.ΔG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同时平衡
5.反应耦合
六)电解质溶液
1.电解定律
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
3.离子的迁移和迁移数, 离子的淌度与离子电导
4.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数
七)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1.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2.可逆电极的种类,可逆电极的电极反应
3.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4.电池符号表示法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5.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6.电池反应的Nernst方程和电极电势
7.浓差电池,液体接界电势与盐桥
8.各类电池电动势的计算与电池电动势应用
八) 电解与极化作用
1.分解电压与极化作用
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3.超电势与析出规则
4.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
九)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2.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3.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
4.基元反应、反应历程、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6.阿累尼乌斯经验指数定律,活化能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光化学反应
8.酶催化反应
十)表面现象
1.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弯曲表面现象
3.液-液和液-固界面
4.溶液和固体的表面吸附
三、 主要参考书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编,《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统计热力学部分和反应速率理论部分,不列入此
次考试内容)
《统计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统计学》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统计学及其在社会经济应用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是:
1.准确地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2.准确地把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
3.正确理解统计分析的方法;
4.能够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
《统计学》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 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
别与联系。
3.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 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综合应用: 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
题。
二、考试范围
1.导论
识记: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的概念, 数据类型, 总体和样本概念。
领会: 数据分类的标准、总体和样本的区别、参数和统计量的区别。
2.统计调查与整理
识记: 常用的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统计调查误差的含义及分类,统计分组的概念、
作用、种类及方法。
领会: 不同抽样方法适用的条件,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规则。
3.数据的描述
识记: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的测度、几种常用图形的使
用和区别。
应用: 会计算分组数据和原始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会运用标准差和离散
系数判别社会经济现象的稳定性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4.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识记: 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概率的性质、独立性、条件概率
应用: 会计算事件的概率及其条件概率。
5.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识记: 随机变量、离散随机变量、连续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特征
应用: 会计算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等特征数。
6.参数估计
识记: 统计量、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点估计、区间估计概念。
综合应用:会利用中心极限定理估算概率;一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两个总体参数
的区间估计;样本量的计算。
7、假设检验
识记: 两类错误、原假设、临界值概念。
综合应用:一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包括单侧、双侧、大样本、小样本等情况; 两
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8.列联分析
识记: 列联分析的用途、卡方计算、自由度概念。
综合应用:会计算行百分比、列百分比和总百分比、会用卡方进行假设检验。
9、方差分析
识记: 方差分析原理、自由度、均方和F统计量计算。
综合应用:会计算方差分析表, 并做检验。
10.相关与回归
识记: 相关和回归的概念、回归的假设条件、相关与回归的区别。
综合应用:会计算相关系数、回归系数, 能对回归方程进行各类检验, 并作点预测。
11.时间序列
识记: 时间序列的构成、时间序列的几种预测方法,判断预测好坏的标准。
综合应用:能用常用方法对平稳时间序列和包含线性趋势、季节成分的时间序列进行拟合和
预测; 会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
12.统计指数和综合评价
识记: 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加权指数、拉式指数、帕氏指数等概念, 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
问题。
综合应用:会使用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进行计算。
《日语(二外)》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日语(二外)》的考试目的是考查考生在日语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同时掌握一定的日
本国情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基本要求包括:
1.理解词汇量达到5000 左右, 使用词汇量达到3000 左右, 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
构或上下文判读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2.掌握日语基本语法知识、常用句式及惯用表达, 并会灵活运用。语法知识包括:
1)基础语法:名词句、存在句、形容词句、动词句的表达;形容词和动词变形;助词「は」「が」「を」「も」「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や」等的用法;动词持续题、完成体、存续体等;比较句、祈使句、定语从句以及 「~なくてもいい」「~てはいけません」「~ましょう」等常用句式。
2)高级语法:被动态、使役态、可能态、自发态等;假定表达;敬语表达;「ずつ」「こそ」「しか」「なんか」「でも」「ほど」「さえ」 等常用助词;「みたいだ」「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ばかりだ」等常用助动词;「~以上」「~ばかりでなく、~も」「~として」「~から言えば」「~をはじめ」「~かわりに」等惯用表达。
3.具有较强的日语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读解日语文章,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
写作意图。
4.具有一定的日汉翻译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日语原文,并用汉语准确表达原文所述内
容,或用日语正确表达汉语原文内容。
5.具有基础的日语写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基础句型进行书面表达。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词汇语法 | (30%) |
2.完成对话 | (20%) |
3.阅读理解 | (10%) |
4.句子翻译 | (20%) |
5.写作 | (20%)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第二外语(日语)》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法语(二外)》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法语(二外)》考试旨在检查考生对法语语法的掌握情况, 阅读一般性文章的能力,
及法汉和汉法翻译的能力。以上能力要求达到中级水平。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4000个左右常用词汇及词组, 能熟练运用2000个单词;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
结构或上下文判断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2. 掌握主要的语法知识:
1)基础语法:定冠词、不定冠词、部分冠词、省音、缩合、介词的用法、否定句、主有形容词、名词及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构成、重读人称代词、直(间)接宾语人称代词、副代词、代词式动词、指示形容词、命令式、直陈式现在时、复合过去时、最近过去时、最近
将来时、关系代词、关系从句。
2)高级语法: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代词的位置顺序、不定式用法、简单将来时、先将来时、未完成过去时、简单过去时、条件式现在时、条件式过去时、愈过去时、先过去时,时态搭配、介词及连词用法、虚拟式现在时、副动词、现在分词、泛指代词、泛指形容
词、主有代词、复合过去分词、复合关系代词、连词que的用法、绝对分词从句。
3.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读速为每分钟70字;把握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
实和有关细节;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领会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正确理解法语原文,用汉语准确表达原文所述内容;根据汉语
原文用法语正确表达有关内容。
5.具有基础的法语写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简单句型进行书面表达。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词汇语法 | (15%) |
2.阅读理解 | (20%) |
3.法译汉 | (20%) |
4.汉译法 | (20%) |
5.写作 | (25%)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第二外语(法语)》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811--《数据结构》考研大纲
一、考核内容:
1绪论
1.1算法的基本概念
1.2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1.3数据抽象和抽象数据类型
1.4描述数据结构和算法
1.5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2线性表
2.1线性表的定义及基本操作
2.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
2.3线性表的链接存储3栈和队列
3.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3.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3.3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3.4表达式计算
3.5递归数组
4.1数组的基本概念
4.2特殊矩阵
4.3稀疏矩阵5树和二叉树
5.1树的基本概念
5.2二叉树
5.2.1二叉树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5.2.2二叉树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5.2.3二叉树的遍历
5.2.4 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5.3树和森林
5.3.1树的存储结构
5.3.2森林和二叉树的转换
5.3.3树和森林的遍历
5.4树和二叉树的应用
5.4.1二叉排序树
5.4.2二叉平衡树
5.4.3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6图
6.1图的基本概念
6.2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
6.2.1邻接矩阵法
6.2.2邻接表表示法
6.3图的遍历
6.3.1深度优先搜索
6.3.2广度优先搜索
6.4图的基本应用
6.4.1拓扑排序
6.4.2关键路径
6.4.3 最小代价生成树
6.4.4最短路径7 搜索(Search)
7.1搜索的基本概念
7.2顺序搜索法
7.3二分搜索法
7.4 B-树及其基本操作
7.5散列(Hash)表
7.6搜索算法的分析及应用8内排序
8.1排序的基本概念
8.2简单选择排序
8.3直接插入排序
8.4冒泡排序(bubblesort)
8.5希尔排序(shell sort)
8.6快速排序
8.7堆排序
8.8两路合并排序(merge sort)
8.9基数排序
8.10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
8.11内部排序算法的应用
《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1.准确识记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艺术设计基本知识分析艺术设计实践问题。
《设计基础》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
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解决现实设计实践问题。
二、考试范围
1.艺术设计的概念;
2.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3.设计史上的重大事件及设计风格与流派;
4.设计中的哲学问题;
5.设计中的美学概念及美学要素;
6.信息时代的设计;
7.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方法;
8.系统设计思想及方法;
9.商品化设计思想及方法;
10.人性化、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设计理念;
11.设计调查方法;
12.设计评价与方法(包括作品认知与分析、对设计现象的分析);
13.人机交互设计:概述、人与机(广义的)的功效因素、人体测量参数、显示器与控制
器的造型设计、人的感知、心理与特征、人机界面等。
14.现代设计的形成及发展,当代最新设计思潮。
《社会工作实务》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实务》包括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部分。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基于社会工作的全过程和多视角的社会工作领域,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了解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方法的涵义与适用范围;了解实务方法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工作技巧;了解社会行 政、社会政策的内容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家庭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
会工作、智慧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考试基于社会研究的全过程,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大类,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考查考生 是否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是否具有客观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综合基本要求为:
理解《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
掌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主要模式、基本方法和实务服务过程;
具有进行社会研究选题及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的初步能力;
能够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识记: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的定义及知识点内涵,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 在识记的基础上, 全面把握基本方法、服务内容和技巧,结合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进行全面理解。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 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1.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
识记: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的特点;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步骤
领会:社会工作实务通用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及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面临的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技巧与程序
应用: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如何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之中
2.社会工作方法
识记: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涵义与特点;理论与主要模式
领会: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原则和技巧;发展阶段
应用: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管理与操作以及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社会行政
识记: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社会行政的内容
领会: 社会服务评估及过程
应用: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社会行政评估
4.社会政策
识记: 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
领会: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应用: 我国的主要社会政策
5.家庭社会工作
识记: 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类型
领会: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四个阶段以及常用的干预技巧
应用: 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6.儿童社会工作
识记: 儿童的概念与特点;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与服务体系结构
领会: 儿童社会工作展开服务的实务方法
应用: 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7.青少年社会工作
识记: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领会: 青少年的问题与需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类型与实务运用
应用: 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8.老年社会工作
识记: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
领会: 老年人需求及服务;老年社会工作运用的一些特定评估工具、独特工作方法
应用: 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9.学校社会工作
识记: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功能; 主要内容
领会: 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学校社会工作对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介入等;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及创新
应用: 全面理解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介入及影响;对学生服务对象经常用到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10.残疾人社会工作
识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领会: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应用: 全面理解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多元服务
11.矫正社会工作
识记: 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功能; 主要内容
领会: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应用: 全面理解矫正社会工作面对服务对象的专业价值观及指引
1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识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领会: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应用: 全面理解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多元服务
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识记: 基本概念;变量的分类;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系
领会: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研究人员应有的伦理规范;社会研究的常见困难;理论与研究的
关系; 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选题与研究设计
应用: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 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撰写
2.测量
识记: 基本概念;社会测量的基本要素
领会: 测量的层次; 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应用: 研究概念的操作化;研究指标的常见选择方法
3.抽样
识记: 基本概念;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
领会: 抽样调查的意义; 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区别
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应用:抽样方案的设计
4.定量研究方法
识记:问卷调查和实验法的基本概念;问卷的结构;问题的类型;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实验的基本类型
领会: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调查的特点;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社会调查的实施;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社会调查方法的优缺点;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影响实验结果客
观性的因素;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设计;实验设计
5.定性研究方法
识记: 文献法、访谈法和焦点小组的基本概念;文献研究的类型;定性研究特点
领会:三种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文献法的优缺点;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访谈的技巧;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法实施的伦理问
题
应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应用;访谈法的实施;访谈提纲的设计;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实地证
据的总结与表达
6.变量统计描述与分析
识记: 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描述频数分布;分布趋势;列联表
领会: 定量资料的审核; 数据清理; 推断性统计方法的选择
应用: 常见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常见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
7.撰写研究报告
识记: 基本概念
领会:研究报告的类型;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
的比较
应用: 定量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 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
参考教材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委会 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22;
2.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本科目注重测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体要求:
1.准确识记测试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正确领会测试内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3.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毛泽东思想部分: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指南意义;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活动、核心内容、基本经验以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主要实践、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意义和经验教训。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部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要深入学习了解其科学体系、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历史地位,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擘画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系列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部署、战略举措等等, 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注意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重要文件精神。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分值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
2.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3.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814--《高等代数》考研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理解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一)多项式
1.多项式的带余除法及整除性、最大公因式、互素多项式;
2.不可约多项式、因式分解唯一性定理、重因式、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
3.多项式函数与多项式的根、代数基本定理、 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的求法、根与系数的关系。
(二)行列式
1.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行列式的子式、余子式及代数余子式;
2.行列式按一行、列的展开定理、Cramer 法则、Laplace定理和行列式乘法定理、Vandermonde行列式;
3.运用行列式的性质及展开定理等计算行列式。
(三)线性方程组
1.Gauss消元法与初等变换;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矩阵的秩;
3.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与解的结构。
(四)矩阵
1.矩阵的基本运算、矩阵的分块及常用分块方法;
2.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等价、矩阵的迹、方阵的多项式;;
3.逆矩阵、矩阵可逆的条件及与矩阵的秩和初等矩阵之间的关系,伴随矩阵及其性质;4.运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及逆矩阵。
(五) 二次型理论
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矩阵的合同、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惯性定理;2.实二次型在合同变换下的规范形以及在正交变换下的特征值标准型的求法;
3.实二次型或实对称矩阵的正定、半正定、负定、半负定的定义、判别法及其应用。
(六) 线性空间
1.线性空间、子空间的定义与性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子)空间的基、维数、向量关于基的坐标,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线性空间的同构;
2.子空间的基扩张定理,生成子空间,子空间的和与直和、维数公式;
3.一些常见的子空间, 如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矩阵空间、多项式空间、函数空间。(七)线性变换
1.线性变换的定义、性质与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矩阵的相似、同一个线性变换关
于不同基的矩阵之间的关系;
2.矩阵的特征多项式与最小多项式及其性质、线性变换及其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计算、特征子空间、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3.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核、值域的概念、关系及计算;
4.Hamilton-Caylay 定理、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与方法、线性变换矩阵的化简、Jardan标准形。
(八)λ-矩阵
1.λ-矩阵的初等变换、标准型,λ-矩阵的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初等因子及三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2.λ-矩阵的等价与数字矩阵的相似;
3.Jordan 标准形的的理论推导。
(九) 欧氏空间
1.内积与欧氏空间的定义及性质,向量的长度、夹角、距离,正交矩阵,欧氏空间的同构,正交子空间与正交补;
2.欧氏空间的度量矩阵、标准正交基、线性无关向量组的Schmidt 正交化方法;3.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的等价条件,对称变换的概念与性质;
4.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求法; 最小二乘法、初等旋转和镜像变换。
《量子力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理解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内容包含量子论基础、波动力学基础、力学量和算符、表象理论、近似方法、自旋与全同粒子等。熟练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表述形式,深入认识表述原理的数学结构,及一些基本问题的计算方法;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二、考试范围
1.量子论基础
(1)经典物理学遇到的困难
(2)普朗克能量子、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
(3)玻尔氢原子理论
(4)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1)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2)态叠加原理
(3)薛定谔方程
(4)概率流密度和概率守恒定律
(5)定态薛定谔方程
(6)一维无限深势阱
(7)线性谐振子
3.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1)表示力学量的算符
(2)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
(3)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
(4)氢原子
(5)厄米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
(6)算符和力学量的关系
(7)算符的对易关系两个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不确定关系
(8)力学量随时间的变化守恒定律
4.态和力学量的表象
(1)态的表象
(2)算符的矩阵表示
(3)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力学表述
(4)么正变换
(5)狄拉克符号
5.微扰理论
(1)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
(2)简并情况下的定态微扰理论
