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详见文章内容。
240 基础法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意在对考生的法语水平进行测试,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参考书目范围内的法语词汇、语法知识,具备阅读200-300单词左右各种题材法语资料的能力,具备基础的法汉互译技能。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0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
《法语》修订版(1-2册上)马晓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
四、试题类型:
包括词汇和语法测试、阅读理解、改错、法汉互译等题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词汇和语法(20分)
Vocabulaire et grammaire (20分)
掌握:本部分旨在考查考生对法语词汇及语法的掌握情况,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测试。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20分)
Compréhension des textes (20分)
掌握:本部分旨在考查考生的法语阅读能力,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测试,要求考生达到大学法语四级水平。
第三部分 改错(10分)
Correction des erreurs (10分)
掌握:本部分旨在考查考生对法语词汇、语法、修辞的综合掌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划出错误的地方并予以改正。
第四部分 法译汉(25分)
Version (25分)
掌握:本部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翻译法语的能力,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和漏译,同时要求语言通顺,表达基本无误。
第五部分 汉译法(25分)
Thème (25分)
掌握:本部分旨在考查考生对法语词汇、语法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较为准确地将中文翻译成法文,语言通顺,无用词、语法和拼写错误。
241基础德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1、掌握德语基本词法、句法,并初步具有在语篇层面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2、词汇方面掌握2200-3500个单词;
3、掌握较高的阅读技能,能顺利地阅读与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日常类、社会类等题材、语言难度较高的文章,阅读速度达每分钟40-50词;难度较低的文章每分钟80词,理解准确率70%;
4、能够利用德语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一定难度的德译中/中译德。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0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当代大学德语》1-2册,外研社
《新编大学德语》1-2册,外研社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连词成句、是非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选择填空
目的:主要检查考生的对德语基础词汇和德语基础语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如词义辨析、交际反应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选材:题材主要为大学日常生活和学习话题以及一般社会问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内容选材。
第二部分 语法结构
目的:重点检查考生对德语基本句法掌握的情况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选材:主要从语法(句法)规则着手进行选材,不超教学,大纲,题型主要包括联词成句、根据语法规则遣词造句、语言转换等。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目的:主要检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及阅读策略的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选材:阅读理解的题材主要为日常生活话题和一般社会问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内容选材。主要选取科普或新闻类作品。
第四部分 汉德互译
目的:主要考查考生对德语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是否能利用德语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译中/中译德的能力。
选材:参照教学,大纲里的教学内容选材,题材一般为考生所熟知,包括日常生活、大学学习和一般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话题
244基础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旨在考察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应用英语语言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正确运用英语语法和词汇的能力、阅读英文文章、以及进行英汉互译的能力。要求熟练运用常用单词及习惯搭配;熟练掌握基本语法知识;读懂一般英美报刊上的文章,并能分析上述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技巧及修辞手法;掌握英汉互译基本技巧,并能进行英汉互译。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0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二版,第1-2册,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简答题、英汉互译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词汇与语法
检查考生对英语词汇、基本句法掌握的情况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语法测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第二部分为词汇释义题,题型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
2、完形填空
要求能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题型为多项选择题;
3、阅读理解
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及阅读策略的能力,题型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
4、英汉互译
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句子结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表达符合英、汉语语言文字规范,语言流畅;内容完整准确、忠于原文,不对原文做任意增加或删减。
242基础日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旨在考察学生对日语基础语法的掌握情况,对一般性文章的阅读能力,和简单的日汉、汉日翻译能力,其水平要求相当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举办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三级水平。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0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标准日本语新版》(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日本语能力考试N4~N3各年真题。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词汇(假名写汉字、汉字注假名、词组翻译等)、文法(用言、助动词的活用、助词的用法、基本句型等)、翻译(中日互译)、阅读、作文等。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词汇与语法
1.“文字·词汇”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日语词语的掌握情况。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出所给假名的日语汉字;
第二部分:写出所给日语汉字的假名;
第三部分:写出外来语。
2.“语法”主要考察日语助词、助动词、句型等语法的使用,选择题形式。
(二)阅读与翻译
1.“阅读”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
2.“翻訳”主要考察考生对日语语言知识等的应用能力及审美能力。形式为中译日、日译中。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句子结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法,使译文符合汉、日语的句法习惯;做到选词贴切,达义准确,译文流畅。
(三)写作
“写作”主要考察学生对日语章法的掌握情况,以及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文体得当、内容切题、论述充分;语言简洁、规范;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38《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南京工业大学生工学科群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与医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探讨生物体的物质组成以及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的规律、能量转化及其调节控制等。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及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生物化学原理》 第3版,杨荣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5版,朱玉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谢宁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计算与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的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 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2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核苷酸的结构;DNA和RNA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DNA的三级结构;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核酸的研究方法
3. 糖类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糖聚合物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4. 脂质与生物膜
考试内容:生物体内脂质的分类;甘油脂、磷脂以及脂肪酸特性;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
5. 酶学
考试内容:熟悉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酶的作用特点;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的提纯与活力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抗体酶、核酶和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6. 维生素和辅酶
考试内容:维生素的分类及性质;各种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与辅酶有关的维生素同辅酶的关系及其作用
7. 激素
考试内容:激素的分类;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激素作用机理;第二信使学说
8.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
考试内容: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ATP与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物学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的生成;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9. 糖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考试内容:糖的代谢途径和有关的酶;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场所、原料及主要途径;糖原合成作用的概念、反应步骤及限速酶;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及催化反应的关键酶
10. 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考试内容:脂肪动员的概念、限速酶;甘油代谢;脂肪酸的b-氧化过程及其能量的计算;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及胆固醇的转化及排泄;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11. 核酸的代谢
考试内容: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碱基的分解;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
考试内容: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尿素的形成;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调节;氨基酸衍生物
13. DNA,RNA和遗传密码
考试内容:DNA复制的一般规律;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的种类和作用;DNA复制的基本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比较;转录基本概念;参与转录的酶及有关因子;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RNA转录后加工的意义;mRNA、tRNA、rRNA和非编码RNA的后加工;逆转录的过程;染色体与DNA
14. 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
考试内容:m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密码子的概念与特点;tRNA、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翻译后的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分子伴侣的功能
15.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
考试内容: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酶活性的调节;细胞信号传递系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区别;操纵子学说;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
16.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考试内容:DNA克隆的基本原理;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克隆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基因敲除,RNA干扰等);蛋白质工程;基因编辑
生物化学实验
考试内容:
实验一 微量滴定法测定血糖含量
实验二 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
实验三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实验四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五 蛋白质的浓度测定--Bradford法
实验六 核酸的紫外扫描及含量测定
考试要求:
掌握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实验原理、计算方法。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地位与目标等,尤其要了解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原则等,以及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体制,侧重体育管理行为的宏观掌控与微观机理分析。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30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学校体育学》,主编:唐炎,刘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体育管理学》,主编:张瑞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学校体育学
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学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学的地位与目标、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原则、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课外体育等内容。
熟悉: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体育教研与管理。
第二部分体育管理
掌握:体育管理基本理论、体育职业规划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健身休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等章节内容。
熟悉:体育管理的学科理论基础。
354汉语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一)考试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总分150分。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王力,《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最新版。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四、试题类型
考试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语音能力题、汉字能力题、语法词汇规范、文言文阅读题、材料分析等题型。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语言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80分)
1.语言学基础
2.汉语概况
3.现代汉语语音
4.现代汉语词汇
5.现代汉语语法
6.汉字
7.古代汉语
(二)汉语应用能力(40分)
1. 辨音和标音能力
2. 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
3. 词汇、语法规范
4. 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汉语语言分析(30分)
1.语音分析
2.词义分析
3.语法分析
355《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建筑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了解中外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
2、熟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规律,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建筑理论问题的能力;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委会.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03