(3)氢原子的一级斯塔克效应
(4)变分法
6.电子的自旋和全同粒子
(1)电子自旋
(2)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3)简单塞曼效应
(4)两个角动量的耦合
(5)光谱的精细结构
(6)全同粒子的特性
(7)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泡利原理
(8)两个电子的自旋函数
参考教材
周世勋 原著, 陈灏 修订,《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基础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基础英语》旨在检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不同文体和修辞手段的认识、对英汉互译技巧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具体要求如
下:
1. 考生具备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对所学词汇和词组的多种词性及词义搭配,易混词的
区别及难词的认知能力;
2. 考生能够运用语法、修辞、结构等语言知识识别短文内的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3. 考生具有语篇层次上的综合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概括与推理判断的能力, 快速
阅读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 考生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我国报刊杂志上的论述文和国情介绍,以及一
般文学作品的节选;
5. 考生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
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文学原著的节选;
6. 考生能够根据所给阅读材料和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和文体知识, 以检测基本的写作能力以
及对语言修辞和文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词汇与语法 (1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认知词汇8500-9000,并且能够正确、熟练运用其中的4000-5000个单词及其常用搭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基本语法及句法, 如:名词的数与格、动词时态和语
态、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非谓语动词、倒装、替代、分句、虚拟语气等等。
题型: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其中50%为词汇、词组和短语用法题, 50%为语法、句法题。
2.改错(1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法、修辞、结构等语言知识识别短文中的语病并进行改正。
题型:
本题由一篇250词左右的短文组成,短文中有10行标有题号。该10行均含有一个错误。
要求学生根据“增添”、“删除”或“改变”中的一种,改正错误。共10题。
2.阅读理解(2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读懂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既能理解其主旨大意,又能搞清事实与细节;能够读懂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能够分析上述题材文章
的思想观点、结构布局、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题型:
单项选择题。由2-4篇文章组成,约3,000单词。每篇文章后有若干小题,共20题。
题材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翻译(2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汉译英的理论和技巧,翻译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以及一般文学作品的节录。译文必须忠实原文,语言通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译汉理论和技巧,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的节录,译文要求忠实原文,
语言流畅。
题型: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译英,根据上下文将划线部分(约 150词)翻成英语; 第二
部分为英译汉,根据上下文将划线部分(约150词)翻成汉语。
4.篇章阅读(4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长文篇章的阅读,掌握篇章的修辞手法、文体知识、篇 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其所体现的深层意义,并结合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展开讨论。题型:问答题。由2-4个篇章组成, 约4,500单词。每篇文章后有1-2个问题,共4-8题。
题材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基础英语》考试的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测绘科学技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掌握测绘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地球椭球、测绘坐标系统、投影变换等基础概念与原理;掌 握角度测量、高差测量、距离测量等基本观测方法,掌握GPS定位原理和GPS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基 本的测量误差知识和误差处理方法;掌握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范围
1、课程相关知识
基本要求:掌握测绘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掌握测绘学科的分类、目的和要求;了解测绘学科的
发展和现状。
2.测绘科学基本知识
(1)知识点一:地球形状与地球椭球
(2)知识点二:测绘坐标系统
(3)知识点三:高斯投影
(4)知识点四:基准面与基准线
基本要求:掌握地球形状的基本知识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坐标系统的定义方法;掌握高斯投影的基本原
理和变换特征; 掌握测绘观测的基准面、基准线的相关知识。
3.角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1)知识点一: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定义与观测原理
(2)知识点二:角度观测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操作
(3)知识点三:水平角的观测方法及数据计算
(4)知识点四: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及数据计算
(5)知识点五:角度观测误精度及误差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基本定义;掌握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原理;掌握角度观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及仪器操作方法;掌握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的操作流程和数据计算;掌握竖直角的
观测方法; 掌握角度观测误差来源以及角度观测的注意事项。
4.高差及距离观测方法与技术
(1)知识点一:水准测量的原理与仪器
(2)知识点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基本方法及数据计算
(3)知识点三: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4)知识点四:钢尺量距及直线定线
(5)知识点五:视距测量及光电测距
基本要求: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仪器操作方法;掌握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与数据整理;掌握水准观测数据闭合差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面点的标定
与直线定线方法;掌握视距测量、光电测距的原理。
5. GPS定位技术
(1)知识点一:GPS系统组成
(2)知识点二:GPS定位原理
(3)知识点三:差分GPS测量原理
(4)知识点四:GPS测量工作实施及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 掌握GPS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GPS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 掌握GPS伪距差分、
位置差分以及载波相位差分的基本原理; 掌握GPS外业观测观测方法及基本数据处理流程。
6.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知识点一:误差来源和误差分类
(2)知识点二:偶然误差特性和精度评定标准
(3)知识点三:误差传播定律
(4)知识点四:加权平均值及其精度评定
基本要求: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掌握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误差传播定律;掌握加权平
均值及其精度评定方法。
7.控制测量基础
(1)知识点一:控制测量概念
(2)知识点二:导线测量
(3)知识点三:交会测量
(4)知识点四:高程控制测量
基本要求: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交会测量和导线测量的原理及实施方法;掌握导线观测数据
内业处理方法; 掌握高程控制测量基本方法。
8.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知识点一:地形图基本知识
(2)知识点二:图根控制测量
(3)知识点三:碎部测图的方法
(4)知识点四:地物和地貌测绘
(5)知识点五:数字地形图编辑和输出
基本要求: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知识;掌握碎部测图的方法以及测定碎部点的基
本方法;掌握地物测绘以及地貌测绘方法;了解数字地形图编辑和输出的基本方法。
参考教材:李天文. 《现代测量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基本要求为:
1.准确理解《社会工作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
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原理》中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工作的研究领域;
3.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专业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的定义及知识点内涵,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社会工作原理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社会学基础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1.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识记: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类型、相关概念、要素、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的功能
领会: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和组织模式应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社会问题的关系;体制转变与社会制度变迁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2.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论体系
识记: 早期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价值与反价值的标准;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领会: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机构、社会的价值冲突;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社会工作理论范式
应用: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发展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
3.社会工作方法
识记: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定义、发展、内容、功能、特点;个案工作者、小组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角色
领会: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过程、原则和技巧;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模式
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如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4.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识记: 儿童界定;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特征、功能、发展、内容、基本方法;青少年界定;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特征、基本方法
领会: 儿童发展理论的流派;儿童福利政策的目标、程序;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青少年福利的涵义、需求、基本原则
应用:儿童福利政策与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化;我国青少年问题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5.老年社会工作
识记:老年社会工作涵义、发展、特征、影响因素;机构养老;社区照顾
领会:老年社会工作理论;老年个案工作原则与技巧;老年小组工作
应用:社会工作在推进社区照顾发展和养老智慧化中的作用
6.残疾人社会工作
识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历史发展、基本模式;社会康复;社区康复
领会: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残疾人观主要内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特点
应用:残疾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7.家庭与妇女社会工作
识记: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指导原则;女性主义; 妇女增权;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要素、特点、任务;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治疗
领会:妇女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的联系;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特点;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欧美、中国香港、大陆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家庭社会工作理论;家庭治疗的内涵、流派与目标;我国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特点
应用:我国转型期中的妇女问题与妇女服务专业化;社会转型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运用
8.医务社会工作
识记: 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专业属性、基本原则、知识基础、知识层次;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领会: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围与介入领域;医务社会的专业方法
应用:医务社会工作向健康取向的社会工作转变
9.矫正社会工作
识记:矫正;矫正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基本价值;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职责;社区矫正的任务
领会: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新社会防卫论;院舍训练的组织类型;社区矫正工作的使用范围;目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应用: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优势
10.反贫困、民政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识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社会剥夺与社会排斥;贫困测量指标;反贫困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福利定义、要素、分类、功能;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定义;民政工作涵义、技巧
领会: 社会投资理论;贫困问题介入的要点;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模式的发展;中国式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社会政策的制定程序
应用: 反贫困领域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与方向;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政策、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相互促进发展的途径
11.社会工作的教育与研究
识记: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目标及内容;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研究的层次、功能;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领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区别;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价值中立;社会工作研究的程序;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
应用:新时代在社会工作教育上如何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
1.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识记: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定义、特征、类型、功能
领会: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的特点;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
应用:社会学如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服务之中
2.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识记: 社会化的定义、生物基础、社会机构;个体化的定义、自主机制;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基本定义;角色集;社会角色的类型
领会: 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社会化过程的划分;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失调
应用:社会工作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社会互动
识记:社会互动的涵义、理论、维度与类型
领会: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集合行为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4.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识记:社会群体的内涵、存在基础、类型;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组织目标的涵义与类型;组织结构的涵义;组织管理的涵义;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领会: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组织中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管理的方式与问题
应用:如何看待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小组的关系
5.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识记: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化及其类型、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
领会: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应对社会流动带来的问题
6.社区
识记:社区概念的涵义与类型;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中村;差序格局;虚拟社区
领会: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促进社区治理
7.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识记:社会变迁的涵义、类型、影响因素、根源与机制;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涵义
领会: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征
应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8.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识记: 社会问题的内涵、一般特征、基本类型;社会控制的概念、一般特征、类型、功能;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领会: 社会病理学;标签论; 价值冲突论; 社会解组论;越轨行为论;文化失调论;社会控制的手段、基本过程、维度;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越轨行为的控制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应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参考教材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611《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教育学原理》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
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 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试范围
1、教育与教育学
识记: 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的起源说
领会: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
其改革
应用: 教育的本质问题
2、教育与个体发展
识记: 个体的身心发展
领会: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体功能;多
元智能理论
应用: 教育如何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3、教育与社会发展
识记: 学校文化;学生文化
领会: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学校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特征
应用: 教育平等问题
4、教育目的
识记: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
领会: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作用;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我国建国后教育目
的演化的过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应用: 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素质的结构;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任务
5、教师与学生
领会: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专业化条件;师生
关系的表现形式
应用: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6、课程
识记: 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评价
领会: 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再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等课程
理论; 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的主要形式;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应用: 针对课程中存在问题的课程改革
7、教学
识记: 教学;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
领会: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过程的特点与结构;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策略的特征与类型
应用: 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8、德育
识记: 道德;品德; 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
领会: 德育的重要意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当代最具影响的几种德育模式
应用: 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原则和方法
9、教育评价
识记: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指标体系
领会: 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教育评价的发
展趋势
应用: 学生评价的类型; 教师评价的方法
611《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
基本概念,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
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 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试范围
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识记: 方法论;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
究。
领会: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过程、用途及局限性等;教育科学研究者
应有的道德原则
2、选题与研究设计
识记: 理论;变量; 命题;假设;研究问题
领会: 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课题的陈述; 研究假设;概念的操作化
应用: 研究方案的设计
3、测量
识记: 测量;内部信度; 外部信度; 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指数
领会: 测量的层次; 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应用: 测量调查的相关技术和实施规范
4、抽样
识记:抽样
领会: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 概率抽样的方法; 非概率抽样方法
5、问卷法
识记: 调查研究;问卷
领会: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问卷法的特点;问卷的类型与结构;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
与标准;问卷调查的实施;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问卷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步骤
6、访谈法
识记: 访谈法; 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
领会: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焦点团体访谈
应用: 访谈法的程序与技巧
7、观察法
识记: 观察;结构化观察
领会: 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观察法
实施的伦理问题
应用: 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
8、实验法
识记:实验法
领会: 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实验的基本类型;影
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实验设计
9、文献法
识记:文献;文献研究
领会: 文献法的优缺点;文献研究的类型;文献查阅的方法; 内容分析的特点与应用;
资料的审核与整理;资料汇总
应用: 文献综述的撰写; 内容分析的类型与程序
10、比较研究
识记:比较研究
领会: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比较研究法的种类;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11、研究报告的撰写
领会: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与目的;研究报告的种类;研究报告的结构;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评价的作用、内容和方法
应用: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与要求
《社会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学理论》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社会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基本要求为:
1.准确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2.准确把握《社会学理论》中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学理论》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识记: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领会: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的特点
应用:社会学如何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之中
2.社会及其构成
识记:社会的基本定义、特征、类型
领会: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社会三要素论;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应用: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3.文化
识记:文化的定义、特征、区分、结构、功能
领会:文化积累与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应用:文化与我国的社会问题
4.人的社会化
识记:社会化的定义、生物基础、社会机构
领会: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应用: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5.社会角色
识记: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基本定义;角色集;社会角色的类型
领会:社会角色的扮演、失调
6.社会互动
识记:社会互动的涵义、理论、维度与类型
领会: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集合行为
应用: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7.社会群体
识记:社会群体的内涵、存在基础、类型
领会: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
应用: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8.家庭
识记:家庭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婚姻
领会: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类型;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未来
应用: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问题
9.社会组织
识记: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组织目标的涵义与类型;组织结构的涵义;组织管理的涵义;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领会: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组织中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管理的方式与问题
应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问题
10.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识记: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化及其类型、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
领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应用: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1.社会制度
识记: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特征、类型
领会: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应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制度
12.社区
识记:社区概念的涵义与类型;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领会: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3.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识记:社会变迁的涵义、类型、影响因素、根源与机制;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涵义
领会: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应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14.社会问题
识记:社会问题的内涵、一般特征、基本类型
领会:社会病理学;标签论;价值冲突论;社会解组论;越轨行为论;文化失调论
应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15.社会控制
识记:社会控制的概念、一般特征、类型、功能;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领会:社会控制的手段、基本过程、维度;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越轨行为的控制
应用:当代我国的越轨现象
16.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识记: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起源和发展、功能与价值;社会保障的涵义、构成、基本模式
领会: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应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参考教材
1.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通信原理》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通信原理是通信和信息处理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系统讲述了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通信的基本原理、组成框图和分析计算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组成的理解和掌握,通信
系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
二、考试范围
1、通信概述(通信的概念、分类、特点、模型、信息量,性能指标);
2、随机过程(特性,功率谱、自相关函数、概率密度函数,通过线性系统,高斯噪声);
3、信道(模型,恒参信道、随参信道特性,信道容量、香农公式);
4、模拟调制(AM,DSB,SSB,VSB,FM);
5、数字基带传输(数字信号功率谱、传输码型、无码间干扰传输特性、部分响应、抗噪
声性能、均衡);
6、数字载波调制(二进制数字调制、QPSK、QAM、MSK,OFDM 概念);
7、信源编码(模拟信号抽样,抽样值量化,脉冲编码调制,增量调制,DPCM 概念,压
缩编码概念);
8、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最佳接收准则,最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最佳传输系统);
9、差错控制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turbo 码和LDPC 码概念);
10、正交编码和伪随机序列(正交编码,伪随机序列,CDMA 和扩频(SS)通信概念)
11、同步原理(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
三、 出题形式
1、选择、填空题(涵盖较广,包括概念、小计算、通信常识);
2、简答题(简要回答通信原理的知识,包括分析、作图等);
3、综合计算题(包括分析计算、框图、波形曲线图、应用设计等)。
805--《光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掌握几何光学、波动光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及相关应用。
二、考试范围
1、光和光的传播
光的几何光学传播规律、光程、费马原理、光通量、亮度和照度。
2、几何光学成像
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薄透镜成像、光学仪器、光阑、像差。
3、干涉
等厚干涉、等倾干涉、空间相干性、时间相干性、迈克耳孙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4、衍射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孔衍射和圆屏衍射、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N
缝衍射的振幅分布和强度分布、光栅的分光原理。
5、变换光学与全息照相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实质、波前的全息记录、物光波前的再现、阿贝成像原理、全息照相。
6、偏振
光的横波性与五种偏振态、双折射现象、尼科耳棱镜、位相延迟片、偏振光的干涉和应用、
旋光现象。
7、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的量子性
光的吸收与波长的关系、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瑞利散射定律、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辐射
理论、能量子假说。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 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英语水平, 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 10,000 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能熟练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英语写作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考试总分为100分,详见《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内容一览表。考试包
括三个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英语写作,具体如下。
(一)词汇语法
1.考试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 10,000 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6,000 以上,即能
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题型
选择题或改错题。占比20%
(二) 阅读理解
1.考试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报道、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 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 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
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题型
1)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 3-5 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占比40%
(三)英语写作
1.考试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400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
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
2.题型
命题作文。占比40%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考试内容 | 题型 | 分值 |
1 | 词汇语法 | 选择题或改错题 | 20% |
2 | 阅读理解 | 1)选择题 | 40% |
2)简答题 | |||
3 | 英语写作 | 命题作文 | 40% |
共计 | 100 |
(注:上表的分值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生物医学传感器》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学生掌握血压,心跳,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细胞代谢、生物分子信号调控等生理信号和能量交换的基本信息特点,掌握不同传感器用于生理信息检测的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掌握各类生物医学测量技术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构成原理、性能特点等各类基本知识,掌握各种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各项应用方法,对涉及生物信号的检测和医学诊疗应用的实际问题,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本课程考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理信息检测的知识基础和医学传感检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设计的能力,为我院选拔在分子生物学,生物电子学、化学与生物传感、生物物理等领域具有综合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传感器的特性和生理信号的特点
1. 传感的分类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4.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5.生理电信号的特点
第二部分 物理传感器
1.物理传感器的特点分类
2.电阻式传感器
3.压电式传感器
4.光电式传感器
5.电磁式传感器
6.热电式传感器
7. 电容式和电感式传感器
8.光导纤维传感器等
9.物理传感器的医学检测应用
第三部分 化学传感器
1. 电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传感器特性分类
2.离子传感器
3. 气敏传感器
4. 湿敏传感器
5. 生物电测量电极
6. 化学传感器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生物传感器
1.生物传感器的定义及其分类
2.生物传感器的功能和发展
3.分子识别元件及生物反应
4.纳米生物传感器
5.酶,免疫等生物传感器
6.生物芯片
7.医学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三、试卷结构
生物医学传感器为闭卷,满分为150分,可能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综合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四、参考书目
1. 《医用传感器》第3 版, 陈安宇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6 年
818--《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把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微观领域的经济现象,解决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内容要求分为四个层次。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1.引论
识记: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不同。
2.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识记:需求与需求函数;供给与供给函数;均衡价格; 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 恩格尔定律等基本概念。
领会:影响需求、供给以及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因素分析;供求定理。
简单应用: 收入弹性、交叉弹性的计算,根据收入弹性的正负和大小对商品进行分类,根据交叉弹性的值来判断商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均衡价格决定和变动,需求和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蛛网模型。
3.消费者选择
识记:效用; 消费者剩余;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恩格尔曲线等基本概念。
领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需求曲线的推导,消费者均衡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及其
递减规律; 不确定性和风险。
简单应用: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正常品、劣等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推导市场需求曲线。
4.生产技术
识记:生产函数; 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边际技术替代率; 扩展线; 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等基本概念。
领会:厂商的组织形式和本质及目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含义。
5.成本
识记:机会成本;等成本线;边际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总成本;规模经济等基本概念。
领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产量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简单应用: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综合应用:短期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 生产者成本最小化或产量最大化的应用。
6.完全竞争市场
识记: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生产者剩余等基本概念。
领会: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综合应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
7.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识记:垄断;价格歧视;垄断竞争; 寡头等基本概念。
领会: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价格歧视的分类;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
简单应用: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综合应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8.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识记:边际产品价值;地租, 租金; 准租金;经济租金;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等基本概念。
领会: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要素供给原则;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率的决定。
简单应用: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9.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识记: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基本概念。
领会:经济效率;社会福利函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简单应用: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10.博弈论初步
识记: 纳什均衡。
简单应用: 纯策略的静态博弈均衡和动态博弈均衡。
10.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学政策
识记: 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等基本概念。
领会: 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的失当
综合应用: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1.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重要的合成方法以及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应用分子轨道理论和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并运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3. 理解过渡态理论, 掌握主要有机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苯炔等) 的产生、结构、活性和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4. 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和亲核加成、亲电和亲核取代、消去反应等历程。
5. 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解释一些典型的化学现象和反应。
6.了解氧化、还原、分子重排和周环反应。
7.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初步具备图谱分析能力。
8.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法及其主要用途。我院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研究及应用等。这些方向都涉及到有机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与应用,因此通过本课程考试,可为我院选拔在相关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一)绪论
1.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征
2.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与反应试剂
3. 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象异构、几何异构、对映异构)
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二)烷烃
1. 烷烃的物理性质
2. 烷烃的化学性质
3. 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
4.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5.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烯烃与炔烃
1.烯烃
(1)烯烃的结构
(2)烯烃的物理性质
(3)烯烃的化学性质
(4)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5)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6)烯烃的制备
2.炔烃
(1)炔烃的结构
(2)炔烃的物理性质
(3)炔烃的化学性质
(4)炔烃的制备
3.二烯烃
(1)二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2)共轭烯烃的化学性质
四)芳香烃
1.苯的结构
2.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3.单环芳烃的性质
4.芳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
5.多环芳烃
6.非苯系芳烃
五)卤代烃
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2. 一卤代烷
3.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
4.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5.卤代烃的制法
六)醇、酚、醚
1.醇
2. 消除反应
3. 酚
4. 醚
七)醛和酮
1.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2. 醛、酮的化学性质
3. 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与立体化学
4. 醛、酮的制法
5.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八)羧酸及其衍生物
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2. 羧酸的化学性质
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4. 取代羧酸
九)含氮化合物
1.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三、 主要参考书
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含硫、磷、硅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部分,不列入此次考试内
容)
820--《半导体物理》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半导体物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考试命题注重测试考生对相关的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基本问题的分析和
应用,强调物理概念的清晰和对半导体物理问题的综合分析。
二、考试范围
1、半导体中电子状态
1.1 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
1.2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和能带
1.3 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 有效质量
1.4 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空穴
1.5回旋共振
1.6 硅,锗和砷化镓的能带结构
2、半导体中杂质和缺陷能级
2.1 硅、锗晶体中的杂质能级
2.2 Ⅲ-Ⅴ族化合物中的杂质能级
2.3 缺陷、位错能级
3、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
3.1 状态密度
3.2 费米能级和载流子的统计分布
3.3 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3.4 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3.5 一般情况下的载流子统计分布
3.6简并半导体
4、半导体的导电性
4.1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 迁移率
4.2 载流子的散射
4.3 迁移率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4.4 电阻率及其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4.5 玻耳兹曼方程电导率的统计理论
4.6 强电场下的效应热载流子
5、非平衡载流子
5.1 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
5.2 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
5.3 准费米能级
5.4复合理论
5.5陷阱效应
5.6 载流子的扩散运动
5.7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爱因斯坦关系式
5.8 连续性方程
6、p-n结
6.1 p-n结及其能带图
6.2 p-n结电流电压特性
6.3 p-n结电容
6.4 p-n结击穿
7、金属和半导体接触
7.1 金属半导体接触及其能级图
7.2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8、半导体表面与MIS结构
8.1 表面电场效应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基于社会研究的全过程,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大类,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以及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为:
1.理解《社会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
2.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般原理、基本方法;
3.具有进行社会研究选题及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的初步能力;4.能够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1.社会研究导论
识记:社会研究定义及其意义; 社会研究的主要特性;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领会: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研究人员应有的伦理规范;社会研究的常见困难
2.理论与研究
识记:基本概念;变量的分类
领会: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应用:假设的表达
3.选题与研究设计
识记:基本概念;社会研究的时间维度;社会研究的分类
领会: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选题的陈述;文献回顾的意义;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
应用: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撰写
4.社会测量
识记:基本概念;社会测量的基本要素
领会: 测量的层次;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应用:研究概念的操作化;研究指标的常见选择方法
5.抽样
识记:基本概念;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
领会: 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区别;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抽样方案的设计
6.实验研究
识记:基本概念;实验的基本类型
领会: 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影响实验结果客观性的因素;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实验设计
7.调查研究
识记:基本概念;问卷的结构;问题的类型
领会: 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调查的特点;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社会调查的实施;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社会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的设计
8.文献法
识记:基本概念;文献研究的类型
领会:三种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文献的常见来源;文献法的优缺点
应用:内容分析的应用;二次分析的应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应用
9.访谈法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访谈的技巧;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应用: 访谈法的实施;访谈提纲的设计
10.观察法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法实施的伦理问题
应用: 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
11.定量资料分析
识记: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
领会:定量资料的审核;数据清理;推断性统计方法的选择
应用:常见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常见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
12.定性资料分析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定性资料的编码;定性资料分析的流程;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
应用:实地证据的总结与表达
13.研究报告的撰写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研究报告的类型;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应用:定量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
参考教材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普通物理》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对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四部分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和基本实验方法有比较
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会应用所学概念、理论和方法解决一定难度的物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
1.力学
(1)力和运动:直线和平面曲线运动的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圆周和曲线运动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和法向加速度;惯性参照系;牛顿运动定律;伽利略相对性原
理。
(2)运动的守恒量和守恒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功;功率;质
点的动能; 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保守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
(3)刚体的运动:角速度矢量;质心;转动惯量;转动动能;转动定律;力矩;力矩的
功;定轴转动中的转动动能定律;角动量和冲量矩;角动量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4)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动力学分析;振动方程; 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能量;简谐振动的合成;波的产生与传播;惠更斯原理;平面简谐波的波函
数;波的能量传播特征;波的叠加与干涉;驻波; 多普勒效应。
2.热学
(1)气体动理论:平衡态;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能量均
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2)热力学基础: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摩尔热容;绝热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可逆不可逆过程; 卡诺定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增加原理及其
玻尔兹曼表达式。
3.电磁学
(1)静止电荷的电场:静电场的电场强度、电势及二者的关系;场强与电势的叠加原理;高斯定理;环路定理;导体的静电平衡问题;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各向同性介质中的D
与E 的关系与区别;电容、静电场能量。
(2)恒定电流的磁场: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矢量;磁场的叠加原
理;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磁场对载流导体
的作用;安培定律;载流线圈的磁场及在外磁场中所受的力矩;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运动电荷的磁场、洛仑兹力。
(3)电磁感应及电磁场理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自感、互感、自感磁能;互感磁能;磁场能量;位移电流;麦氏方程组;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电磁
波的基本性质;电磁波的能流密度。
4.光学
(1)光的干涉:相干光;光程;光程差与位相差;杨氏双缝干涉;薄膜等厚干涉;麦克
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2)光的衍射: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珊衍射;光学仪器分辨
本领; x 射线衍射。
(3)光的偏振:自然光与线偏振光;布儒斯特定律;马吕斯定律;双折射现象;线偏振
光的获得与检验;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参考书目:
马文蔚 《物理学》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科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
传播学专业基础,较好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
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解决新闻传播相关实务问题。
二、考试范围
1.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3.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4.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
5.网络中的用户
6.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
7.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
8. 社会化媒体应用
9.网络传播的效果
10.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1. 智能时代与智能传播走向
12.网络时代新的社会特征
《运筹学》考研大纲
一、基本要求
1、线性规划模型
2、线性规划基础定理
3、单纯形方法、图解法
4、单纯形法矩阵描述
5、对偶问题及其经济意义
6、对偶理论
7、对偶单纯形
8、灵敏度分析
9、运输问题模型
10、表上作业法
11、产销不平衡问题及其解法
12、整数规划
13、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14、动态规划的最优化原理
15、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16、最短路问题
17、网络最大流问题与网络优化
812--《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掌握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有传递函数和信号流图等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的时域分析;频域法和根轨迹法;系统串联校正的设计方法;系统状态空间建模及其求解;系统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线性定常系统状态反馈及观测器设计;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二、考试范围
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构成;
(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信号流图的组成、建立及梅森增益公式;
(4)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输入量及扰动量作用下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