[2]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M]. 第七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罗小未,蔡婉英.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刘先觉,汪晓茜. 外国建筑简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 [荷]赫曼·赫茨伯格.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 刘大馨译.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8][荷]赫曼·赫茨伯格.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 仲德崑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9]朱昌廉,魏宏杨,龙灝.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 ]张文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及近年来《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期刊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绘图题、绘图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各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及各时期典型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2、掌握典型住宅与聚落的设计特点,并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及宗教建筑的规划设计特点,并对重点实例进行分析;
3、了解并掌握园林建筑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并能利用造园要素指导园林设计实践;
4、了解中国古代单体建筑详部特征与构造做法。
第二篇 近、现代中国建筑
5、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对中国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有一定认识,熟悉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6、认识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思潮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建筑形式、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制度、教育与主要设计机构的发展状况。
第二部分 外国建筑史
第一篇 原始社会的建筑
1、了解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原始社会的建筑发展规律,出现的基本建筑类型。
第二篇 奴隶社会的建筑
2、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3、正确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重点是西方古典柱式和古典建筑;
4、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第三篇 封建社会的建筑
5、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拜占廷、伊斯兰、中古印度、东南亚、日本、西欧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6、正确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结构类型特征,重点是欧洲以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
7、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第四篇 近现代社会的建筑
8、了解工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掌握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早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探索;
9、熟练掌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的建筑理论、主要建筑师和代表作品,并且了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主要作用;
10、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方法及特点,重点建筑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11、了解二战后的高层建筑与大跨建筑的发展,熟悉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代表建筑师及其作品。
第三部分 建筑学基础知识和建筑设计理论
1、掌握建筑的实质和基本要求,熟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
2、掌握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熟悉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
3、熟悉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修订版)》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4、熟悉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了解当代建筑最新发展动态。
431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金融学综合》是金融硕士(MF)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含金融学和公司金融两大部分,考查考生对于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经济理论分析和数理建模的方法和技巧,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宏观经济、金融现象进行分析、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80 分钟
3.考试分值:150 分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黄达、张杰,《金融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精要版(原书第1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计算题
4.综合分析题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分为金融学和公司金融两部分,金融学部分包括货币与利率制度、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国际金融、金融发展与监管等;公司金融部分包括财务报表、资产估值、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公司价值等。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 金融学
一、货币、货币制度与信用形式
1.货币的职能及演变
2.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3.国际货币体系
4.信用与信用形式
二、利息和利率
5.利息与利率
6.利率与回报率及其计算
7.利率行为与利率决定理论
8.利率的风险和期限结构理论
三、外汇与汇率
1.外汇
2.汇率与汇率制度
3.币值、利率与汇率
4.汇率决定理论
四、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
1.资金融通方式与金融体系
2.金融市场功能和结构
3.金融市场工具
4.金融中介机构及其类型
5.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结构
五、银行经营与管理
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2.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3.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与风险管理
4.银行业的结构与竞争
六、现代货币供给机制
1.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
2.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3.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过程
4.基础货币的控制与货币供给模型
七、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
2.货币供给
3.货币市场均衡
4.货币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八、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的产生、类型、性质和职能
2.中央银行业务、结构与独立性
3.货币政策工具
4.货币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5.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7.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
九、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收支
2.国际储备
3.国际资本流动
十、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理论
2.金融机构监管
3.金融市场监管
4.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巴塞尔协议
第二部分 公司金融
一、公司金融概述
1.什么是公司金融
2.公司的目标
3.代理人问题
二、财务报表分析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4.比率分析与杜邦恒等式
三、财务预测与规划
1.销售百分比法
2.营运资本管理
3.外部融资与增长
四、折现与价值
1.货币的时间价值
2.年金
3.贷款种类与分期偿还贷款
4.债券的估值
5.股票的估值
五、资本预算与投资项目评价
1.投资决策方法
2.增量现金流
3.净现值运用
4.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
六、风险与收益
1.风险与收益的度量
2.投资组合
3.均衡方差模型
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5.无套利定价模型
七、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1.权益成本
2.债务成本和优先股成本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4.财务杠杆效应
5.MM定理
6.市场时机理论
八、筹集资本与有效市场
1.证券的承销方式
2.IPO抑价之谜
3.有效市场假说
4.有效资本市场
九、公司价值评估与并购
1.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2.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3.收购与兼并
十、股利与股利政策
1.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
2.股利分配
3.股票回购
4.拆股与反向拆股
356《城市规划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城乡规划的相关知识与国内外城乡规划发展动态,具备应用相关原理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 [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赵和生.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 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教材
[4]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
[5]现行有关城乡规划的法规及规范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规划
掌握:城市各要素对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特征与阶段;考工记、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卡洪城、米列都城、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卫星城理论与实践、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有机疏散思想、社会学批判与新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等;城乡规划体制、法规体制构成、法定规划体系、开发控制制度;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等。
熟悉:城市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影响因素,以及各时期城市典型代表,城乡规划理论发展脉络与典型理论,国内外城乡规划发展动态。
第二部分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掌握: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环境的特征,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城市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工业化阶段的判断,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外部性,地租理论;城市人口,城市社会要素,人口分析方法、人口结构分析;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熟悉:各相关要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与作用。
第三部分 城乡空间规划
掌握: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特点,城乡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用地评定的要求、分类、选择,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构成;区域,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内容;战略性规划,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规定性控制要素,土地使用兼容性,容积率,建筑高度与间距,引导性要素控制,公共服务设施。
熟悉: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内容、关注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的内容及作用。
第四部分 城市专项规划
掌握: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停车场的分布与位置选择,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城市客货运交通综合组织;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目标与原则,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城市环境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绿地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住区的概念,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城市旧住区更新的原则与方法,城市旧住区更新规划中的问题;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中心,城市街道;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
熟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国内外住区建设与更新基本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第五部分 城市规划的实施
掌握:城市开发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土地开发,城市再开发,土地空间开发时序模式,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城市规划管理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
熟悉:城乡规划管理的一般程序与内容。
第六部分 其他相关知识
掌握: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城市社会调查基本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城市管理与法规基本内容;建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熟悉:城乡规划相关理论对城乡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意在对考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知识综合运用水平进行测试。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
阮桂君,《跨文化交际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四、试题类型
考试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案例分析写作题四种题型,并将根据每年的具体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
要求:本部分内容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外国文化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
要求:本部分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与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三)材料分析写作(40分)
写作题为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
1.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
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每次考试为其中的一种形式。
要求:本部分内容要求考生具备分析与实践、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所给文字材料和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的文章,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
432统计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考试内容
概率论基础知识,统计学基础知识,常见统计学模型及其应用。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计算题、证明题、论述题等类型。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概率论基础知识
掌握:掌握概率论的基础知识
熟悉:常见类型的离散型分布及连续型分布
第二部分统计学基础知识
掌握:掌握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常见统计量的定义、相关定理、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案;
熟悉:常见统计量的定义及相关定理,相关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常见统计学应用模型
掌握:掌握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常见统计量的定义、相关定理、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案;
熟悉:常见统计量的定义及相关定理,相关分析方法
六、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 《 统计学》(第7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茆诗松,吕晓玲. 《数理统计学》(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数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高等代数》,北京大学代数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01《建筑设计》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等要求。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既能通过总体布局、空间与交通组织、结构和构造设计等解决功能性问题,又能较熟练地通过工艺、技术与材料等的运用表现建筑艺术魅力。同时,熟练掌握建筑设计手工表现技法,规范而又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绘图、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6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三、考试内容
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以建筑单体设计为主,包含一定份量的总平面规划等,同时涉及室内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结构和构造设计、建筑技术、细部设计等内容。
四、绘图要求
图纸数量和规格的一般要求:
最终提交的正图为A1不透明绘图纸1-2张。草稿纸及考卷在考试后一律上交收回。特殊情况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绘图方式一般为工具(尺规)绘图或徒手绘图。线图用墨线绘制。其他表现设计效果的图等大小及表现形式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图纸上应有必要的设计说明和技术经济指标。
五、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课程设计[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M].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998