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一阶系统动态性能;
(2)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典型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欠阻尼阶跃响应、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
(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代数稳定判据;
(4)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稳态误差的定义、系统类型、稳态误差分析与静态误差系数。
4.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根轨迹方程: 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2)180度根轨迹作图的一般规则、典型的零、极点分布及其相应的根轨迹;
(4)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增加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利用主导极点估计系统的性能指标;
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频率特性;
(2)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3)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应用;
(4)稳定裕度;
6. 线性系统的校正法
(1)校正装置:超前、滞后网络的特性;
(2)系统校正的频率响应法:超前、滞后校正设计;
(3)PID控制器:控制法则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建立、转换、标准型;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方程的解;
(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3)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和全维状态观测器设计;
(5)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日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日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日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日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中外文化, 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扎实的日
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具备较强的日汉互译能力。考试时间为3小时。
本考试采取主观题形式和综合技能测试的方法,重点考察考生的日汉互译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总分150 分(详见考试内容一览表),试卷结构和题型包括四个部分:词语翻译 (日译汉)、词语翻译(汉译日)、短文翻译(日译汉)及短文翻译(汉译日),具体如下。
(一)词语翻译(日译汉)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所给出的日语术语、专有名词、四字成语或常用惯用句、谚语、流行语等(不需要解释)。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所给10个日文术语、缩略语、专有名词、常用惯用句、或谚语等的对应目的语, 每个1分,总分10分。
(二)词语翻译(汉译日)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所给出的中文术语、专有名词、四字成语、谚语、流行语等(不需要解释)。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所给10个中文术语、缩略语、专有名词、常用谚语等的对应目的语,每个1分, 总分10分。
(三)短文翻译(日译汉)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翻译技巧,熟练地将日语翻译成汉语;初步了解日本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初步掌握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技巧;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流畅,用词恰当、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日译汉速度每小时500-600 个日语文字。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日译汉文章共2 篇,每篇约300-400 个日语文
字,各30分,总分60分。
(二)短文翻译(汉译日)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翻译技巧,熟练地将日语翻译成汉语;初步了解中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初步掌握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技巧;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流畅,用词恰当、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汉译日速度每小时500-600 个汉字。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汉译日文章共2 篇,每篇约300-400 个中文汉
字,各35分,总分70分。
《日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一 | 词语翻译(日译汉) | 10 | 10 |
二 | 词语翻译(汉译日) | 10 | 10 |
三 | 短文翻译(日译汉) | 2 | 60 |
三 | 短文翻译(汉译日) | 2 | 70 |
合计 | 150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日语翻译基础》考试的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434 ----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与政策; 掌握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措施及其对商品的价格、生产、消费和国家福利水平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相关贸易理论、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内容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
题。
1.导论
识记: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全球化;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重商主义等基本概念。
领会: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历的阶段;国际贸易相关概念;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国际
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识记: 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 贸易得益等基本概念。
领会: 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 只有一种要素的封闭经济下本国与外国的生产、相对价格和均衡。
综合应用:运用基本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开放经济下的生产、贸易和均衡;掌握贸
易后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并分析贸易得益。
3.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识记:要素密集度;丰裕要素;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扩张;斯托尔帕-萨
缪尔森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列昂惕夫之谜等基本概念。
领会:H-O 模型的基本假设;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S-S定理、FPE定理的主要内容;
列昂惕夫之谜。
简单应用: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
综合应用:根据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来分析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贸易模式,并
理解交换得益和资源再分配得益。
4.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
识记: 特定要素;可移动要素;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等基本概念。
领会: 特定要素模型基本假定和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贸易收入分配效应。
5.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识记: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递增的规模报酬;GL指数; FF 指数;垄断竞争等基本概念。
领会: 垂直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简单应用:规模报酬递增与平均成本递减;垄断竞争均衡。
综合运用:从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和贸易。
6.异质性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识记: 异质性企业; 固定成本; 一体化与外包等基本概念。
领会: 新----新贸易理论; 生产率与市场进入成本。
简单应用: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关系。
7.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 局部均衡分析
识记:关税;从价税; 从量税; 非关税壁垒;配额;出口补贴;倾销;名义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增加值;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生产扭曲;消费扭曲;效率损失; 最优关税率等基本概念。
领会: 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出口鼓励的政策措施。
简单应用: 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综合应用: 关税与配额比较;关税与生产补贴比较。
8.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 一般均衡分析
识记: 提供曲线;最优关税率;贸易无差异曲线;贸易战;政策均衡等基本概念。
9.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垄断力量
识记: 垄断;超额利润; 战略性贸易政策;利润转移等基本概念。
领会: 无贸易时的垄断均衡;本国垄断时的自由贸易均衡。
简单应用:运用战略贸易政策理论解释美国和欧洲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竞争中的政策选择。
10.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 市场失效
识记: 市场失效;贸易条件;幼稚工业;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等基本概念。
领会: 贸易政策对国内市场失效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幼稚工业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简单应用:运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政策选择。
11.贸易政策的国际合作
识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贸易创造;贸易转移;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基本概念。
领会: 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几轮多边谈判;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结构、决策机制以及运行原则。
简单应用: 分析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艺术设计创作》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方法与程序”、“信息可视化”等基本知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构形能力、设计的程序及方法,同时考察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审美和表达能力。
《艺术设计创作》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考题要求分为三类:
1.分析题: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功能细节、造型细节、结构细节、人机关系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创意题: 设计思维的流畅性、新颖性、图形发散能力、图形美感等。
3.设计题:掌握创新设计程序与方法,完成一件或系列作品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画出构思草图及效果表现图, 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二、考试范围
1.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
2.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
3.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
4.点、线、面组合图形设计
5.球、棍、体组合立体设计
6.三大构成的综合构成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7.设计方法与程序及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8.信息的图形符号设计
9.信息图表的结构形式
10.数据信息的可视化表现
《翻译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翻译与写作》旨在检查考生英语翻译和写作的能力,包括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英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主要的英汉和汉英翻译技巧
1)关于词汇的翻译方法如增词法、减词法、转换、引申、正反译法等;
2)关于句子的翻译方法如顺译法、倒译法、分句法、合句法、句子成分转换等;
3)关于语篇的翻译方法如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等;
4)专业性语篇如文学与文化语篇的翻译方法。
2. 掌握主要的英语写作技巧
1)选词技巧, 如正式和非正式词汇、近义词区分、成语、修辞手法等;
2)句式选择技巧,如陈述句与疑问句、简单句与复合句、长句与短句、散句和圆周句等;
3)不同文体写,如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方法;
4)研究论文写作如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步骤设计与论文格式等。
3. 英语表达能力
能够用英语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将汉语原文忠实通顺地译成英语。
4.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
能够就所给的英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评判,提出新颖的观点,提供丰富的论据,结构清楚, 逻辑性强。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英汉翻译 (20%)
2.汉英翻译(20%)
3.英语阅读与写作(30%)
4.议论文写作 (30%)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翻译与写作》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英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中外文化, 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 具备较强的英汉互译能力。考试时间为3小时。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英汉互译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总分150分(详见考试内容一览表),试卷结构和题型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英汉互译,具体如下。
(一)词语翻译
1.考试要求
考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关键词》等中外双语媒体中常见的文化、时政、法律、商务、科技及中国特色词等词语(术语)的互译, 同时考查考生词语翻译基本策略的掌握情况。
2.考试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20个词语(术语)对应的目的语,英译汉、汉译英各10个,每个1分,总分20分。
(二)英汉互译
1.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初步掌握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技巧;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 英译汉速度每小时250-350个英语单词, 汉译英速度每小时300-400个汉字。
2.考试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英译汉为250-350个单词,每篇30分;汉译英为300-400个汉字,每篇35分, 总分120分。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
1 | 词语翻译 | 英译汉 | 10个英文文化、时政、法律、商务、科技及中国特色词等词语或术语 | 10 |
汉译英 | 10个中文文化、时政、法律、商务、科技及中国特色词等词语或术语 | 10 | ||
2 | 英汉互译 | 英译汉 | 3段, 1段为科普类,2段为普通类。合计250-350个单词。 | 60 |
汉译英 | 3段, 1段为科普类,2段为普通类。合计300-400个汉字。 | 70 | ||
合计 | 150 |
(注:上表的分值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掌握数学分析中极限论、一元微积分学、级数论、多元微积分和含参变量积分等基本内容,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概念和理论的背景和几何或物理意义,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熟练的演算技能技巧,具备应用数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1、极限与连续
(1) 透彻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熟练掌握ε-N,ε-X,ε-Δ语言解决极限问题。
(2) 熟练掌握收敛数列的性质和数列极限的存在条件(Stolz 定理,单调有界准则,夹逼定理, 柯西收敛准则)。熟练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和利用两个重要极限处理极限计算。
(3) 理解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定义、性质和关系,掌握无穷小量阶的比较和方法。
(4) 理解掌握一元函数连续性、间断点及其分类,掌握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和单侧连续。
(5) 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最小值性、有界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6) 掌握实数连续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确界存在定理、 Bolzano-Weierstrass 定理)。
(7)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和连续性;掌握欧氏空间上的基本定理和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二重极限与特殊路径极限的关系。
(8) 掌握数列的上、下极限。
2、微分学
(1) 理解和掌握导数与微分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熟练运用导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导法则。
(2) 理解单侧导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掌握高阶导数的求法、导数的几何应用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 熟练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掌握函数泰勒展开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4) 能熟掌握洛必达法则和函数基本特性(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判定方法。
(5) 熟练掌握多元函数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极值等概念,理解全微分、偏导数、连续之间的关系,理解多元函数泰勒公式,掌握多元函数极值的求法。
(6) 理解隐函数的存在定理,掌握隐函数的偏导、 曲线的切线、法平面方程的求法,熟练掌握条件极值求法。
3、积分学
(1) 理解不定积分概念,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式积分法和三角有理式积分法。
(2) 理解定积分、Darboux和、上下积分及函数可积条件,熟悉一些可积分函数类,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学基本定理、积分第一二中值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等。
(3) 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以及在物理上的应用,掌握"微元法"。
(4) 掌握广义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熟练掌握两类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和狄利克莱判别法判别反常积分的收敛性;了解两类反常积分的计算。
(5) 掌握二重、三重积分的性质,熟练掌握重积分的计算及其在求面积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应用。
(6) 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两类曲面积分的性质和曲面积分计算,熟练掌握格林公式应用。
(7) 熟练掌握Gauss公式、Stokes公式及其应用。
(8)了解场论中梯度、散度、环量、旋度、保守场和势函数等概念,掌握保守场的判别条件。
4、级数论
(1) 理解掌握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熟练掌握收敛级数 的性质和正项级数与任意项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法,掌握几何级数、调和级数与p 级数的性质。
(2) 掌握函数项级数与函数序列的收敛、一致收敛概念,熟练掌握极限函数与和函数的分析性质和函数项级数(数列)的一致收敛性判别。
(3) 理解幂级数、函数的幂级数的概念,掌握幂级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幂级数收敛半径与收敛域求法以及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方法。
(4) 理解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与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掌握傅里叶级数收敛性判别法,熟练掌握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的方法。
5、含参变量积分
(1) 掌握含参变量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 理解含参变量广义积分的收敛与一致收敛的概念,掌握含参变量广义积分一致收敛的判别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本科目着重考查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 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 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
1.准确识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熟练运用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部分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发展演变和相关基本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共产主义基本观念和相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注重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 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势,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拓展、实践创新与经验总结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特点、历史分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内容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思潮的斗争和对自身的捍卫; 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创新、核心内容以及在苏联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历史演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分值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
2.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3.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翻译硕士日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 学习所要求的日语水平,考试范围包括MTI 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日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日语基本功, 掌握2000 字左右的汉字,认知词汇量在13,000以上, 掌握8,000 个以上的积极 词汇, 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能熟练掌握正确的日语语法、句型、
敬语、古典语等语言规范知识,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日语写作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总分为100 分,详见《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内容一览表。考试包括三个部分:词汇语法、
阅读理解、日语写作,具体如下:
(一)词汇语法
1.考试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需掌握2000 字左右的汉字,认知词汇量应在13,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8,000以上, 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日语语法、句型、敬语、古典语等语言规范知识。
2.题型
单词注音及选择题,占比40%。
(二) 阅读理解
1.考试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报道、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 既能理解
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题型
1)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2-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
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 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
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占比30%。
(三)日语写作
1.考试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
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
2.题型
命题作文,占比30%。
《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考试内容 | 题型 | 分值 |
一 | 词汇语法 | 1)单词注音 | 40 |
2)选择题 | |||
二 | 阅读理解 | 1)选择题 | 30 |
2)简答题 | |||
三 | 日语写作 | 命题作文 | 30 |
共计 | 100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汉语水平,考察范围包括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即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基本功,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总分150分(详见考试内容一览表),试卷结构及题型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 具体如下。
(一)、百科知识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20个左右名词。总分50分。
(二)、应用文写作
1.考试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 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2.题型
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总分40分。
(三)、命题作文
1.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要求文字通顺,用词得体, 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2.题型
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总分60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考试内容 | 题型及题量 | 分值 |
1 | 百科知识 | 20个左右词语解释 | 50 |
2 | 应用文写作 | 一篇应用文体文章, 约450个汉字 | 40 |
3 | 命题作文 | 一篇现代汉语文章, 约800个汉字 | 60 |
合计 | 150 |
(注:上表的分值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的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813--《电路分析》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注重测试考生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强调基础性和综合性。考试要求考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1、电路的基本概念
(1)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2)电路分析的变量;(3)电路元件;(4)基尔霍夫定律。2、电路分析中的等效变换
(1)网络等效的概念;(2)二端电阻网络的串、并、混联等效;(3)含独立电源网络的等效变换;(4)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5)含受控电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3、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1)支路分析法;(2)网孔分析法;(3)节点分析法;(4)独立电路变量的选择与独立方程的存在性;(5)回路分析法;(6)电路的对偶特性。
4、网络定理
(1)叠加定理;(2)替代定理;(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最大功率传输;(5)特勒根定理;(6)互易定理。
5、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1)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2)换路定则及初始值计算;(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5):阶跃信号和阶跃响应。
6、正弦稳态分析
(1)正弦量的概念;(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3)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模型;(4)阻抗与导纳;(5):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6)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7)三相电路分析;(8)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
7、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分析
(1)耦合电感;(2)耦合电感的连接及其去耦等效;(3)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4)理想变压器和全耦合变压器;(5)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8、电路的频率特性
(1)电路的频率特性与网络函数;(2)RC 电路的频率特性;(3)RLC串联谐振;(4)GCL并联谐振;(5)一般谐振电路。
《教育技术学》考试大纲
(一) 考试大纲
1.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1.1教育技术是什么
1.2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3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4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标准
1.5相关理论基础
(1)传播模式;(2)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
2.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模式
2.1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学习评价
2.2教学设计模式:一般模式、翻转课堂、PBL、探究式教学、协作学习模式、迪克凯瑞模式、肯普模式、 ADDIE 模式、ASSRUE 模式、在线教学
2.3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与过程
2.4典型学习环境设计与案例分析:智慧课堂等
3.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教学媒体
3.1概念: 媒体、教学媒体、微课、CAI、学习工具、LMS
3.2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戴尔经验之塔;教学媒体选择原则、策略;
3.3主流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策略: 微课、CAI、教育游戏、MOOC 等
3.4教学软件和在线课程的开发工具与过程
4.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4.1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
4.2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4.3常用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
4.4 教育信息化研究方案设计
5. 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变革与实践
5.1在线教育、在线课程
5.2教育人工智能
5.3教育大数据、学习分析
5.4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教育应用
5.55G 的教育应用
(二)推荐教材(不限于本教材,需拓展阅读相关研究论文)
1.尹俊华,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01.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考生熟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内容、研究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新闻学与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研究方法。了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目的和现实应用意义。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考题要求分为四类:
1.名词解释:解释新闻学与传播学中特定名词代表的意思或者包含的寓意。
2.简答题:主要评价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的要点, 回
答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无须展开阐述。
3.论述题: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清晰而全面地阐述自己观点。
4.案例分析题: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或意见等。
二、考试范围
(一) 新闻学的考试范围
1.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3.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4.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意义
5.新闻本源
6.新闻真实
7.新闻价值
8.新闻媒体
9.新闻事业
10.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11.新闻宣传
12.新闻舆论
13.新闻出版自由
14.新闻法治
15.新闻道德
16.新闻人才与队伍
(二)传播学的考试范围
1.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2.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3.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4.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5.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6.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7.大众传播
8.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9.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0.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1. 传播效果研究
12.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4.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5.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6.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原子结构与键合的基础知识;三大类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分析;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相图和相平衡分析;材料的电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考试,为我院选拔在材料、光学工程等领域具有综合材料科学基础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原子结构与键合
1. 原子结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
2. 元素周期表(原子的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势力等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3 原子间的键合(各种结合键的概念、特点、代表材料, 通过结合键及原子间作用力分析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1. 晶体学基础(晶胞、晶格参数、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六方密堆结构的堆积
方式等)
2. 金属晶体的结构
3. 离子晶体的结构
4. 共价晶体的结构
5.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
第三部分晶体缺陷
1.点缺陷
2.线缺陷
3.面缺陷
第四部分固体中的扩散
1. 扩散定律
2.扩散微观理论与机制
3.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4.影响扩散的因素
5. 反应扩散
第五部分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
1.弹性和粘弹性
2.晶体的塑性变形
3.回复与再结晶
4. 热变形与动态回复、再结晶
第六部分相图与相平衡
1.相图基础
2.二元相图分析
第七部分材料的电学性质
1. 电学性质的表述(电导率、电阻率、电子导电、离子导电等)
2.固体的能带理论
3. 金属与半导体的电导率
4. 绝缘体的电导率和介电性
《物理化学》考生大纲
一、 基本要求
1.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
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
理和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情况;
3.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掌握宏观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和酶催化反应。
我院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物质的光电过程、纳米和生物科学及应用。这些方向都涉及到物理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与应用,因此通过本课程考试,可为我院选拔在
相关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基本概念
2.热和功,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3.热力学第一定律
4.焓, 热容
5.焦耳--汤姆逊效应
6.热化学
7.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8.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2.卡诺循环,卡诺原理和克劳修斯不等式
3.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
4.过程的方向与限度的判据
5.熵变的计算及应用
6.熵的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
7.ΔG、ΔA的定义、计算与应用
8.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
三)溶液
1.溶液的组成表示法,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2.气体物质中各组分的化学势;.液态理想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表达式
4.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5.稀溶液的依数性
四)相平衡
1.熟悉组分数、相数及自由度数等基本概念, 明确相律的推导及其应用2.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3.二组分气-液平衡体系相图
4.二组分固-液平衡体系相图
五)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2.ΔG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同时平衡
5.反应耦合
六)电解质溶液
1.电解定律
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
3.离子的迁移和迁移数, 离子的淌度与离子电导
4.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数
七)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1.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2.可逆电极的种类,可逆电极的电极反应
3.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4.电池符号表示法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5.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6.电池反应的Nernst方程和电极电势
7.浓差电池,液体接界电势与盐桥
8.各类电池电动势的计算与电池电动势应用
八) 电解与极化作用
1.分解电压与极化作用
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3.超电势与析出规则
4.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
九)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2.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3.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
4.基元反应、反应历程、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6.阿累尼乌斯经验指数定律,活化能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光化学反应
8.酶催化反应
十)表面现象
1.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弯曲表面现象
3.液-液和液-固界面
4.溶液和固体的表面吸附
三、 主要参考书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编,《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统计热力学部分和反应速率理论部分,不列入此次考试内容)
《统计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统计学》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统计学及其在社会经济应用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是:
1.准确地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2.准确地把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
3.正确理解统计分析的方法;
4.能够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
《统计学》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 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
别与联系。
3.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 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综合应用: 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
题。
二、考试范围
1.导论
识记: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的概念, 数据类型, 总体和样本概念。
领会: 数据分类的标准、总体和样本的区别、参数和统计量的区别。
2.统计调查与整理
识记: 常用的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统计调查误差的含义及分类,统计分组的概念、
作用、种类及方法。
领会: 不同抽样方法适用的条件,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规则。
3.数据的描述
识记: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的测度、几种常用图形的使用和区别。
应用: 会计算分组数据和原始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会运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判别社会经济现象的稳定性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4.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识记: 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概率的性质、独立性、条件概率
应用: 会计算事件的概率及其条件概率。
5.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识记: 随机变量、离散随机变量、连续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特征
应用: 会计算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等特征数。
6.参数估计
识记: 统计量、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点估计、区间估计概念。
综合应用:会利用中心极限定理估算概率;一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样本量的计算。
7、假设检验
识记: 两类错误、原假设、临界值概念。
综合应用:一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包括单侧、双侧、大样本、小样本等情况; 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8.列联分析
识记: 列联分析的用途、卡方计算、自由度概念。
综合应用:会计算行百分比、列百分比和总百分比、会用卡方进行假设检验。
9、方差分析
识记: 方差分析原理、自由度、均方和F统计量计算。
综合应用:会计算方差分析表, 并做检验。
10.相关与回归
识记: 相关和回归的概念、回归的假设条件、相关与回归的区别。
综合应用:会计算相关系数、回归系数, 能对回归方程进行各类检验, 并作点预测。
11.时间序列
识记: 时间序列的构成、时间序列的几种预测方法,判断预测好坏的标准。
综合应用:能用常用方法对平稳时间序列和包含线性趋势、季节成分的时间序列进行拟合和预测; 会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
12.统计指数和综合评价
识记: 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加权指数、拉式指数、帕氏指数等概念, 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问题。
综合应用:会使用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进行计算。
《日语(二外)》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日语(二外)》的考试目的是考查考生在日语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同时掌握一定的日本国情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基本要求包括:
1.理解词汇量达到5000 左右, 使用词汇量达到3000 左右, 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判读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2.掌握日语基本语法知识、常用句式及惯用表达, 并会灵活运用。语法知识包括:
1)基础语法:名词句、存在句、形容词句、动词句的表达;形容词和动词变形;助词「は」「が」「を」「も」「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や」等的用法;动词持续题、完成体、存续体等;比较句、祈使句、定语从句以及 「~なくてもいい」「~てはいけません」「~ましょう」等常用句式。
2)高级语法:被动态、使役态、可能态、自发态等;假定表达;敬语表达;「ずつ」「こそ」「しか」「なんか」「でも」「ほど」「さえ」 等常用助词;「みたいだ」「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ばかりだ」等常用助动词;「~以上」「~ばかりでなく、~も」「~として」「~から言えば」「~をはじめ」「~かわりに」等惯用表达。
3.具有较强的日语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读解日语文章,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4.具有一定的日汉翻译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日语原文,并用汉语准确表达原文所述内容,或用日语正确表达汉语原文内容。
5.具有基础的日语写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基础句型进行书面表达。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词汇语法 | (30%) |
2.完成对话 | (20%) |
3.阅读理解 | (10%) |
4.句子翻译 | (20%) |
5.写作 | (20%)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第二外语(日语)》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法语(二外)》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法语(二外)》考试旨在检查考生对法语语法的掌握情况, 阅读一般性文章的能力,及法汉和汉法翻译的能力。以上能力要求达到中级水平。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4000个左右常用词汇及词组, 能熟练运用2000个单词;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判断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2. 掌握主要的语法知识:
1)基础语法:定冠词、不定冠词、部分冠词、省音、缩合、介词的用法、否定句、主有形容词、名词及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构成、重读人称代词、直(间)接宾语人称代词、副代词、代词式动词、指示形容词、命令式、直陈式现在时、复合过去时、最近过去时、最近将来时、关系代词、关系从句。
2)高级语法: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代词的位置顺序、不定式用法、简单将来时、先将来时、未完成过去时、简单过去时、条件式现在时、条件式过去时、愈过去时、先过去时,时态搭配、介词及连词用法、虚拟式现在时、副动词、现在分词、泛指代词、泛指形容词、主有代词、复合过去分词、复合关系代词、连词que的用法、绝对分词从句。
3.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读速为每分钟70字;把握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领会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正确理解法语原文,用汉语准确表达原文所述内容;根据汉语原文用法语正确表达有关内容。
5.具有基础的法语写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简单句型进行书面表达。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词汇语法 | (15%) |
2.阅读理解 | (20%) |
3.法译汉 | (20%) |
4.汉译法 | (20%) |
5.写作 | (25%)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第二外语(法语)》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811--《数据结构》考研大纲
一、考核内容:
1绪论
1.1算法的基本概念
1.2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1.3数据抽象和抽象数据类型
1.4描述数据结构和算法
1.5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2线性表
2.1线性表的定义及基本操作
2.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
2.3线性表的链接存储3栈和队列
3.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3.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3.3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3.4表达式计算
3.5递归数组
4.1数组的基本概念
4.2特殊矩阵
4.3稀疏矩阵5树和二叉树
5.1树的基本概念
5.2二叉树
5.2.1二叉树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5.2.2二叉树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5.2.3二叉树的遍历
5.2.4 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5.3树和森林
5.3.1树的存储结构
5.3.2森林和二叉树的转换
5.3.3树和森林的遍历
5.4树和二叉树的应用
5.4.1二叉排序树
5.4.2二叉平衡树
5.4.3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6图
6.1图的基本概念
6.2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
6.2.1邻接矩阵法
6.2.2邻接表表示法
6.3图的遍历
6.3.1深度优先搜索
6.3.2广度优先搜索
6.4图的基本应用
6.4.1拓扑排序
6.4.2关键路径
6.4.3 最小代价生成树
6.4.4最短路径7 搜索(Search)
7.1搜索的基本概念
7.2顺序搜索法
7.3二分搜索法
7.4 B-树及其基本操作
7.5散列(Hash)表
7.6搜索算法的分析及应用8内排序
8.1排序的基本概念
8.2简单选择排序
8.3直接插入排序
8.4冒泡排序(bubblesort)
8.5希尔排序(shell sort)
8.6快速排序
8.7堆排序
8.8两路合并排序(merge sort)
8.9基数排序
8.10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
8.11内部排序算法的应用
《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1.准确识记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艺术设计基本知识分析艺术设计实践问题。
《设计基础》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
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解决现实设计实践问题。
二、考试范围
1.艺术设计的概念;
2.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3.设计史上的重大事件及设计风格与流派;
4.设计中的哲学问题;
5.设计中的美学概念及美学要素;
6.信息时代的设计;
7.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方法;
8.系统设计思想及方法;
9.商品化设计思想及方法;
10.人性化、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设计理念;
11.设计调查方法;
12.设计评价与方法(包括作品认知与分析、对设计现象的分析);
13.人机交互设计:概述、人与机(广义的)的功效因素、人体测量参数、显示器与控制
器的造型设计、人的感知、心理与特征、人机界面等。
14.现代设计的形成及发展,当代最新设计思潮。
《社会工作实务》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实务》包括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部分。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基于社会工作的全过程和多视角的社会工作领域,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了解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方法的涵义与适用范围;了解实务方法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工作技巧;了解社会行 政、社会政策的内容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家庭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
会工作、智慧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考试基于社会研究的全过程,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大类,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考查考生 是否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是否具有客观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综合基本要求为:
理解《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
掌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主要模式、基本方法和实务服务过程;
具有进行社会研究选题及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的初步能力;
能够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识记: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的定义及知识点内涵,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 在识记的基础上, 全面把握基本方法、服务内容和技巧,结合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进行全面理解。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 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1.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
识记: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的特点;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步骤
领会:社会工作实务通用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及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面临的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技巧与程序
应用: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如何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之中
2.社会工作方法
识记: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涵义与特点;理论与主要模式
领会: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原则和技巧;发展阶段
应用: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管理与操作以及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社会行政
识记: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社会行政的内容
领会: 社会服务评估及过程
应用: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社会行政评估
4.社会政策
识记: 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
领会: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应用: 我国的主要社会政策
5.家庭社会工作
识记: 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类型
领会: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四个阶段以及常用的干预技巧
应用: 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6.儿童社会工作
识记: 儿童的概念与特点;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与服务体系结构
领会: 儿童社会工作展开服务的实务方法
应用: 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7.青少年社会工作
识记: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领会: 青少年的问题与需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类型与实务运用
应用: 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8.老年社会工作
识记: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
领会: 老年人需求及服务;老年社会工作运用的一些特定评估工具、独特工作方法
应用: 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与模式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9.学校社会工作
识记: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功能; 主要内容
领会: 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学校社会工作对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介入等;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及创新
应用: 全面理解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介入及影响;对学生服务对象经常用到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10.残疾人社会工作
识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领会: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应用: 全面理解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多元服务
11.矫正社会工作
识记: 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功能; 主要内容
领会: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应用: 全面理解矫正社会工作面对服务对象的专业价值观及指引
1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识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领会: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应用: 全面理解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多元服务
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识记: 基本概念;变量的分类;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系
领会: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研究人员应有的伦理规范;社会研究的常见困难;理论与研究的
关系; 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选题与研究设计
应用: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 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撰写
2.测量
识记: 基本概念;社会测量的基本要素
领会: 测量的层次; 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应用: 研究概念的操作化;研究指标的常见选择方法
3.抽样
识记: 基本概念;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
领会: 抽样调查的意义; 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区别
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应用:抽样方案的设计
4.定量研究方法
识记:问卷调查和实验法的基本概念;问卷的结构;问题的类型;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实验的基本类型
领会: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调查的特点;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社会调查的实施;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社会调查方法的优缺点;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影响实验结果客
观性的因素;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设计;实验设计
5.定性研究方法
识记: 文献法、访谈法和焦点小组的基本概念;文献研究的类型;定性研究特点
领会:三种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文献法的优缺点;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访谈的技巧;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法实施的伦理问题
应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应用;访谈法的实施;访谈提纲的设计;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实地证
据的总结与表达
6.变量统计描述与分析
识记: 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描述频数分布;分布趋势;列联表