[3] 胡振宇,林晓东. 建筑学快题设计[M]. 第二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
[4] 黎志涛. 快速建筑设计100例[M]. 第三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9
[5] 张文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张绮曼,郑曙旸. 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8]张绮曼. 室内设计资料集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0]权亚玲,张倩,黎志涛. 快速规划设计100例[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 相关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等
502《规划设计》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与技巧;了解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发展规律;具有较好的构思能力和设计创造性;能够合理进行各种类型城市地段的规划设计,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6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 [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权亚玲,张倩,黎志涛. 快速规划设计100例[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有关教材
四、试题类型:
本考试为徒手结合尺规作图题(表达形式为墨线、彩绘等),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
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熟悉:各种类型城市地段的设计理念、构思能力、设计创造性、特定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功能布局应合理,在工程技术条件、可操作性、适应性等方面有实现可能性,能较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成果,以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考试要求
掌握:各种类型城市地段的设计方法,绘图表达技巧。
熟悉:城市问题分析方法。
446《城市规划设计》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与技巧;了解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发展规律;具有较好的构思能力和设计创造性;能够合理进行各种类型城市地段的规划设计,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权亚玲,张倩,黎志涛. 快速规划设计100例[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有关教材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评析和徒手作图题(简单的钢笔、铅笔、马克笔等),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
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熟悉:各种类型城市地段的设计理念、构思能力、设计创造性、特定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功能布局应合理,在工程技术条件、可操作性、适应性等方面有实现可能性,能较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成果,以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考试要求
掌握:各种类型城市地段的设计方法,绘图表达技巧。
熟悉:城市问题分析方法。
612《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与细胞结构、繁殖方式与生活史、生长条件与生长基本规律;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培养方法、产能代谢方式;掌握微生物的遗传及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生态和分类等知识。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的原理与规范。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8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袁丽红. 《微生物学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微生物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研究范畴;微生物主要类群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微生物形态、大小、原核细胞主要结构和生化组成、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特点、四大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点;掌握显微镜操作、革兰氏染色等基本实验方法的原理与规范。
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科研及生产实践的关系;微生物学史中关键人物的贡献。
第二部分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化组成、增殖方式和生活周期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典型噬菌体的具体形态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溶源性的概念,以及一步生长曲线的意义。
熟悉:噬菌体对工业发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了解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意义以及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掌握:微生物营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微生物细胞元素组成、营养要素、常用营养物质、各种营养类型等。培养基的设计原则与方法,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的原理与实践意义。
熟悉: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的依据,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四部分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掌握:化能异样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途径,包括糖分解代谢、三羧酸循环、有氧和无氧呼吸、典型发酵途径等的基本概念。微生物代谢调节类型及代谢工程的概念。
熟悉:无机物生物氧化、光能转化,微生物代谢调控的方式。
第五部分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掌握: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的概念和理论,包括:纯培养分离技术、生物量和生长曲线的测得方法、主要生长参数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三要素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常用方法、操作条件和原理。灭菌法的种类和应用。
熟悉:同步培养、高密度培养的方法和应用;化学杀菌剂、消毒剂、治疗剂的种类与应用。
第六部分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掌握:微生物基因组、质粒、转座子、原核基因及其操纵子结构等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基因突变的概念与原理,常见微生物突变的类型,诱变育种应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四种主要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形式和过程;菌种衰退、复壮的机制和措施,菌种保藏的主要方法。
熟悉: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工程的概念、基本操作和应用;著名的菌种保藏机构。代谢工程育种的概念和策略。
第七部分 微生物的生态
掌握: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微生物生产菌种的筛选及菌种分离技术
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八部分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掌握:属、种、菌株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命名法则及常见重要微生物的学名;微生物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和分类特点;微生物分类系统中的权威著作。
熟悉: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
微生物学实验
考试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 微生物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
实验三. 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实验四.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技术
实验五. 四大类微生物培养特征观察
实验六. 微生物的平板菌落计数法
考试要求:
掌握:实验操作;现象;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实验原理;计算方法;
503《设计综合》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利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又要有利于艺术类专业特色的实践应用性人才的选拔,考试对象为参加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A环境设计方向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大学阶段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手法与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通过手绘基本功规范而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涉及商业空间室内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居住空间室内外环境设计、办公空间环境设计等方面。
三、考试方式与时间
试题包含环境艺术(包括: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方向考试时间为6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四、图纸工具要求
准备一号图纸二张,绘图工具自备。
五、试卷分值
满分为:150分。
注:本考试方式适合艺术类学生考试。
B产品设计方向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系统掌握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设计表达能力。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对环境-人-产品间的关系有较为全面的思考。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设计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优化的设计结果,并规范地表达设计意图。
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强调对设计概念(问题)的分析与导入。系统地分析特定情境-特定任务-特定用户及其心理和行为,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和痛,点,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细节,构思新颖,设计过程合理充分,对功能、使用方式、材料与结构、制造等各要素有较为全面的考量,提出一定量的(一般是5个)设计方案草图,评估后对优选方案进一步优化,形成完整的形态并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三、绘图要求
图纸数量和规格的一般要求如下:
最后完成的正图为1#不透明绘图纸1张。草稿纸及考卷在考试后一律回收。特殊情况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绘图方式一般为徒手绘图。表现方式不限,应以充分表达设计意图为佳,符合制图规范。图纸上所有方案应有简要的设计说明,并注意版式设计。
四、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6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五、试卷分值
试卷分值(满分)为:150分。
六、参考书目
1、《产品创意设计--刘传凯的产品设计》刘传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
2、《产品设计规划》马澜、马长山,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7
3、《工业设计技巧与禁忌》吴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C视觉传达方向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视觉信息传递分析与解决能力。能够通过图形、字体、色彩以及版面空间的组织,合理解决信息传达的问题;能够熟练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和形式美法则,通过图形创意,色彩搭配、材质及工艺的选择创新的展现平面艺术的魅力。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手绘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类设计表现技法,形象并规范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二、考试内容
主题活动或产品推广视觉传达综合设计。考生需根据相应命题进行图形设计,会适当向招贴设计、包装设计或导向设计等方面拓展,同时也会涉及部分包装结构设计、印刷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三、绘图要求
图纸数量和规格的一般要求如下:
最后完成的正图为1#不透明绘图纸1张。草稿纸及考卷在考试后一律回收。特殊情况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绘图方式一般为工具(尺规)绘图或徒手绘图(包装展开图需按规范标注尺寸)。具体版式及表现形式应以充分表达设计意图为佳。
图纸上应有必要的设计说明。
四、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6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五、试卷分值
试卷分值(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2、拉克什米·巴斯卡兰,何积惠译.大容量信息整合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安德烈亚斯·于贝勒. 导向系统设计[M]. 高毅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D艺术与科技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大学阶段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手法与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通过手绘基本功规范而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涉及博物馆展示空间、主题活动策划、品牌空间设计、科技装置设计等内容。
三、考试方式与时间
试题包含展示艺术设计方向考试时间为6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四、图纸工具要求
准备一号图纸二张,绘图工具自备。
五、试卷分值
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赵鲲 朱小斌 周遐德,dop室内施工图制图标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3、顾振宇,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E数字媒体设计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关于角色设计、动态肢体语言、关键帧动画、分镜、故事板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绘制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的角色赋予、叙事能力、构图能力和镜头衔接能力,能够准确利用考题给出的信息,通过创意表达考题内涵,构图准确,熟练运用艺术语言表现肢体、动作、表情、性格、感情、景别、运动线、机位图等。
二、考试内容
考生需根据命题信息进行设计,分镜类不低于30个故事板,绘制精致,同时附上故事梗概、剧本剧情等,角色类包含五视图,动作分解图要表现运动变化,至少要给出前后三个以上不同的关键状态。
三、绘图要求
图纸数量和规格的一般要求如下:
最后完成的正图为1#不透明绘图纸1张。草稿纸及考卷在考试后一律回收。特殊情况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绘图工具自备,绘画手法不限。
图纸上应附剧本剧情、故事梗概、创意说明等应有的设计文字信息,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四、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6小时。时间安排详见考试时的具体要求。
五、试卷分值
试卷分值(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靳晶.影视动画分镜设计[M].第1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
2、靳晶. 动画角色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0
3、汤姆·班克罗夫特:动画角色设计:造型、表情、姿势、动作、表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
50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设计规范。在方案中能通过总体规划、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细节营造及材料运用解决功能问题并展现园林空间的艺术魅力。同时熟练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表现技法,规范地表达设计意图。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绘图、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6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美)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朱强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 总体设计[M]. 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王晓俊. 风景园林设计[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吴为廉. 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6]《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3)[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
[7] 权亚玲,张倩,黎志涛. 快速规划设计100例[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相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规范、标准等
四、试题类型:
本考试为徒手结合尺规作图题(表达形式为墨线、彩绘等),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
中等尺度规模场地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内容包括提供场地的设计导则、总体布局、道路系统、建筑选址、种植规划、树种选择、竖向设计、硬质景观设计、关键视景面的景观立面设计、主要节点设计等,同时涉及到道路剖面设计、工程构造等技术设计内容。
绘图要求:
最终提交的正图为A1不透明绘图纸1-2张。草稿纸及考卷在考试后一律上交收回。特殊情况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绘图方式一般为工具(尺规)绘图或徒手绘图。线图用墨线绘制。其他表现设计效果的图等大小及表现形式详见具体考试时的要求。
图纸上应有必要的设计说明和技术经济指标。
613《造园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造园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基本史实;
2、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风景园林的发展的类型、特征及优秀案例;
3、了解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脉络;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及案例的基本能力;