领会: 定量资料的审核; 数据清理; 推断性统计方法的选择
应用: 常见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常见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
7.撰写研究报告
识记: 基本概念
领会:研究报告的类型;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
的比较
应用: 定量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 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
参考教材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委会 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22;
2.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本科目注重测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体要求:
1.准确识记测试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正确领会测试内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3.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毛泽东思想部分: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指南意义;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活动、核心内容、基本经验以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主要实践、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意义和经验教训。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部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要深入学习了解其科学体系、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历史地位,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擘画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系列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部署、战略举措等等, 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注意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重要文件精神。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分值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
2.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3.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814--《高等代数》考研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理解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一)多项式
1.多项式的带余除法及整除性、最大公因式、互素多项式;
2.不可约多项式、因式分解唯一性定理、重因式、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
3.多项式函数与多项式的根、代数基本定理、 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的求法、根与系数的关系。
(二)行列式
1.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行列式的子式、余子式及代数余子式;
2.行列式按一行、列的展开定理、Cramer 法则、Laplace定理和行列式乘法定理、Vandermonde行列式;
3.运用行列式的性质及展开定理等计算行列式。
(三)线性方程组
1.Gauss消元法与初等变换;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矩阵的秩;
3.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与解的结构。
(四)矩阵
1.矩阵的基本运算、矩阵的分块及常用分块方法;
2.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等价、矩阵的迹、方阵的多项式;;
3.逆矩阵、矩阵可逆的条件及与矩阵的秩和初等矩阵之间的关系,伴随矩阵及其性质;4.运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及逆矩阵。
(五) 二次型理论
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矩阵的合同、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惯性定理;2.实二次型在合同变换下的规范形以及在正交变换下的特征值标准型的求法;
3.实二次型或实对称矩阵的正定、半正定、负定、半负定的定义、判别法及其应用。
(六) 线性空间
1.线性空间、子空间的定义与性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子)空间的基、维数、向量关于基的坐标,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线性空间的同构;
2.子空间的基扩张定理,生成子空间,子空间的和与直和、维数公式;
3.一些常见的子空间, 如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矩阵空间、多项式空间、函数空间。(七)线性变换
1.线性变换的定义、性质与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矩阵的相似、同一个线性变换关于不同基的矩阵之间的关系;
2.矩阵的特征多项式与最小多项式及其性质、线性变换及其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计算、特征子空间、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3.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核、值域的概念、关系及计算;
4.Hamilton-Caylay 定理、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与方法、线性变换矩阵的化简、Jardan标准形。
(八)λ-矩阵
1.λ-矩阵的初等变换、标准型,λ-矩阵的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初等因子及三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2.λ-矩阵的等价与数字矩阵的相似;
3.Jordan 标准形的的理论推导。
(九) 欧氏空间
1.内积与欧氏空间的定义及性质,向量的长度、夹角、距离,正交矩阵,欧氏空间的同构,正交子空间与正交补;
2.欧氏空间的度量矩阵、标准正交基、线性无关向量组的Schmidt 正交化方法;3.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的等价条件,对称变换的概念与性质;
4.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求法; 最小二乘法、初等旋转和镜像变换。
《量子力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理解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内容包含量子论基础、波动力学基础、力学量和算符、表象理论、近似方法、自旋与全同粒子等。熟练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表述形式,深入认识表述原理的数学结构,及一些基本问题的计算方法;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二、考试范围
1.量子论基础
(1)经典物理学遇到的困难
(2)普朗克能量子、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
(3)玻尔氢原子理论
(4)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1)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2)态叠加原理
(3)薛定谔方程
(4)概率流密度和概率守恒定律
(5)定态薛定谔方程
(6)一维无限深势阱
(7)线性谐振子
3.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1)表示力学量的算符
(2)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
(3)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
(4)氢原子
(5)厄米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
(6)算符和力学量的关系
(7)算符的对易关系两个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不确定关系
(8)力学量随时间的变化守恒定律
4.态和力学量的表象
(1)态的表象
(2)算符的矩阵表示
(3)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力学表述
(4)么正变换
(5)狄拉克符号
5.微扰理论
(1)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
(2)简并情况下的定态微扰理论
(3)氢原子的一级斯塔克效应
(4)变分法
6.电子的自旋和全同粒子
(1)电子自旋
(2)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3)简单塞曼效应
(4)两个角动量的耦合
(5)光谱的精细结构
(6)全同粒子的特性
(7)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泡利原理
(8)两个电子的自旋函数
参考教材
周世勋 原著, 陈灏 修订,《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基础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基础英语》旨在检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不同文体和修辞手段的认识、对英汉互译技巧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考生具备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对所学词汇和词组的多种词性及词义搭配,易混词的区别及难词的认知能力;
2. 考生能够运用语法、修辞、结构等语言知识识别短文内的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3. 考生具有语篇层次上的综合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概括与推理判断的能力, 快速阅读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 考生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我国报刊杂志上的论述文和国情介绍,以及一般文学作品的节选;
5. 考生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文学原著的节选;
6. 考生能够根据所给阅读材料和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和文体知识, 以检测基本的写作能力以及对语言修辞和文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词汇与语法 (1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认知词汇8500-9000,并且能够正确、熟练运用其中的4000-5000个单词及其常用搭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基本语法及句法, 如:名词的数与格、动词时态和语态、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非谓语动词、倒装、替代、分句、虚拟语气等等。
题型: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其中50%为词汇、词组和短语用法题, 50%为语法、句法题。
2.改错(1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法、修辞、结构等语言知识识别短文中的语病并进行改正。
题型:
本题由一篇250词左右的短文组成,短文中有10行标有题号。该10行均含有一个错误。
要求学生根据“增添”、“删除”或“改变”中的一种,改正错误。共10题。
2.阅读理解(2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读懂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既能理解其主旨大意,又能搞清事实与细节;能够读懂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能够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结构布局、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题型:
单项选择题。由2-4篇文章组成,约3,000单词。每篇文章后有若干小题,共20题。
题材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翻译(2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汉译英的理论和技巧,翻译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以及一般文学作品的节录。译文必须忠实原文,语言通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译汉理论和技巧,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的节录,译文要求忠实原文,语言流畅。
题型: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译英,根据上下文将划线部分(约 150词)翻成英语; 第二部分为英译汉,根据上下文将划线部分(约150词)翻成汉语。
4.篇章阅读(40%)
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长文篇章的阅读,掌握篇章的修辞手法、文体知识、篇 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其所体现的深层意义,并结合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展开讨论。题型:问答题。由2-4个篇章组成, 约4,500单词。每篇文章后有1-2个问题,共4-8题。
题材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基础英语》考试的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测绘科学技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掌握测绘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地球椭球、测绘坐标系统、投影变换等基础概念与原理;掌 握角度测量、高差测量、距离测量等基本观测方法,掌握GPS定位原理和GPS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基 本的测量误差知识和误差处理方法;掌握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范围
1、课程相关知识
基本要求:掌握测绘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掌握测绘学科的分类、目的和要求;了解测绘学科的发展和现状。
2.测绘科学基本知识
(1)知识点一:地球形状与地球椭球
(2)知识点二:测绘坐标系统
(3)知识点三:高斯投影
(4)知识点四:基准面与基准线
基本要求:掌握地球形状的基本知识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坐标系统的定义方法;掌握高斯投影的基本原理和变换特征; 掌握测绘观测的基准面、基准线的相关知识。
3.角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1)知识点一: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定义与观测原理
(2)知识点二:角度观测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操作
(3)知识点三:水平角的观测方法及数据计算
(4)知识点四: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及数据计算
(5)知识点五:角度观测误精度及误差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基本定义;掌握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原理;掌握角度观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及仪器操作方法;掌握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的操作流程和数据计算;掌握竖直角的观测方法; 掌握角度观测误差来源以及角度观测的注意事项。
4.高差及距离观测方法与技术
(1)知识点一:水准测量的原理与仪器
(2)知识点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基本方法及数据计算
(3)知识点三: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4)知识点四:钢尺量距及直线定线
(5)知识点五:视距测量及光电测距
基本要求: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仪器操作方法;掌握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与数据整理;掌握水准观测数据闭合差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面点的标定与直线定线方法;掌握视距测量、光电测距的原理。
5. GPS定位技术
(1)知识点一:GPS系统组成
(2)知识点二:GPS定位原理
(3)知识点三:差分GPS测量原理
(4)知识点四:GPS测量工作实施及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 掌握GPS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GPS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 掌握GPS伪距差分、位置差分以及载波相位差分的基本原理; 掌握GPS外业观测观测方法及基本数据处理流程。
6.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知识点一:误差来源和误差分类
(2)知识点二:偶然误差特性和精度评定标准
(3)知识点三:误差传播定律
(4)知识点四:加权平均值及其精度评定
基本要求: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掌握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误差传播定律;掌握加权平均值及其精度评定方法。
7.控制测量基础
(1)知识点一:控制测量概念
(2)知识点二:导线测量
(3)知识点三:交会测量
(4)知识点四:高程控制测量
基本要求: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交会测量和导线测量的原理及实施方法;掌握导线观测数据内业处理方法; 掌握高程控制测量基本方法。
8.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知识点一:地形图基本知识
(2)知识点二:图根控制测量
(3)知识点三:碎部测图的方法
(4)知识点四:地物和地貌测绘
(5)知识点五:数字地形图编辑和输出
基本要求: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知识;掌握碎部测图的方法以及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掌握地物测绘以及地貌测绘方法;了解数字地形图编辑和输出的基本方法。
参考教材:李天文. 《现代测量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基本要求为:
1.准确理解《社会工作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
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原理》中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工作的研究领域;
3.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专业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的定义及知识点内涵,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社会工作原理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社会学基础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1.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识记: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类型、相关概念、要素、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的功能
领会: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和组织模式应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社会问题的关系;体制转变与社会制度变迁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2.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论体系
识记: 早期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价值与反价值的标准;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领会: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机构、社会的价值冲突;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社会工作理论范式
应用: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发展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
3.社会工作方法
识记: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定义、发展、内容、功能、特点;个案工作者、小组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角色
领会: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过程、原则和技巧;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模式
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如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4.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识记: 儿童界定;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特征、功能、发展、内容、基本方法;青少年界定;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特征、基本方法
领会: 儿童发展理论的流派;儿童福利政策的目标、程序;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青少年福利的涵义、需求、基本原则
应用:儿童福利政策与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化;我国青少年问题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
5.老年社会工作
识记:老年社会工作涵义、发展、特征、影响因素;机构养老;社区照顾
领会:老年社会工作理论;老年个案工作原则与技巧;老年小组工作
应用:社会工作在推进社区照顾发展和养老智慧化中的作用
6.残疾人社会工作
识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历史发展、基本模式;社会康复;社区康复
领会: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残疾人观主要内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特点
应用:残疾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7.家庭与妇女社会工作
识记: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指导原则;女性主义; 妇女增权;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要素、特点、任务;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治疗
领会:妇女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的联系;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特点;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欧美、中国香港、大陆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家庭社会工作理论;家庭治疗的内涵、流派与目标;我国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特点
应用:我国转型期中的妇女问题与妇女服务专业化;社会转型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运用
8.医务社会工作
识记: 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专业属性、基本原则、知识基础、知识层次;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领会: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围与介入领域;医务社会的专业方法
应用:医务社会工作向健康取向的社会工作转变
9.矫正社会工作
识记:矫正;矫正社会工作的涵义、发展、基本价值;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职责;社区矫正的任务
领会: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新社会防卫论;院舍训练的组织类型;社区矫正工作的使用范围;目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应用: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优势
10.反贫困、民政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识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社会剥夺与社会排斥;贫困测量指标;反贫困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福利定义、要素、分类、功能;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定义;民政工作涵义、技巧
领会: 社会投资理论;贫困问题介入的要点;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模式的发展;中国式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社会政策的制定程序
应用: 反贫困领域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与方向;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政策、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相互促进发展的途径
11.社会工作的教育与研究
识记: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目标及内容;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研究的层次、功能;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领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区别;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价值中立;社会工作研究的程序;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
应用:新时代在社会工作教育上如何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
1.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识记: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定义、特征、类型、功能
领会: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的特点;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
应用:社会学如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服务之中
2.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识记: 社会化的定义、生物基础、社会机构;个体化的定义、自主机制;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基本定义;角色集;社会角色的类型
领会: 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社会化过程的划分;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失调
应用:社会工作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社会互动
识记:社会互动的涵义、理论、维度与类型
领会: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集合行为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4.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识记:社会群体的内涵、存在基础、类型;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组织目标的涵义与类型;组织结构的涵义;组织管理的涵义;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领会: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组织中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管理的方式与问题
应用:如何看待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小组的关系
5.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识记: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化及其类型、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
领会: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应对社会流动带来的问题
6.社区
识记:社区概念的涵义与类型;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中村;差序格局;虚拟社区
领会: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促进社区治理
7.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识记:社会变迁的涵义、类型、影响因素、根源与机制;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涵义
领会: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征
应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8.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识记: 社会问题的内涵、一般特征、基本类型;社会控制的概念、一般特征、类型、功能;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领会: 社会病理学;标签论; 价值冲突论; 社会解组论;越轨行为论;文化失调论;社会控制的手段、基本过程、维度;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越轨行为的控制
应用:社会工作如何应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参考教材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611《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教育学原理》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
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 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试范围
1、教育与教育学
识记: 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的起源说
领会: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
其改革
应用: 教育的本质问题
2、教育与个体发展
识记: 个体的身心发展
领会: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体功能;多
元智能理论
应用: 教育如何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3、教育与社会发展
识记: 学校文化;学生文化
领会: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学校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特征
应用: 教育平等问题
4、教育目的
识记: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
领会: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作用;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我国建国后教育目
的演化的过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应用: 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素质的结构;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任务
5、教师与学生
领会: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专业化条件;师生
关系的表现形式
应用: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6、课程
识记: 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评价
领会: 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再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等课程
理论; 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的主要形式;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应用: 针对课程中存在问题的课程改革
7、教学
识记: 教学;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
领会: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过程的特点与结构;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策略的特征与类型