4、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童寯. 造园史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M]. 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日)针之谷钟吉. 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 王向荣,林箐.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名词解析、绘图说明题(含绘图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
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各时期的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等)发展特点;唐宋明清时期的经典园林实例;文人园林的特点。
熟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变的过程;各时期园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各时期的文化对园林的影响;各时期园林的主要类型。
第二部分 欧洲的古代园林
掌握: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古希腊及古罗马园林的类型及各自特征。
熟悉: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古希腊及古罗马造园的历史进程;古罗马园林的各种要素。
第三部分 中世纪欧洲和伊斯兰园林
掌握:波斯、西班牙和印度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熟悉:中世纪西欧的园林类型及各自特征。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
掌握:意大利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前、中、后期各自的特征;意大利台地园的风格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的代表性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熟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对欧洲其他各国园林的影响。
第五部分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掌握:勒·诺特式园林的特征;代表性园林实例,并能绘制简图;凡尔赛宫苑的设计和布局。
熟悉:勒·诺特式园林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实例与园林特色。
第六部分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
掌握: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特征;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代表性实例;影响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形成的代表性人物。
熟悉: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产生的文化与时代背景;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对欧洲其他各国的影响。
第七部分 日本古典园林
掌握:日本园林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特别是寝殿式庭院、枯山水庭院和茶庭的风格特征;日本园林的代表性实例。
熟悉:日本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八部分 欧美近现代园林
掌握:城市公园运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欧美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熟悉:欧美近现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熟悉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室内设计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2、熟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规律;了解建筑学发展态势;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建筑理论问题的能力。
3、熟悉建筑的基本要求,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 第七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委会.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03
[3] 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朱昌廉,魏宏杨,龙灝.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 [荷]赫曼·赫茨伯格.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 仲德崑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0] [荷]赫曼·赫茨伯格.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 刘大馨译.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2] 现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及近年来《建筑学报》等建筑类期刊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绘图题、绘图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各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及各时期典型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3、掌握典型住宅与聚落的设计特点,并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及宗教建筑的规划设计特点,并对重点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并能利用造园要素指导园林设计实践;
5、了解中国古代单体建筑详部特征与构造做法。
第二篇 近、现代中国建筑
6、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7、对近、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有一定认识,了解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8、认识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思潮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建筑形式、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制度、教育与主要设计机构的发展状况。
(二)外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篇 原始社会的建筑
1、了解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原始社会的建筑发展规律,出现的基本建筑类型。
第二篇 奴隶社会的建筑
2、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3、正确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重点是西方古典柱式和古典建筑;
4、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第三篇 封建社会的建筑
5、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拜占廷、伊斯兰、中古印度、东南亚、日本、西欧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6、正确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结构类型特征,重点是欧洲以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
7、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第四篇 近现代社会的建筑
8、了解工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
9、掌握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早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探索;
10、熟练掌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的建筑理论、主要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11、了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
12、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理论及特点,重点建筑实例,并能绘制简图;
13、了解二战后的高层建筑与大跨建筑的发展;
14、熟悉二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代表建筑师及作品。
(三)现代设计理论
1、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源流、发展及现状;“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包豪斯;工业设计的兴起;西方近现代设计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作品;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风格潮流。
2、熟悉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萌芽;现代建筑史、工业产品设计史、室内设计史的相关内容;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美国、瑞士等国的现代设计发展情况;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及西方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四)建筑学基础知识和建筑设计理论部分
1、掌握建筑的实质和基本要求,熟悉建筑的主要类型;
2、掌握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熟悉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
3、熟悉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4、熟悉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了解当代建筑最新发展动态。
617《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城乡规划发展动态,具备应用相关原理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赵和生.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 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近年《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规划
掌握:城市,各要素对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特征与阶段;考工记,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卡洪城,米列都城,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卫星城理论与实践,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有机疏散思想,社会学批判与新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等;城乡规划体制,法规体制构成,法定规划体系,开发控制制度;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的目标,可持续发展;
熟悉:城市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影响因素,以及各时期城市典型代表,城乡规划理论发展脉络与典型理论,国内外城乡规划发展动态。
第二部分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掌握: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环境的特征,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城市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工业化阶段的判断,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外部性,地租理论;城市人口,城市社会要素,人口分析方法、人口结构分析;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熟悉:各相关要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与作用。
第三部分 城乡空间规划
掌握: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特点,城乡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用地评定的要求、分类、选择,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构成;区域,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内容;战略性规划,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规定性控制要素,土地使用兼容性,容积率,建筑高度与间距,引导性要素控制,公共服务设施。
熟悉: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内容、关注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的内容及作用。
第四部分 城市专项规划
掌握: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停车场的分布与位置选择,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城市客货运交通综合组织;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目标与原则,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城市环境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绿地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住区的概念,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城市旧住区更新的原则与方法,城市旧住区更新规划中的问题;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中心,城市街道;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
熟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国内外住区建设与更新基本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第五部分 城市规划的实施
掌握:城市开发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土地开发,城市再开发,土地空间开发时序模式,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城市规划管理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
熟悉:城乡规划管理的一般程序与内容。
620综合英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对考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水平测试。要求掌握10000以上词汇,并熟练运用其中5000多个单词及常用搭配;熟练掌握语法知识;读懂一般英美报刊上的文章、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并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通篇布局,语言技巧及修辞手法;掌握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知识;掌握语言学和文学基础知识;能够用简单英语对所给较难或较为复杂的英语句子进行释义;掌握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并能进行英汉互译;能够根据考试题目和要求撰写不同体裁的英语作文。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3小时,卷面满分为150分。
三、参考书目 (仅供参考)
《综合英语》主要考核英语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要求达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标准。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二版,第1-4册,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高级英语(修订本)》重排版,第1-2册,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 名词解析、英汉互译、简答题、论述题、作文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Vocabulary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词汇语法测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第二部分为词汇释义题,题型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
2、Cloze要求能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题型为多项选择题;
3、Error Correction能运用语法、修辞、结构等知识识别短文内的语病并作出改正,题型要求为改正划线部分;
4、Paraphrase能用简单英语解释较难或较为复杂的英语句子,题型要求为解释英语划线部分的意思;
5、General Knowledge考察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知识;考察英语语言学与文学基础知识,题型一般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简答题;
6、Reading Comprehension考察英语知识阅读水平, 要求达到英语专业8级水平,题型为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数篇材料组成。
7. Translation 要求译文表达清晰通顺;内容完整准确、忠于原文;语言符合逻辑、精炼严密。汉译英项目要求应试者运用汉译英的理论与技巧,速度为每小时约250汉字。译文必须忠于原文,语言通顺,表达符合英语语言文字规范,不对原文做任意增加或删减。英译汉项目要求应试者运用英译汉的理论与技巧,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文学原著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250词。译文要求忠于原文,语言流畅,表达符合汉语语言文字规范,不对原文做任意增加或删减。
8.Writing考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水平,能够根据所给要求撰写一篇说明文、议论文或其它类型文章,内容切题充实,语言通顺,用词恰当,结构合理,表达得体,具有说服力。题型为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等。
624综合德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德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高级水平的德语语言知识和德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备比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并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对全文主题、段落主题、逻辑结构的总体性理解能力、对语篇中观点或论点的选择性理解能力和对某些词汇以及某些语法细节的具体理解能力。
书面表达:考查学生对图表描述、观点总结及陈述、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以及德语综合表述能力。
翻译:要求学生把某一德文文本中的某段内容从德语译成汉语或者把某段汉语语篇中的某一段文字翻译成德语,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较为准确得体地用母语再现德语原文在语境内的意义以及是否具有用德文表达汉语思想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高级德语Einblick》(1-3册),陈晓春、卫茂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王兆渠,同济大学出版社
3. 《中国文化简明教程》,许宽华、徐小清 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德语专业四级写作实训》,刘玲玉、Jana Knebel, 同济大学出版社
5. www.tagesschau.de 或www.welt.de上的近一年的新闻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
1.阅读理解:词汇理解、回答问题、表达方式转换等;
2.书面表达:语句解释、句型转换、评论综述等;
3.翻译(德译汉和汉译德):理解、分析、翻译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
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语法和词汇
词法和句法的基本知识
2.翻译的技能(德译汉、汉译德)
(1)根据上下文及较为简单的专业知识确定词义
(2)各种语体的修辞特点及在翻译中的处理
(3)摆脱语言形式束缚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3.读的技能(回答问题)
(1)借助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
(2)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单句中词与词,复句中句与句的语法关系,进而准确领会文意
(3)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重要事实,找出所需的信息
(4)理解一般性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
4.写的技能
(1)规范的正字法
(2)正确运用积极词汇和成语
(3)正确运用所学的积极的句法结构
(4)段落的写作:把握段落主题;词序的基本原则;时态的正确关系;起句和收句;段落间的联接及过渡手段
625 综合日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综合日语》主要考核学生日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以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指标和要求为出题基准。
考生需要达到日语国际能力1级水平,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掌握8000~10000个日语词汇,熟悉日语词法、句法、章法规范;并能熟练运用日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日语读、写、译各项技能和宽广的知识视野。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陆静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陈小芬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阅读、翻译、作文”等考察项,将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其中,“文字·词汇、语法、阅读”类题型为客观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翻译、作文”类题型为主观题。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语言知识
1.“文字·词汇”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日语词语的掌握情况。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出所给假名的日语汉字;第二部分:写出所给日语汉字的假名。
2.“语法”主要考察日语助词、助动词、句型等语法的使用,也会通过排序组句的形式考察考生对日语句法的掌握情况。
(二)语言技能
1.“阅读”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
2.“翻訳”主要考察考生对日语语言知识等的应用能力及审美能力。主要包括汉日语句子或短文的互译。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句子结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法,使译文符合汉、日语的句法习惯;做到选词贴切,达义准确,译文流畅。
3.“写作”主要考察学生对日语章法的掌握情况,以及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文体得当、内容切题、论述充分;语言简洁、规范;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6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7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掌握要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掌握要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掌握要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掌握要点: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掌握要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掌握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掌握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掌握要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理论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掌握要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奋力实现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掌握要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掌握要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掌握要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掌握要点: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掌握要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633 法理学 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较系统地理解和阐释法的产生、本质、价值、作用、特征、形式,法的创制、法的实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从宏观上、总体上及其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上来把握法律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揭示法律的内在精神、原则、价值、理念,拥有站在较高理论层面上审视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分析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法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法理学》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2、《法理学》(第五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版。
3、《法理学》(第三版),公丕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四、试题类型
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各种题型,具体命题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法的本体
(一)考试内容
1、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的争议、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特征(规范性 国家意志性 普遍性 强制性 程序性 可诉性)、法的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
2、法的要素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 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 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的含义、分类及相互关系)
3、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法的正式渊源与法的非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的正式渊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判例、政策、习惯等)
4、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法律部门的含义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当代中国主要法律部门)、公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含义 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 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的根据、法的效力范围、法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
6、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法律关系的种类)、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和种类)、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法律事实、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7、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与免责(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的含义)
8、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含义、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 自由 效率 正义等)、法的价值冲突与整合、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
(二)考试要求
了解:法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价值的含义,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原则的概念与种类,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的含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效力的含义,法律关系的含义,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法律事实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法律制裁的含义。
理解: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法的正式渊源与法的非正式渊源,法的正式渊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法的效力根据,法的对人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及溯及力,法律关系的特征与种类,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原则。当代中国主要法律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第二部分 法的运行
(一)考试内容
1、立法
立法和立法体制(立法权限 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2、法的实施
执法(执法的含义、执法的特点、执法的基本原则)、司法(司法的含义 司法的特点及其与执法的区别、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守法(守法的含义与构成)、法律监督(法律监督的含义和构成)、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法律监督体系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3、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
法律适用的目标(可预测性与正当性)法律适用的步骤(确认事实、寻找法律规范、推导法律决定)、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
4、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法律推理的含义和特点)、演绎法律推理、归纳法律推理、类比法律推理、设证法律推理
5、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含义与特点、法律解释的种类)、法律解释的方法(语义解释、立法者目的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客观目的解释)、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二)考试要求
了解:立法和立法权限,执法的含义,司法的含义,守法的含义与构成,法律监督的含义与构成,法律监督的体系,法律适用的步骤,法律推理的含义,法律解释的含义。
理解:立法与法治,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科学立法原则,民主立法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执法的特点,司法的特点,法律适用的目标,法律推理的特征,法律解释的特征,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熟悉并能够运用:执法的基本原则,执法与司法的区别,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演绎法律推理,归纳法律推理,类比法律推理,设证法律推理,语义解释,立法者目的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客观目的解释,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第三部分 法的演进
(一)考试内容
1、法的起源
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法产生的过程与标志(法产生的根源 法产生的主要标志 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法的发展与传统
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法的继承的含义与根据 法的移植的含义)法的传统的含义、法律文化的含义、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含义与结构)、法系(法系的含义 西方两大法系的含义与区别)
3、法的现代化
法的现代化(法的现代化的含义 法的现代化的动力来源 法的现代化的类型)、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4、法治理论
法治(法治的含义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二)考试要求
了解: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法产生的根源,法产生的标志,法的现代化的类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理解: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的含义,法的传统的含义,法律文化的含义,法律意识的含义,法的现代化的含义,法治的含义,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的继承的含义与根据,法的移植的含义,法系的含义,西方两大法系的含义与区别,法治的含义、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第四部分 法与社会
(一)考试内容
1、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
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法与社会发展
2、法与经济
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法与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对法的影响、法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3、法与政策
法与政策的联系、法与政策的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实施方式、调整范围、稳定性与程序性程度等方面的区别)
4、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区别(产生方式、表现形式、调整范围、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5、法与宗教
法与宗教的相互影响(宗教对法的影响 法对宗教的影响)
(二)考试要求
了解:法与政策的联系,法与政策的区别,法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理解:法与和谐社会,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法与科学技术,法与道德的区别,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636《信息检索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信息检索基础》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信息服务与创新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各类常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熟知专利、标准等特种文献数据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的检索与利用方法。此外,还应该了解信息检索和利用过程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和知识产权,以及一般性科研课题的信息检索与分析策略、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等内容。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实用信息检索方法与利用》第3版,赵乃瑄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02
《信息检索》,黄如花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5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全面系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具有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常用数据库完成科研课题的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考生应关注信息检索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一章信息检索概述
掌握:信息、信息源、信息检索、信息伦理道德的相关概念,信息的特点,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熟悉:查全率和查准率的适用场景,常见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检索和利用过程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第二章图书信息检索
掌握:图书的定义与类型,图书分类法及图书排架,常见OPAC、常见的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名称。
熟悉:国际标准书号,图书信息获取方式及其含义,常见电子图书数据库的特点。
第三章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掌握:期刊的分类及其组成,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结果,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结果,其他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结果。
熟悉:常见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各自的特点以及常用检索实例。
第四章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掌握: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浏览与检索,EBSCO数据库的检索方法,SpringerLink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其他常见外文数据库的名称与作用。
熟悉: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实例,EBSCO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实例,SpringerLink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实例,其他常见外文数据库的适用场景。
第五章引文索引数据库
掌握:引文的含义,引文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结果处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结果处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结果处理。