应用: 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8、德育
识记: 道德;品德; 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
领会: 德育的重要意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当代最具影响的几种德育模式
应用: 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原则和方法
9、教育评价
识记: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指标体系
领会: 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教育评价的发
展趋势
应用: 学生评价的类型; 教师评价的方法
611《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 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试范围
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识记: 方法论;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领会: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过程、用途及局限性等;教育科学研究者应有的道德原则
2、选题与研究设计
识记: 理论;变量; 命题;假设;研究问题
领会: 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课题的陈述; 研究假设;概念的操作化
应用: 研究方案的设计
3、测量
识记: 测量;内部信度; 外部信度; 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指数
领会: 测量的层次; 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应用: 测量调查的相关技术和实施规范
4、抽样
识记:抽样
领会: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 概率抽样的方法; 非概率抽样方法
5、问卷法
识记: 调查研究;问卷
领会: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问卷法的特点;问卷的类型与结构;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与标准;问卷调查的实施;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问卷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步骤
6、访谈法
识记: 访谈法; 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
领会: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焦点团体访谈
应用: 访谈法的程序与技巧
7、观察法
识记: 观察;结构化观察
领会: 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观察法实施的伦理问题
应用: 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
8、实验法
识记:实验法
领会: 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实验的基本类型;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实验设计
9、文献法
识记:文献;文献研究
领会: 文献法的优缺点;文献研究的类型;文献查阅的方法; 内容分析的特点与应用;资料的审核与整理;资料汇总
应用: 文献综述的撰写; 内容分析的类型与程序
10、比较研究
识记:比较研究
领会: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比较研究法的种类;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11、研究报告的撰写
领会: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与目的;研究报告的种类;研究报告的结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作用、内容和方法
应用: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与要求
《社会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学理论》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社会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基本要求为:
1.准确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2.准确把握《社会学理论》中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学理论》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识记: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领会: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的特点
应用:社会学如何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之中
2.社会及其构成
识记:社会的基本定义、特征、类型
领会: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社会三要素论;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应用: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3.文化
识记:文化的定义、特征、区分、结构、功能
领会:文化积累与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应用:文化与我国的社会问题
4.人的社会化
识记:社会化的定义、生物基础、社会机构
领会: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应用: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5.社会角色
识记: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基本定义;角色集;社会角色的类型
领会:社会角色的扮演、失调
6.社会互动
识记:社会互动的涵义、理论、维度与类型
领会: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集合行为
应用: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7.社会群体
识记:社会群体的内涵、存在基础、类型
领会: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
应用: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8.家庭
识记:家庭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婚姻
领会: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类型;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未来
应用: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问题
9.社会组织
识记: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组织目标的涵义与类型;组织结构的涵义;组织管理的涵义;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领会: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组织中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管理的方式与问题
应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问题
10.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识记: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化及其类型、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
领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应用: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1.社会制度
识记: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特征、类型
领会: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应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制度
12.社区
识记:社区概念的涵义与类型;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领会: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3.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识记:社会变迁的涵义、类型、影响因素、根源与机制;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涵义
领会: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应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14.社会问题
识记:社会问题的内涵、一般特征、基本类型
领会:社会病理学;标签论;价值冲突论;社会解组论;越轨行为论;文化失调论
应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15.社会控制
识记:社会控制的概念、一般特征、类型、功能;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领会:社会控制的手段、基本过程、维度;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越轨行为的控制
应用:当代我国的越轨现象
16.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识记: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起源和发展、功能与价值;社会保障的涵义、构成、基本模式
领会: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应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参考教材
1.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通信原理》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通信原理是通信和信息处理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系统讲述了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通信的基本原理、组成框图和分析计算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组成的理解和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
二、考试范围
1、通信概述(通信的概念、分类、特点、模型、信息量,性能指标);
2、随机过程(特性,功率谱、自相关函数、概率密度函数,通过线性系统,高斯噪声);
3、信道(模型,恒参信道、随参信道特性,信道容量、香农公式);
4、模拟调制(AM,DSB,SSB,VSB,FM);
5、数字基带传输(数字信号功率谱、传输码型、无码间干扰传输特性、部分响应、抗噪声性能、均衡);
6、数字载波调制(二进制数字调制、QPSK、QAM、MSK,OFDM 概念);
7、信源编码(模拟信号抽样,抽样值量化,脉冲编码调制,增量调制,DPCM 概念,压缩编码概念);
8、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最佳接收准则,最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最佳传输系统);
9、差错控制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turbo 码和LDPC 码概念);
10、正交编码和伪随机序列(正交编码,伪随机序列,CDMA 和扩频(SS)通信概念)
11、同步原理(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
三、 出题形式
1、选择、填空题(涵盖较广,包括概念、小计算、通信常识);
2、简答题(简要回答通信原理的知识,包括分析、作图等);
3、综合计算题(包括分析计算、框图、波形曲线图、应用设计等)。
805--《光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掌握几何光学、波动光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及相关应用。
二、考试范围
1、光和光的传播
光的几何光学传播规律、光程、费马原理、光通量、亮度和照度。
2、几何光学成像
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薄透镜成像、光学仪器、光阑、像差。
3、干涉
等厚干涉、等倾干涉、空间相干性、时间相干性、迈克耳孙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4、衍射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孔衍射和圆屏衍射、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N缝衍射的振幅分布和强度分布、光栅的分光原理。
5、变换光学与全息照相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实质、波前的全息记录、物光波前的再现、阿贝成像原理、全息照相。
6、偏振
光的横波性与五种偏振态、双折射现象、尼科耳棱镜、位相延迟片、偏振光的干涉和应用、旋光现象。
7、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的量子性
光的吸收与波长的关系、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瑞利散射定律、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辐射理论、能量子假说。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 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英语水平, 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 10,000 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能熟练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考试总分为100分,详见《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内容一览表。考试包括三个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英语写作,具体如下。
(一)词汇语法
1.考试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 10,000 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6,000 以上,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题型
选择题或改错题。占比20%
(二) 阅读理解
1.考试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报道、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 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 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题型
1)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 3-5 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占比40%
(三)英语写作
1.考试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400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
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
2.题型
命题作文。占比40%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考试内容 | 题型 | 分值 |
1 | 词汇语法 | 选择题或改错题 | 20% |
2 | 阅读理解 | 1)选择题 | 40% |
2)简答题 | |||
3 | 英语写作 | 命题作文 | 40% |
共计 | 100 |
(注:上表的分值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生物医学传感器》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学生掌握血压,心跳,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细胞代谢、生物分子信号调控等生理信号和能量交换的基本信息特点,掌握不同传感器用于生理信息检测的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掌握各类生物医学测量技术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构成原理、性能特点等各类基本知识,掌握各种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各项应用方法,对涉及生物信号的检测和医学诊疗应用的实际问题,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本课程考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理信息检测的知识基础和医学传感检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设计的能力,为我院选拔在分子生物学,生物电子学、化学与生物传感、生物物理等领域具有综合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传感器的特性和生理信号的特点
1. 传感的分类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4.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5.生理电信号的特点
第二部分 物理传感器
1.物理传感器的特点分类
2.电阻式传感器
3.压电式传感器
4.光电式传感器
5.电磁式传感器
6.热电式传感器
7. 电容式和电感式传感器
8.光导纤维传感器等
9.物理传感器的医学检测应用
第三部分 化学传感器
1. 电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传感器特性分类
2.离子传感器
3. 气敏传感器
4. 湿敏传感器
5. 生物电测量电极
6. 化学传感器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生物传感器
1.生物传感器的定义及其分类
2.生物传感器的功能和发展
3.分子识别元件及生物反应
4.纳米生物传感器
5.酶,免疫等生物传感器
6.生物芯片
7.医学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三、试卷结构
生物医学传感器为闭卷,满分为150分,可能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综合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四、参考书目
1. 《医用传感器》第3 版, 陈安宇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6 年
818--《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把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微观领域的经济现象,解决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内容要求分为四个层次。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1.引论
识记: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不同。
2.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识记:需求与需求函数;供给与供给函数;均衡价格; 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 恩格尔定律等基本概念。
领会:影响需求、供给以及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因素分析;供求定理。
简单应用: 收入弹性、交叉弹性的计算,根据收入弹性的正负和大小对商品进行分类,根据交叉弹性的值来判断商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均衡价格决定和变动,需求和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蛛网模型。
3.消费者选择
识记:效用; 消费者剩余;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恩格尔曲线等基本概念。
领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需求曲线的推导,消费者均衡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不确定性和风险。
简单应用: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正常品、劣等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推导市场需求曲线。
4.生产技术
识记:生产函数; 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边际技术替代率; 扩展线; 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等基本概念。
领会:厂商的组织形式和本质及目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含义。
5.成本
识记:机会成本;等成本线;边际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规模经济等基本概念。
领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产量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简单应用: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综合应用:短期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 生产者成本最小化或产量最大化的应用。
6.完全竞争市场
识记: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生产者剩余等基本概念。
领会: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综合应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
7.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识记:垄断;价格歧视;垄断竞争; 寡头等基本概念。
领会: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价格歧视的分类;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
简单应用: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综合应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8.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识记:边际产品价值;地租, 租金; 准租金;经济租金;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等基本概念。
领会: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要素供给原则;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率的决定。
简单应用: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9.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识记: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基本概念。
领会:经济效率;社会福利函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简单应用: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10.博弈论初步
识记: 纳什均衡。
简单应用: 纯策略的静态博弈均衡和动态博弈均衡。
10.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学政策
识记: 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等基本概念。
领会: 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的失当
综合应用: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1.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重要的合成方法以及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应用分子轨道理论和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并运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3. 理解过渡态理论, 掌握主要有机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苯炔等) 的产生、结构、活性和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4. 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和亲核加成、亲电和亲核取代、消去反应等历程。
5. 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解释一些典型的化学现象和反应。
6.了解氧化、还原、分子重排和周环反应。
7.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初步具备图谱分析能力。
8.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我院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研究及应用等。这些方向都涉及到有机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与应用,因此通过本课程考试,可为我院选拔在相关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的深造人才。
二、考试范围
一)绪论
1.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征
2.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与反应试剂
3. 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象异构、几何异构、对映异构)
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二)烷烃
1. 烷烃的物理性质
2. 烷烃的化学性质
3. 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
4.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5.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烯烃与炔烃
1.烯烃
(1)烯烃的结构
(2)烯烃的物理性质
(3)烯烃的化学性质
(4)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5)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6)烯烃的制备
2.炔烃
(1)炔烃的结构
(2)炔烃的物理性质
(3)炔烃的化学性质
(4)炔烃的制备
3.二烯烃
(1)二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2)共轭烯烃的化学性质
四)芳香烃
1.苯的结构
2.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3.单环芳烃的性质
4.芳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
5.多环芳烃
6.非苯系芳烃
五)卤代烃
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2. 一卤代烷
3.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
4.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5.卤代烃的制法
六)醇、酚、醚
1.醇
2. 消除反应
3. 酚
4. 醚
七)醛和酮
1.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2. 醛、酮的化学性质
3. 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与立体化学
4. 醛、酮的制法
5.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八)羧酸及其衍生物
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2. 羧酸的化学性质
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4. 取代羧酸
九)含氮化合物
1.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三、 主要参考书
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含硫、磷、硅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部分,不列入此次考试内容)
820--《半导体物理》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半导体物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考试命题注重测试考生对相关的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基本问题的分析和
应用,强调物理概念的清晰和对半导体物理问题的综合分析。
二、考试范围
1、半导体中电子状态
1.1 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
1.2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和能带
1.3 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 有效质量
1.4 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空穴
1.5回旋共振
1.6 硅,锗和砷化镓的能带结构
2、半导体中杂质和缺陷能级
2.1 硅、锗晶体中的杂质能级
2.2 Ⅲ-Ⅴ族化合物中的杂质能级
2.3 缺陷、位错能级
3、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
3.1 状态密度
3.2 费米能级和载流子的统计分布
3.3 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3.4 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3.5 一般情况下的载流子统计分布
3.6简并半导体
4、半导体的导电性
4.1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 迁移率
4.2 载流子的散射
4.3 迁移率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4.4 电阻率及其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4.5 玻耳兹曼方程电导率的统计理论
4.6 强电场下的效应热载流子
5、非平衡载流子
5.1 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
5.2 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
5.3 准费米能级
5.4复合理论
5.5陷阱效应
5.6 载流子的扩散运动
5.7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爱因斯坦关系式
5.8 连续性方程
6、p-n结
6.1 p-n结及其能带图
6.2 p-n结电流电压特性
6.3 p-n结电容
6.4 p-n结击穿
7、金属和半导体接触
7.1 金属半导体接触及其能级图
7.2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8、半导体表面与MIS结构
8.1 表面电场效应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基于社会研究的全过程,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大类,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以及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为:
1.理解《社会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
2.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般原理、基本方法;
3.具有进行社会研究选题及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的初步能力;4.能够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
1.社会研究导论
识记:社会研究定义及其意义; 社会研究的主要特性;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领会: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研究人员应有的伦理规范;社会研究的常见困难
2.理论与研究
识记:基本概念;变量的分类
领会: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应用:假设的表达
3.选题与研究设计
识记:基本概念;社会研究的时间维度;社会研究的分类
领会: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选题的陈述;文献回顾的意义;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
应用: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撰写
4.社会测量
识记:基本概念;社会测量的基本要素
领会: 测量的层次;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应用:研究概念的操作化;研究指标的常见选择方法
5.抽样
识记:基本概念;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
领会: 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区别;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抽样方案的设计
6.实验研究
识记:基本概念;实验的基本类型
领会: 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影响实验结果客观性的因素;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实验设计
7.调查研究
识记:基本概念;问卷的结构;问题的类型
领会: 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调查的特点;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社会调查的实施;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社会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的设计
8.文献法
识记:基本概念;文献研究的类型