熟悉:引文索引的含义,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检索实例,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检索实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检索实例。
第六章文摘数据库
掌握:工程索引数据库的基本含义、检索方法和检索实例, SciFinder数据库的基本含义、检索方法和检索实例。
熟悉:工程索引数据库的其他检索功能。
第七章特种文献数据库
掌握: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检索途径和三大专利数据库,标准文献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常见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熟悉:其他国家专利文献数据库,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作用。
第八章网络信息资源
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常见搜索引擎(如百度、必应、谷歌)的基本情况。
熟悉:常见搜索引擎(如百度、必应、谷歌)的检索技巧,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情况。
第九章信息检索策略优化
掌握:误检和漏检的原因,如何实现信息检索策略优化。
熟悉:误检和漏检的对策,以及优化实例。
第十章原始文献获取与文献管理
掌握:原始文献获取的方式,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基本知识。
熟悉:EndNote和NoteExpress实现文献管理。
第十一章科学研究中的文献利用与论文写作
掌握:不同时期的文献阅读策略,文献分析对象,文献评价原则。
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投稿的基本知识。
637《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及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类代表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代和自由基反应的机理,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运用于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能够正确地运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二、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总分150。
三、考试时间
总时长3小时。
四、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有机化学》,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有机化学》(第2版),徐寿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有机化学》(第2版),刘睿,朱红军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
《有机化学微型实验》,朱红军,刘睿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
五、考题类型
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结构推导题、合成路线设计题等类型,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六、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原子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熟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烷烃
掌握:烷烃的异构与命名方法(IUPAC),烷烃的结构,烷烃的构象,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反应,如氧化反应、异构化反应、裂化反应、取代反应,烷烃的氯代反应历程。
熟悉: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第三章环烷烃
掌握: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环烷烃的性质,环烯烃的性质,主要环烷烃的构象。
熟悉:多环烃的命名和环张力。
第四章对映异构
掌握:旋光性、手性和对映体的定义和命名,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关系,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及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情况。
构型的标记与手性的判断。
第五章卤代烷
掌握:卤代烷的命名,一卤代烷的结构与物理性质,一卤代烷的化学性质,SN1、SN2 和E1、E2反应和反应历程,一卤代烷的制法。
卤代烷的用途,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六章烯烃
掌握:烯烃的顺反异构和命名方法,烯烃的相对稳定性,烯烃的制法,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及其历程。
烯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工业来源和用途。
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
掌握:炔烃、共轭二烯烃和累积二烯烃结构、命名,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的制法,共轭作用和共振式。
熟悉:乙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和二烯的性质。
第八章芳香化学
掌握:苯的结构、命名,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取代的定位规律,烷基苯的反应,多环芳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Huckel规则和芳香性
熟悉:芳烃的物理性质、来源和用途
第九章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6学时)
掌握: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的基本概念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熟悉: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的影响规律,及有关仪器设备。
第十章醇和酚
掌握:醇、酚的结构、命名,一元醇、酚的反应,二元及多元醇、酚。
熟悉:醇、酚的物理性质、制法、来源和用途。
第十一章醚
掌握:醚的结构、命名和反应,环醚。
熟悉:醚的物理性质、制法来源和用途。
第十二章醛和酮
掌握: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醛酮与氧亲核试剂、氮亲核试剂、碳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醛酮的酮-烯醇平衡及有关反应,醛酮的还原和氧化
熟悉:醛酮的物理性质、制法来源和用途。
第十三章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
掌握: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的命名、结构,α,β-不饱和醛酮、醌、酚醛和酚酮等的化学性质,共轭效应。
熟悉:紫外光谱及其应用。
第十四章羧酸
掌握:羧酸的结构和命名,羧酸的酸性,酰化反应,一元羧酸的其他反应,二元羧酸,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熟悉:羧酸的物理性质,一元羧酸的制备方法、来源和用途。
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反应,羧酸衍生物的其他反应,烯酮。
熟悉: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原酸酯,过酸和二酰基过氧,异腈等。
第十六章不饱和羧酸和取代羧酸
掌握:不饱和羧酸,卤代酸,醇酸,酚酸,羰基酸,β–酮酸酯。乙酰乙酸酯合成法和丙二酸酯合成法,迈克尔反应。
熟悉:碳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第十七章胺
掌握:胺的结构和命名,胺的碱性,胺的反应,二胺、不饱和胺和取代胺,季铵盐与季铵碱
熟悉:一元胺的物理性质,胺的制备方法,胺的用途,胺和铵盐的立体化学
第十八章其他含氮化合物
掌握: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重氮盐在合成中的应用。
熟悉:叠氮化合物。
第十九章含硫、磷和硅的化合物
掌握:含硫化合物。
熟悉:含磷化合物和含硅化合物。
第二十章杂环化合物
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
熟悉:杂环化合物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碳水化合物
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单糖的结构,单糖的反应。
熟悉:多糖的化学性质。
第二十二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氨基酸的性质,氨基酸的酸碱两性,氨基酸的合成。
熟悉:多肽的结构与合成,核酸。
638《设计理论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研究生入学设计理论考试为笔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西方设计流派与风格的内容与特点,掌握设计方法论及美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参考用书
《艺术设计十五讲》,凌继尧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设计学概论》,尹定邦 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配合相关设计类书籍复习。
四、试卷题型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五、复习内容及要求
1、了解设计概念的诞生、设计观念的发展,熟悉各艺术设计流派的发展及其影响。
2、熟悉设计思维与方法,能利用设计方法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了解艺术设计的心理学研究以及艺术设计的欣赏与批评的内容,掌握消费心理和设计欣赏与批评的内容。
3、熟悉设计教育的发展,可以分析各艺术设计流派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重点掌握中西方艺术设计各个时期风格与流派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影响。
4、对主要设计思潮、设计理论、设计史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深入理解。
5、从审美与社会的双重角度来看待设计的发展,理解设计发展背后的深层因素。
712《药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药学基础综合》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是为我校招收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水平考试,选拔具有较全面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学生。其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利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又要满足专业培养对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考试对象为参加我校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药学基础综合》考试的考生。考试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
有机化学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反应。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性关系,对各类重要的有机反应机理有较好的理解,对有机化学发展的现状及其与药学的关系有所了解等,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解决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知识等。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等,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和今后从事药学研究等打下基础。笔试内容包括具体实验方法等。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析化学考试部分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数据分析的要求;理解各种分析方法应用的要素;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硕士研究生入学《药学基础综合》考试为笔试,总分3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其中《有机化学》总分150分,《分析化学》部分总分150分。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王积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 上下册,邢其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分析化学》 第6版 上下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仪器分析》 第5版,胡坪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四、试题类型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回答问题或完成反应)、解释题(反应机理)、合成题、结构推导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计算题、问答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的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有机化学
1. 绪论
了解(理解):有机化合物发展史、分类及结构测定
掌握: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和其特性
2. 烷烃
了解(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
掌握:烷烃的氧化、燃烧和热裂反应、卤素活性与反应选择性
重点掌握:(1)烷烃的命名、结构、构型及构象;(2)卤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3)自由基的概念及结构,反应活性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关系,过渡态与活活能。
3. 烯烃
了解(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聚合反应
掌握:过酸氧化,硼氢化反应机理、羟汞化-脱汞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
重点掌握:(1)烯烃的结构、命名;(2)顺反异构体、次序规则及双键构型标记法;(3)烯烃的催化加氢;(4)亲电加成反应,包括加HX,加X2,加H2SO4,加HOX,硼氢化反应及烯烃的二聚等;(5)亲电加成反应的马氏(Markovnikov)规则;(6)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结构、稳定性及重排反应,卤鎓离子;(7)烯烃的氧化反应,包括被KMnO4氧化,臭氧化;(8)α-氢的卤代反应,包括高温卤代,NBS等;(9)环烯烃加成的立体化学,反式加成与顺式加成;(10)烯烃的制法,包括卤代烷脱卤化氢、醇的脱水及重排。
4. 炔烃和二烯烃
了解(理解):超共轭效应的概念
掌握:物理性质;炔烃的亲核加成;二烯烃的分类;聚集二烯烃;共振论;烯烃及二烯烃的聚合反应
重点掌握:(1)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命名;(2)炔烃的化学性质:炔氢的反应,炔键的催化氢化、选择性还原反应,与卤素、氯化氢等亲电加成反应,炔键的水合;(3)共轭二烯烃的1,2和1,4加成;狄尔斯-阿德尔(Diels-Alder)反应;(4)共振论的基本知识,烯丙型碳正离子,p-π共轭。
5. 脂环烃
了解(理解):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掌握:脂环烃的分类,环己烷的化学反应;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和六元环以上的环烷烃的构象
重点掌握:脂环烃、桥环和螺环的命名;脂环烃的构造异构与顺反异构;环己烷的构象、a键和e键的概念、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脂环烃化学性质。
6. 芳烃
了解(理解):苯的分子轨道模型,蒽和菲的反应,致癌芳烃,卤代苯的亲核取代反应、苯炔机理
掌握:苯的加成、氧化反应;共振论对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及活化作用的解释;物理性质;多苯基取代烷烃的制备及性质;萘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重点掌握:(1)苯的结构,芳香性的概念,苯衍生物的同分异构及命名;(2)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及傅-克反应;(3)亲电取代反应机理;(4)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及反应活性、二取代苯的定位效应、定位效应在合成中的应用;(5)烷基苯芳香侧链的反应,侧链的氧化及侧链卤代;(6)烯基苯的制法及其反应;(7)联苯的命名、亲电取代反应及立体化学;(8)萘、蒽、菲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命名,萘的卤代、硝化、磺化、傅-克酰基化等亲电取代反应,一取代萘的定位效应;(9)芳香性与休克尔(Hückel)规则;(10)非苯芳香化合物:烯丙基正离子、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环辛四烯双负离子、轮烯、薁。
7. 立体化学
了解(理解):偏振光有关概念;旋光仪的结构,外消旋体拆分,不对称合成
掌握:手性中心的产生;立体选择性与立体专一性,手性分子在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重点掌握:(1)异构体的分类、对映异构体和手性的概念:(2)分子的手性和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四重更替对称轴、手性中心等基本概念;(3)构型和构型标记:对映异物体的表示法及构型的命名,包括R/S、D/L法、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伞形投影式、纽曼(Newman)投影式、锯架式;(4)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外消旋体;(5)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体的概念及其物理性质差异,苏型、赤型的概念;(6)环状化合物构型的表示方法及构型的命名,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7)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丙二烯型、联苯型、螺环型等化合物的立体异构;(8)自由基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9)涉及碳正离子反应的立体化学;(10)烯烃与卤素加成、烯烃的催化氢化、烯烃的硼氢化氧化、烯烃的邻二羟基化、烯烃与次卤酸的加成、烯烃的环氧化、狄尔斯-阿德尔反应等反应的立体化学。
8. 卤代烃
了解:物理性质;离子对机理;邻基参与;芳环上的亲核取代;苯炔反应机理;多卤烷和氟代烷
掌握:卤代烷的分类;α消除;卤代烷的还原反应;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重点掌握:(1)卤烃的分类、命名、结构;(2)卤代烃反应活性的一般规律;(2)水解、醇解、氨解、氰解、酸解、与炔反应、与硝酸银反应及卤素交换反应等重要的亲核取代反应;(4)消除反应中的脱氯化氢、脱卤素等;(5)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包括与镁、钠、锂的反应,考雷-豪斯(Corey-House)烷烃合成法;(6)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7)消除反应的机理、Saytzeff规则及E2消除的立体化学;(8)卤代烃的制法。
9. 醇和酚
了解(理解):醇的磷酸酯、醇的催化脱氢
掌握:物理性质;醇与HX反应机理。
重点掌握:(1)醇和酚的命名、结构与波谱性质;(2)氢键的概念;(3)一元醇与Na、Mg、Al等金属的反应;醇被卤素取代的反应(HX,Lucas试剂,PX3,SOCl2);醇脱水形成烯及醚的反应;生成硫酸酯、磺酸酯及其应用;醇的氧化(Jones试剂、活性MnO2、Oppenauer氧化、KMnO4、K2Cr2O7/H2SO4、Sarrett试剂);(4)醇取代和消除反应中的重排;(5)二元醇的氧化反应;(6)嚬哪醇重排;(7)醇的制法;(8)酚的酸性;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酚酯的形成和Fries重排;酚醚的形成和Claisen重排;(9)酚的制法;(10)硫醇的性质。
10. 醚和环氧化物
了解(理解):硫醇和硫醚的性质,醚的物理性质
掌握:物理性质;Claisen重排机理;四氢吡喃醚的形成和断裂、醚键的保护醚的自动氧化;冠醚的命名、合成及性质;相转移催化。
重点掌握:(1)醚的命名、结构与波谱性质;(2)钅羊 盐的形成和醚键的断裂,叔丁基醚的断裂、烷基-芳基醚的断裂、乙烯基型醚的断裂;(3)Claisen重排及其应用;(4)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反应机理、开环方向及立体化学;(5)醇脱水制备醚、威廉姆逊醚合成法、烷氧汞化-脱汞制备醚、乙烯基醚的制法;(6)环氧化化合物的制备。
11. 醛和酮
了解(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醛、酮与水的加成,羟醛缩合反应的酸催化机理,醌的1,6加成;聚合反应。
掌握:碱催化卤仿反应机理;缩醛形成的反应机理;与氨衍生物的反应机理;羰基加成的立体化学;醌的性质;烯酮的反应;醌的命名。
重点掌握:(1)醛、酮的结构、命名与波谱性质;(2)与HCN、NaHSO3、ROH、硫醇、水、金属有机化合物及羟胺、肼、苯肼、取代苯肼、氨基脲等氨衍生物的加成产物与应用,羰基的保护,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及反应活性;(3)α氢的活泼性,酮式-烯醇式平衡,α卤代、卤仿反应及其应用;(4)羟醛缩合反应(分子间,分子内及交叉羟醛缩合)及其合成水的应用,碱催化机理;(5)氧化反应,KMnO4/H+、K2Cr2O7-H2SO4、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拜耶尔-维立格(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6)还原反应,Clemmensen还原、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催化氢化、Meerwein-Ponndorf还原、LiAlH4、NaBH4金属氢化物还原及立体化学、金属还原、酮的双分子还原、康尼扎罗(Cannizzaro)反应;(7)其它反应,维狄希反应(Witting)及应用、安息香缩合、与PCl5作用、贝克曼(Beckman)反应;(8)醛酮的制备方法,由炔烃水合或胞二卤代物水解、由烯烃制备、由芳脂烃氧化、由醇氧化或脱氢、傅-克酰基化、盖德曼-柯赫(Gattermann-Koch)反应、酚醛德制备等;(9)α,β不饱和醛酮的制备、1,2和1,4加成:与HCN、格式试剂、烃基锂、二烃基酮锂、氢卤酸、卤素等德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及其选择性,麦克尔加成,D-A反应。
12. 核磁共振和质谱
了解: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本原理。
掌握: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等,离子分裂的一般规律等。
重点掌握:核磁共振和质谱谱图分析,学会据此推断结构。
13. 红外与紫外光谱
了解:红外与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掌握:键的性质与红外吸收的关系及分子结构与紫外吸收的关系。
重点掌握:不同官能团在红外频区的特征吸收,会应用红外与紫外光谱进行结构确证。
14. 羧酸
了解(理解):Kolbe电解,α-H被卤代反应机理;氨基酸的显色反应,氨基酸的来源和合成,多肽、蛋白质、酶及核酸
掌握:物理性质,取代芳酸酸性的解释,油脂的水解。
重点掌握:(1)羧酸、取代羧酸的命名、结构与波谱性质;(2)酸性、影响羧酸酸性的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立体效应;(3)羧酸的化学反应,与碱的作用、酯化反应及机理、酰氯的形成、酰胺的形成、酸酐的形成、伯酰胺脱水形成腈、羧酸的还原、α卤代反应、汉斯狄克(Hunsdiecker)、科西(Kochi)反应;(4)二元脱羧的酸性和热分解反、β-羧基酸的脱羧应、β-酮酸的脱羧应;(5)羧酸的制备方法,烃的氧化、醇和醛的氧化、腈的水解、由格式试剂制备、Kolbe-Schmitt反应;(6)卤代酸、羟基酸的化学反应。
15. 羧酸衍生物
了解(理解):油脂、原酸酯、酯的还原缩合反应(acyloin)、酯的热消去反应
掌握:物理性质;碳酸衍生物;酯的酸性水解机理、碳酸衍生物
重点掌握:(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与光谱性质;(2)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解反应,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3)酯碱性水解反应机理,羧酸衍生物的反应活性;(4)与金属试剂的反应:酰氯与二烃基酮锂、二烃基镉的反应,酯与格氏试剂的加成,腈与格氏试剂的加成;(5)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氢化锂铝还原,Rosenmund还原,Bouveault-Blanc还原;(6)酰胺的酸碱性、盖布瑞尔(Gabriel)反应、Hofmann降解反应。
16. 羧酸衍生物涉及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了解(理解): Darzen 反应机理,羧酸、酯、腈α碳负离子的生成、反应及应用
掌握:物理性质;碳酸衍生物;酯的酸性水解机理
重点掌握:(1)α氢的酸性和互变异构,(2)酯缩合反应、适用范围、产物特征及反应机理、Dieckmann酯缩合、酯缩合在合成中的应用;(3)乙酰乙酸乙酯的烃化、酰基化、酸式分解、酮式分解及在合成上的应用;(4)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烃化、酰基化、脱羧反应及在合成上的应用;(5)缩合产物和其它双重α氢化合物的烃基化及在合成中的应用;(6)涉及α碳负离子的其它亲核加成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Knoevenagel反应、Michael加成、Reformatsky反应、Darzen反应、Perkin反应。
17. 有机含氮化合物
了解(理解):硝基的双分子还原、偶氮化合物性质;胺对映体的色谱技术拆分;Bucherer反应、Mannich反应
掌握:硝基的结构;硝基化合物及胺的物理性质;重氮盐的还原反应
重点掌握:(1)硝基对苯环上邻、对位上的化学反应性的影响,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及机理,硝基的还原反应,联苯胺重排及在合成上的应用;(2)胺的结构、分类、命名、胺的立体异构及胺的波谱性质;(3)胺的化学性质:碱性及成盐,烷基化和季铵化,酰化和磺酰化,与亚硝酸的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烯胺的生成及在在合成上的应用;叔胺氧化和科浦(Cope)消去反应;(4)季铵盐的形成,相转移催化,季铵碱的形成,Hofmamn消除反应规律、立体化学及在胺结构测定中的应用;(5)重氮化反应和重氮盐,重氮基的置换反应被(F、Cl、Br、I、CN、OH、H、芳基等取代)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6)偶合反应及偶氮染料;(7)重氮甲烷结构和性质,卡宾的生成;(8)胺的制法:卤代烃氨解,Gabriel合成法,硝基还原,腈、酰胺、肟的还原,羰基化合物的还原胺化、伯酰胺的Hofmann重排。
18. 协同反应
一般了解:电环化反应特点和其反应原理。
掌握:环加成反应和σ-迁移
重点掌握:[4+2]环加成。
19. 碳水化合物
了解(理解):多糖(淀粉、纤维素);环糊精
掌握:寡糖(蔗糖、乳糖、纤维二糖、麦芽糖)的结构的性质
重点掌握:单糖(以葡萄糖为例)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的表示法和命名;Fischer投影式和Haworth透视式之间的关系;单糖的优势构象;单糖的化学性质(差向异构化、成苷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含氮试剂反应、糖脎的生成等)。
20. 杂环化合物
了解(理解):嘌啉的母核及编号、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生物碱的鉴定和提取、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掌握:无特定名称稠杂环的母核命名;吡喃酮的性质;吡嗪、哒嗪的命名,嘧啶的亲电及亲核取代反应;嘧啶类的合成。
重点掌握:(1)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芳香性、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2)呋喃甲醛的反应;(3)吡咯的特殊反应;(4)咪唑、吡唑、噻唑的命名,互变异构及主要化学反应;(5)吲哚的命名、结构及亲电取代反应;(6)吡啶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7)喹啉、异喹啉的命名及化学性质;喹啉的Skraup合成法;(8)嘧啶的结构、命名及水溶性、碱性。
21.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了解:蛋白质的分类、结构、性质、代谢;酶的催化特性;核酸的组成、结构、功能。
掌握:多肽的结构和命名;多肽结构的测定和多肽合成。
重点掌握:氨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氨基酸的基本理化性质,氨基酸的来源与合成。
22. 脂肪、萜、甾族化合物
了解(理解):双环单萜类、碳架和命名;甾族化合物的构象分析
掌握:单环单萜、双环单萜中的苧烯、樟脑,龙脑、异龙脑的命名。
重点掌握:萜类的异戊二烯规律;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编号(记住几个基本母核名称);甾体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正系,别系)。
第二部分 分析化学
1. 分析化学
掌握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基准物质的概念和标准溶液使用要求,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四种滴定方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
2. 仪器分析
掌握色谱分析的方法和原理,熟悉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熟悉色谱仪器的构成和检测器的分类,色谱分析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各种色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薄层色谱的应用等;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相关仪器使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及相关仪器;能熟练应用合适的仪器分析具体的问题。
639政治学与行政学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政治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的基本概念、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基本内容,以及西方政治学发展概要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政治学原理的学习与考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西方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并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有关科学研究奠定较为扎实基础。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思维等,提高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行政学》要求学生掌握公共行政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公共行政的涵义与历史演进、行政权力、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方法、行政效率、公共财政与预算、行政行为、法制行政、行政责任、行政伦理、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等基本内容。通过公共行政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奠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坚实基础,增强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目的:测试学生对政治学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考察学生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考试要求:全面系统掌握政治学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具有政治学、行政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生应关注当代政治和行政领域的重大需求、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
《公共行政学》,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版。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辨析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时事政治以及学校的相关要求作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政治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政治学基础
一、政治
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及其基本内容等;政治关系的社会地位: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道德的关系等。
熟悉:了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二、政治学
掌握:政治学的含义以及政治学的内容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发展。
熟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包括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包括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以及发展方向等;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等。
三、利益与政治
熟悉:利益的含义、本质以及利益关系等;利益在政治关系以及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利益的形成: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 、需要是在生产中实现的、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转换为利益;利益的种类;共同利益与利益矛盾,以及利益矛盾的化解等。
四、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掌握:权力、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包括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功能划分等不同类型的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权利、政治权利的含义与实质;政治权利对于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政治社团权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熟悉: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政治权力的特征,包括,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包括平等权、自由权和参政权的含义;政治权利的基本特征;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等。
五、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
掌握:政治统治的含义与特点;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政治管理的含义与特征;政治管理的职能、基本类型和方式等。
熟悉:政治统治的基础;政治统治的特点;政治统治的作用;政治管理的作用;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联系与区别等。
六、政治参与
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和条件;政治参与的类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政治投票、政治选举等。
熟悉:政治参与的功能;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公民、政党、政治社团;政治参与的主要制约因素;政治参与的作用和意义等。
七、国家与国家形式
掌握:国家的含义和本质,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的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历史类型的演变规律;国家形式,包括国家政体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政体的含义;政体划分的标准,包括非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体划分的标准;国体的含义、以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国家机构等。
熟悉:国家的起源,包括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和日耳曼国家;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包括非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类型,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以及各种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社会主义国家;欧洲封建国家与中国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包括土地占有形式、权力结构形式、政治与宗教的关系等;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包括君主制、共和制,以及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等;君主制在西方和东方的主要差别;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及其主要特点;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议行合一”等。
八、政党制度
掌握:政党的含义、本质以及政党的基本特征;政党制度的含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类型,包括“两党制”、“多党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等。
熟悉:政党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党的地位和作用;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英美两党制的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的绿党现象;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的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与西方多党制的主要区别;政党与政治社团的主要区别等。
九、政治社团
掌握:政治社团的含义;政治社团的特征;政治社团的类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类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类型等。
熟悉:不同社会性质政治团体的根本区别;政治社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活动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活动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与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主义国家政治社团与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等。
十、政治发展
掌握:政治发展的涵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政治改革的含义、政治改革的特征;政治民主的含义、政治民主的类型,包括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等。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目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前提和保障;
熟悉: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的类型,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类型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类型;政治革命的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政治革命的特征;政治革命发生的条件;政治革命作用;政治民主的发展路径和社会政治作用等。
十一、政治文化
掌握: 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等。
熟悉:政治心理的特点;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政治心理的作用;政治思想的特征;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媒介(途径)与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等。
第二部分:西方政治学术史部分
一、古希腊罗马政治学说
掌握: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含义;波利比乌斯的有关混合政体说的主要内容;西塞罗自然法理论的主要内容等。
熟悉:西方政治学说史的分期原则和具体依据及其主要特点;古希腊城邦的产生、本质、其意义和价值、以及城邦的改革与存在的问题;七贤的政治思想;伊壁鸠鲁的政治思想;古罗马有关“共和”政治的主要内容;古罗马塞涅卡的主要政治思想等。
二、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掌握:奥古斯丁的“双城之说”的主要思想;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学说柏的主要思想以及对后世西方政治学的影响等;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
熟悉:中世纪西欧社会状况和政治学说概况以及主要特点;神学政治观;奥古斯丁的政治学说的历史意义等。