领会:三种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文献的常见来源;文献法的优缺点
应用:内容分析的应用;二次分析的应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应用
9.访谈法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访谈的技巧;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应用: 访谈法的实施;访谈提纲的设计
10.观察法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法实施的伦理问题
应用: 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
11.定量资料分析
识记: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
领会:定量资料的审核;数据清理;推断性统计方法的选择
应用:常见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常见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
12.定性资料分析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定性资料的编码;定性资料分析的流程;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
应用:实地证据的总结与表达
13.研究报告的撰写
识记:基本概念
领会: 研究报告的类型;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应用:定量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
参考教材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普通物理》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对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四部分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和基本实验方法有比较
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会应用所学概念、理论和方法解决一定难度的物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
1.力学
(1)力和运动:直线和平面曲线运动的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圆周和曲线运动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和法向加速度;惯性参照系;牛顿运动定律;伽利略相对性原
理。
(2)运动的守恒量和守恒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功;功率;质
点的动能; 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保守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
(3)刚体的运动:角速度矢量;质心;转动惯量;转动动能;转动定律;力矩;力矩的
功;定轴转动中的转动动能定律;角动量和冲量矩;角动量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4)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动力学分析;振动方程; 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能量;简谐振动的合成;波的产生与传播;惠更斯原理;平面简谐波的波函
数;波的能量传播特征;波的叠加与干涉;驻波; 多普勒效应。
2.热学
(1)气体动理论:平衡态;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能量均
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2)热力学基础: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摩尔热容;绝热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可逆不可逆过程; 卡诺定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增加原理及其
玻尔兹曼表达式。
3.电磁学
(1)静止电荷的电场:静电场的电场强度、电势及二者的关系;场强与电势的叠加原理;高斯定理;环路定理;导体的静电平衡问题;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各向同性介质中的D
与E 的关系与区别;电容、静电场能量。
(2)恒定电流的磁场: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矢量;磁场的叠加原
理;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磁场对载流导体
的作用;安培定律;载流线圈的磁场及在外磁场中所受的力矩;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运动电荷的磁场、洛仑兹力。
(3)电磁感应及电磁场理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自感、互感、自感磁能;互感磁能;磁场能量;位移电流;麦氏方程组;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电磁
波的基本性质;电磁波的能流密度。
4.光学
(1)光的干涉:相干光;光程;光程差与位相差;杨氏双缝干涉;薄膜等厚干涉;麦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2)光的衍射: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珊衍射;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x 射线衍射。
(3)光的偏振:自然光与线偏振光;布儒斯特定律;马吕斯定律;双折射现象;线偏振光的获得与检验;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参考书目:
马文蔚 《物理学》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科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较好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 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相关知识点分析解决新闻传播相关实务问题。
二、考试范围
1.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3.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4.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
5.网络中的用户
6.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
7.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
8. 社会化媒体应用
9.网络传播的效果
10.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1. 智能时代与智能传播走向
12.网络时代新的社会特征
《运筹学》考研大纲
一、基本要求
1、线性规划模型
2、线性规划基础定理
3、单纯形方法、图解法
4、单纯形法矩阵描述
5、对偶问题及其经济意义
6、对偶理论
7、对偶单纯形
8、灵敏度分析
9、运输问题模型
10、表上作业法
11、产销不平衡问题及其解法
12、整数规划
13、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14、动态规划的最优化原理
15、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16、最短路问题
17、网络最大流问题与网络优化
812--《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掌握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有传递函数和信号流图等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的时域分析;频域法和根轨迹法;系统串联校正的设计方法;系统状态空间建模及其求解;系统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线性定常系统状态反馈及观测器设计;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二、考试范围
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构成;
(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信号流图的组成、建立及梅森增益公式;
(4)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输入量及扰动量作用下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
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一阶系统动态性能;
(2)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典型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欠阻尼阶跃响应、二阶系统的动态
性能指标、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
(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代数稳定判据;
(4)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稳态误差的定义、系统类型、稳态误差分析与静态误差系
数。
4.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根轨迹方程: 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2)180度根轨迹作图的一般规则、典型的零、极点分布及其相应的根轨迹;
(4)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增加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利用主导极点估计系统
的性能指标;
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频率特性;
(2)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3)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应用;
(4)稳定裕度;
6. 线性系统的校正法
(1)校正装置:超前、滞后网络的特性;
(2)系统校正的频率响应法:超前、滞后校正设计;
(3)PID控制器:控制法则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建立、转换、标准型;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方程的解;(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3)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和全维状态观测器设计;
(5)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日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日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日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日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中外文化, 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扎实的日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具备较强的日汉互译能力。考试时间为3小时。
本考试采取主观题形式和综合技能测试的方法,重点考察考生的日汉互译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总分150 分(详见考试内容一览表),试卷结构和题型包括四个部分:词语翻译 (日译汉)、词语翻译(汉译日)、短文翻译(日译汉)及短文翻译(汉译日),具体如下。
(一)词语翻译(日译汉)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所给出的日语术语、专有名词、四字成语或常用惯用句、谚语、流行语等(不需要解释)。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所给10个日文术语、缩略语、专有名词、常用惯用句、或谚语等的对应目的语, 每个1分,总分10分。
(二)词语翻译(汉译日)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所给出的中文术语、专有名词、四字成语、谚语、流行语等(不需要解释)。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所给10个中文术语、缩略语、专有名词、常用谚语等的对应目的语,每个1分, 总分10分。
(三)短文翻译(日译汉)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翻译技巧,熟练地将日语翻译成汉语;初步了解日本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初步掌握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技巧;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流畅,用词恰当、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日译汉速度每小时500-600 个日语文字。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日译汉文章共2 篇,每篇约300-400 个日语文字,各30分,总分60分。
(二)短文翻译(汉译日)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翻译技巧,熟练地将日语翻译成汉语;初步了解中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初步掌握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技巧;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流畅,用词恰当、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汉译日速度每小时500-600 个汉字。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汉译日文章共2 篇,每篇约300-400 个中文汉字,各35分,总分70分。
《日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一 | 词语翻译(日译汉) | 10 | 10 |
二 | 词语翻译(汉译日) | 10 | 10 |
三 | 短文翻译(日译汉) | 2 | 60 |
三 | 短文翻译(汉译日) | 2 | 70 |
合计 | 150 |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日语翻译基础》考试的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434 ----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与政策; 掌握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措施及其对商品的价格、生产、消费和国家福利水平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相关贸易理论、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内容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1.导论
识记: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全球化;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重商主义等基本概念。
领会: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历的阶段;国际贸易相关概念;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识记: 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 贸易得益等基本概念。
领会: 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 只有一种要素的封闭经济下本国与外国的生产、相对价格和均衡。
综合应用:运用基本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开放经济下的生产、贸易和均衡;掌握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并分析贸易得益。
3.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识记:要素密集度;丰裕要素;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扩张;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列昂惕夫之谜等基本概念。
领会:H-O 模型的基本假设;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S-S定理、FPE定理的主要内容;列昂惕夫之谜。
简单应用: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
综合应用:根据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来分析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贸易模式,并理解交换得益和资源再分配得益。
4.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
识记: 特定要素;可移动要素;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等基本概念。
领会: 特定要素模型基本假定和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贸易收入分配效应。
5.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识记: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递增的规模报酬;GL指数; FF 指数;垄断竞争等基本概念。
领会: 垂直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简单应用:规模报酬递增与平均成本递减;垄断竞争均衡。
综合运用:从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和贸易。
6.异质性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识记: 异质性企业; 固定成本; 一体化与外包等基本概念。
领会: 新----新贸易理论; 生产率与市场进入成本。
简单应用: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关系。
7.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 局部均衡分析
识记:关税;从价税; 从量税; 非关税壁垒;配额;出口补贴;倾销;名义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增加值;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生产扭曲;消费扭曲;效率损失; 最优关税率等基本概念。
领会: 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出口鼓励的政策措施。
简单应用: 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综合应用: 关税与配额比较;关税与生产补贴比较。
8.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 一般均衡分析
识记: 提供曲线;最优关税率;贸易无差异曲线;贸易战;政策均衡等基本概念。
9.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垄断力量
识记: 垄断;超额利润; 战略性贸易政策;利润转移等基本概念。
领会: 无贸易时的垄断均衡;本国垄断时的自由贸易均衡。
简单应用:运用战略贸易政策理论解释美国和欧洲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竞争中的政策选择。
10.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政策: 市场失效
识记: 市场失效;贸易条件;幼稚工业;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等基本概念。
领会: 贸易政策对国内市场失效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幼稚工业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简单应用:运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政策选择。
11.贸易政策的国际合作
识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贸易创造;贸易转移;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基本概念。
领会: 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几轮多边谈判;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结构、决策机制以及运行原则。
简单应用: 分析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艺术设计创作》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方法与程序”、“信息可视化”等基本知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构形能力、设计的程序及方法,同时考察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审美和表达能力。
《艺术设计创作》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考题要求分为三类:
1.分析题: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功能细节、造型细节、结构细节、人机关系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创意题: 设计思维的流畅性、新颖性、图形发散能力、图形美感等。
3.设计题:掌握创新设计程序与方法,完成一件或系列作品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画出构思草图及效果表现图, 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二、考试范围
1.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
2.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
3.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
4.点、线、面组合图形设计
5.球、棍、体组合立体设计
6.三大构成的综合构成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7.设计方法与程序及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8.信息的图形符号设计
9.信息图表的结构形式
10.数据信息的可视化表现
《翻译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翻译与写作》旨在检查考生英语翻译和写作的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英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主要的英汉和汉英翻译技巧
1)关于词汇的翻译方法如增词法、减词法、转换、引申、正反译法等;
2)关于句子的翻译方法如顺译法、倒译法、分句法、合句法、句子成分转换等;
3)关于语篇的翻译方法如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等;
4)专业性语篇如文学与文化语篇的翻译方法。
2. 掌握主要的英语写作技巧
1)选词技巧, 如正式和非正式词汇、近义词区分、成语、修辞手法等;
2)句式选择技巧,如陈述句与疑问句、简单句与复合句、长句与短句、散句和圆周句等;
3)不同文体写,如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方法;
4)研究论文写作如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步骤设计与论文格式等。
3. 英语表达能力
能够用英语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将汉语原文忠实通顺地译成英语。
4.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
能够就所给的英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评判,提出新颖的观点,提供丰富的论据,结构清楚, 逻辑性强。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1.英汉翻译 (20%)
2.汉英翻译(20%)
3.英语阅读与写作(30%)
4.议论文写作 (30%)
分值仅供参考,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翻译与写作》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英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中外文化, 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 具备较强的英汉互译能力。考试时间为3小时。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英汉互译能力。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本考试总分150分(详见考试内容一览表),试卷结构和题型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英汉互译,具体如下。
(一)词语翻译
1.考试要求
考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关键词》等中外双语媒体中常见的文化、时政、法律、商务、科技及中国特色词等词语(术语)的互译, 同时考查考生词语翻译基本策略的掌握情况。
2.考试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20个词语(术语)对应的目的语,英译汉、汉译英各10个,每个1分,总分20分。
(二)英汉互译
1.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初步掌握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技巧;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 英译汉速度每小时250-350个英语单词, 汉译英速度每小时300-400个汉字。
2.考试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英译汉为250-350个单词,每篇30分;汉译英为300-400个汉字,每篇35分, 总分120分。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
1 | 词语翻译 | 英译汉 | 10个英文文化、时政、法律、商务、科技及中国特色词等词语或术语 | 10 |
汉译英 | 10个中文文化、时政、法律、商务、科技及中国特色词等词语或术语 | 10 | ||
2 | 英汉互译 | 英译汉 | 3段, 1段为科普类,2段为普通类。合计250-350个单词。 | 60 |
汉译英 | 3段, 1段为科普类,2段为普通类。合计300-400个汉字。 | 70 | ||
合计 | 150 |
(注:上表的分值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实际分值为准)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一、 基本要求
掌握数学分析中极限论、一元微积分学、级数论、多元微积分和含参变量积分等基本内容,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概念和理论的背景和几何或物理意义,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熟练的演算技能技巧,具备应用数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1、极限与连续
(1) 透彻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熟练掌握ε-N,ε-X,ε-Δ语言解决极限问题。
(2) 熟练掌握收敛数列的性质和数列极限的存在条件(Stolz 定理,单调有界准则,夹逼定理, 柯西收敛准则)。熟练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和利用两个重要极限处理极限计算。
(3) 理解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定义、性质和关系,掌握无穷小量阶的比较和方法。
(4) 理解掌握一元函数连续性、间断点及其分类,掌握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和单侧连续。
(5) 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最小值性、有界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6) 掌握实数连续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确界存在定理、 Bolzano-Weierstrass 定理)。
(7)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和连续性;掌握欧氏空间上的基本定理和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二重极限与特殊路径极限的关系。
(8) 掌握数列的上、下极限。
2、微分学
(1) 理解和掌握导数与微分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熟练运用导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导法则。
(2) 理解单侧导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掌握高阶导数的求法、导数的几何应用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 熟练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掌握函数泰勒展开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4) 能熟掌握洛必达法则和函数基本特性(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判定方法。
(5) 熟练掌握多元函数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极值等概念,理解全微分、偏导数、连续之间的关系,理解多元函数泰勒公式,掌握多元函数极值的求法。
(6) 理解隐函数的存在定理,掌握隐函数的偏导、 曲线的切线、法平面方程的求法,熟练掌握条件极值求法。
3、积分学
(1) 理解不定积分概念,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式积分法和三角有理式积分法。
(2) 理解定积分、Darboux和、上下积分及函数可积条件,熟悉一些可积分函数类,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学基本定理、积分第一二中值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等。
(3) 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以及在物理上的应用,掌握"微元法"。
(4) 掌握广义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熟练掌握两类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和狄利克莱判别法判别反常积分的收敛性;了解两类反常积分的计算。
(5) 掌握二重、三重积分的性质,熟练掌握重积分的计算及其在求面积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应用。
(6) 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两类曲面积分的性质和曲面积分计算,熟练掌握格林公式应用。
(7) 熟练掌握Gauss公式、Stokes公式及其应用。
(8)了解场论中梯度、散度、环量、旋度、保守场和势函数等概念,掌握保守场的判别条件。
4、级数论
(1) 理解掌握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熟练掌握收敛级数 的性质和正项级数与任意项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法,掌握几何级数、调和级数与p 级数的性质。
(2) 掌握函数项级数与函数序列的收敛、一致收敛概念,熟练掌握极限函数与和函数的分析性质和函数项级数(数列)的一致收敛性判别。
(3) 理解幂级数、函数的幂级数的概念,掌握幂级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幂级数收敛半径与收敛域求法以及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方法。
(4) 理解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与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掌握傅里叶级数收敛性判别法,熟练掌握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的方法。
5、含参变量积分
(1) 掌握含参变量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 理解含参变量广义积分的收敛与一致收敛的概念,掌握含参变量广义积分一致收敛的判别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本科目着重考查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 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 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
1.准确识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熟练运用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部分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发展演变和相关基本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共产主义基本观念和相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注重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 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势,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拓展、实践创新与经验总结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特点、历史分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内容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思潮的斗争和对自身的捍卫; 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创新、核心内容以及在苏联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历史演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分值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
2.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3.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