三、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政治学说
掌握:马基雅维利人性论的主要内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对后世西方政治学的影响;让·布丹有关主权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莫尔《乌托邦》的主要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政治思想的特点等。
熟悉: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状况与政治学说概述及其主要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教会势力的衰落;社会等级次序的改变;人文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兴起;路德与加尔文政治学说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等。
四、17世纪荷兰政治学说
掌握:格劳秀斯有关主权理论的主要思想;格劳秀斯国际法理论的主要思想;斯宾诺莎的契约立国说的主要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等。
熟悉:格劳秀斯的自然法理论;斯宾诺莎的自我保存是人类和自然的共同本性;斯宾诺莎关于契约立国说的主要思想,以及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的主要思想等。
五、17世纪英国政治学说和18世纪法国政治学说
掌握: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学说的主要贡献;哈林顿有关选举法理论的主要内容;霍布斯主权学说和人民的权利的主要思想;洛克的政治学说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卢梭关于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思想等。
熟悉:温斯坦莱的主要政治思想;洛克关于自由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的思想;伏尔泰政治社会观点的哲学基础;伏尔泰的社会改良思想;开明专制等。
六、18世纪后半期美国政治学说
掌握:潘恩的理想政府,特别是“代议民主制”思想;杰斐逊有关“天赋权利论”的主要思想;汉密尔顿等人的联邦制理论等。
熟悉: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思想的现实主义特征;杰斐逊的民主共和国理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的人性论和人民观思想等。
七、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政治学说
掌握:康德关于非暴力反抗理论的主要内容;黑格尔关于国家学说的主要内容等。
熟悉:康德关于法权学说的主要特点;康德关于国家的本质和目的;黑格尔关于君主立宪制思想等。
八、革命后西欧政治学说
掌握:托克维尔关于“新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及其特征;边沁的功利主义:“最大幸福”原则;密尔关于代议制政府理论的主要内容等。
熟悉:贡斯当的自由观和宪政观;伯克政治学说的社会意义;边沁政治学说的特点;边沁政治学说对后世的影响等。
《行政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掌握: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等相关概念的涵义;公共行政学的演进;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等。
熟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现代行政现象;现代行政精神;公共行政学演进中出现的理论学说;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等。
第二章 行政职能
掌握:行政职能的涵义;行政职能的构成;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政府职能争论中涌现的主要理论学派等。
熟悉:行政职能的产生与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新常态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等。
第三章 行政权力
掌握:行政权力的涵义;行政国家的涵义;行政权力发展方向;权力与权威的关系;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行政权力与其他行政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的发展方向;行政权力行使;行政国家现象;
熟悉:行政权力的主要学说;行政权力分配的途径与原则;行政授权的过程;行政权力分配中的相关问题;行政授权的特点;行政权力行使的手段等。
第四章 行政组织
掌握:行政组织的涵义与类型;国家行政组织的特征;组织结构的含义、性质和形式;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不同学派的组织原则;组织变革的动力、过程、阻力与克服。
熟悉: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行政组织目标的合理化与特征;中国政府的组织体制及其特点;成功组织变革的一般条件等。
第五章 行政领导
掌握:领导、行政领导的含义及类型;领导过程的功能要素和结构要素;领导理论;行政领导体制。
熟悉:领导和管理的联系与区别;领导行为模式;领导者的基本素质;领导力及其提升途径。
第六章 人事行政
掌握:人事行政的涵义;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职位分类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步骤;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管理原则等。
熟悉: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激励-保健机制、行为调控机制等;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第七章 行政决策
掌握:行政决策的涵义与特点;行政决策的类型;行政决策体制,包括决策枢纽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和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的理论模型,包括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垃圾桶决策模型等。
熟悉: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行政决策的方法;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和完善路径等。
第八章 行政执行
掌握:行政执行的涵义与特点;行政执行能力与行政执行有效性的涵义;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等。
熟悉: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行政执行研究的基本线索;行政执行的方式等。
第九章 行政方式方法
掌握:行政方式方法的内涵与类型;
熟悉:行政程序的涵义、行政工作程序化的内容与意义;行政计划的涵义,行政计划编制的技术;传统行政方式方法、现代行政方式方法;行政计划的编制过程;常见的行政技术等。
第十章 行政效率
掌握:行政效率的涵义与类型;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涵义和特征;绩效评估在管理中的功能;公共部门的特点及其对绩效评估的影响;行政效率传统研究模式的特点及其局限性等。
熟悉: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行政效率测定的主要方法;常见的绩效管理工具,如平衡计分卡、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
第十一章 公共财政和预算
掌握: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收入的涵义;我国近年来主要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等。
熟悉:国家预算的原则与构成;公共预算理论;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税收的定义与构成要素;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税制结构;公共财政政策的类型等。
第十二章 行政行为
掌握:行政行为的涵义;行政行为的特点与分类;行政立法行为的涵义与类型;行政监督检查的含义与类型;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的涵义;行政合同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的涵义;行政行为的实质与形式要件;行政法律责任的分类、形式;行政责任的免除等。
熟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行政行为的功能;行政行为生效的方式;行政违法、行政不当的涵义、特征与分类等。
第十三章 法制行政
掌握:法制行政与法治行政的涵义;依法行政的基础;行政监督的涵义与主要方式;法制监督的特征与具体形式;行政诉讼的涵义、特征等。
熟悉:现代法治行政的特征;法制行政的基本法则;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内在机制;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行政诉讼制度的通则;社会监督的主体与形式等。
第十四章 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掌握:行政责任的涵义与构成要件;确定行政责任的依据等。
熟悉:行政责任的主体;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的涵义;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行政责任的历史演变;行政责任的追究;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行政伦理立法的基本内容等。
第十五章 公共危机管理
掌握: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的涵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主要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
熟悉: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公共危机的类型、分级、分期;“4R”危机管理理论;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及其运行。
第十六章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掌握: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实践及其经验;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学说;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与核心问题;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特征与趋势;我国行政改革的难度;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模式等。
熟悉:行政改革、行政发展的涵义;当代行政发展的趋势;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与策略选择。
802《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热力学、化学平衡原理、相平衡原理、电化学知识、动力学原理和界面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自带计算器),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
1.刘建兰,等.物理化学.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傅献彩,等.物理化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胡英,等. 物理化学. 第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刘俊吉,等.物理化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相图题、证明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气体的pVT性质
掌握:理想气体的概念与微观特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条件;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范德华方程中常数的影响因素和常数的单位;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沸点及相对湿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实际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临界状态的特征;压缩因子概念;对比参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 热力学第一定律
掌握: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p V T变化过程、相变过程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功、热力学能变和焓变;体积功的计算;化学反应的摩尔恒容热与摩尔恒压热的关系。
熟悉:系统的分类;性质的分类;平衡态具备的条件;热、功和反应进度等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叙述;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容热容和摩尔定压热容;不同系统关于标准状态的规定;物质的和概念;基希霍夫公式;可逆过程的概念与特征;节流膨胀后热力学性质的变化、节流膨胀系数。
第三部分 热力学第二定律
掌握:理想气体p V T变化过程、相变过程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熵变、亥姆霍兹函数变化值与吉布斯函数变化值的计算;系统的熵变、环境的熵变和隔离系统的熵变的计算;运用麦克斯韦关系式计算实际气体变化过程中的熵变;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熟悉:卡诺热机工作原理与热机效率;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叙述、熵的物理意义;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与吉布斯函数判据的适用条件;热力学基本方程、对应系数关系式以及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掌握:偏摩尔体积的计算;化学势大小的比较;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计算;根据实际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计算活度与活度因子;依数性的计算。
熟悉:偏摩尔量的定义、Gibbs-Duhem公式;化学势的定义;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适用条件;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化学势公式、用化学势定义实际气体的逸度与逸度因子公式;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和真实液态混合物的化学势公式;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影响亨利常数、凝固点下降常数和沸点升高常数的因素。
第五部分 化学平衡
掌握:恒容和恒压条件下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的范特霍夫方程及其相关计算;分解压力和分解温度的概念,系统多种反应平衡共存时组成的计算。
熟悉:标准平衡常数的书写、不同表示法理想气体常数之间的关系;不同形式的方程式之间标准平衡常数的换算关系;运用分压商与平衡常数大小的比较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系统压力的改变、恒容和恒压两种不同条件下加入惰性组分、改变反应物摩尔配比等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六部分 相平衡
掌握:相数、物种数、组分数和自由度数的计算;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p-x相图,计算该系统平衡时的压力、组成及气、液相物质的量;二组分凝聚系统t-wB(或t-x)相图的解析:各相区、三相线和特殊的点所代表的稳定相区以及自由度数,绘制步冷曲线;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的绘制。
熟悉:水的相图;二组分系统理想液态混合物的p-x和T-x相图及其互换关系;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最大正偏差和最大负偏差在p-x和T-x 相图上的互换关系,精馏原理;易挥发组分或难挥发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摩尔分数大小关系;液体部分互溶的气-液平衡相图,运用杠杆规则计算共轭溶液相的质量;水蒸气蒸馏原理;低共熔点温度、转熔温度、固溶体等概念。
第七部分 电化学
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和浓度之间的相关计算;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正确书写;原电池热力学相关的计算,能斯特方程相关的计算;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计算;原电池的设计,通过原电池设计实现第一类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第二类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和溶度积常数三者之间的换算;在考虑超电势的情况下,运用电极电势的大小关系判断电解时的电极反应与电解产物。
熟悉:原电池与电解池、阴极与阳极、正极与负极概念;迁移数、电迁移率的概念,迁移数与离子运动速率、所迁移电荷量的关系,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分别与浓度之间的定性关系;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应用;离子平均活度因子与浓度及电解质价型之间的定性关系;离子强度的计算公式;可逆电池具备的条件,熟悉原电池表达式;原电池的书写形式与电动势及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标准氢电极的概念、盐桥的相关知识;电极的分类和电极反应的正确书写;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离子间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方法;分解电压、析出电势的概念;电极极化和超电势的概念、极化的分类、极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结果。
第八部分 化学反应动力学
掌握:几种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积分形式及其基本特征;温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阿伦尼乌斯方程以及活化能的概念,反应级数确定的计算,与阿伦尼乌斯方程、级数等有关的动力学计算;近似处理法。
熟悉:同一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及其速率常数的内在关系;基元反应和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的关系;掌握速率方程级数确定的常用方法;典型复合反应速率方程的常规处理方法;掌握链反应的基本特征。
第九部分界面化学
掌握:Laplace方程和毛细现象;应用开尔文公式进行计算,能运用Laplace方程和开尔文公式通过计算说明产生过热液体的根本原因;Langmuir 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Langmuir 吸附方程及相关的计算;运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计算溶液表面吸附。
熟悉:表面张力的概念、用不同热力学函数定义的表面张力,掌握物质的本性和温度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学会比较不同物质之间表面张力的大小关系;产生亚稳状态的根本原因和亚稳状态的具体表现;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吸附热力学;润湿的概念、润湿现象的具体表现、接触角与杨氏方程;表面吸附量概念,正吸附和负吸附概念;了解有关表面活性剂的知识。
六、命题说明
试卷中所用物理量的符号均以刘建兰等主编的《物理化学》为准。
803《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掌握晶体结构、结晶化学、晶体结构缺陷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玻璃体、表面与界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熟悉相平衡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图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实施;熟悉高分子链多级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高分子材料基本力学性质及加工特性。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张其土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分子物理》,何曼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简达题、论述题等类型,但不局限于上述题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第一部分 晶体结构基础
掌握:结构基元、晶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单位平行六面体的划分原则,晶体的对称要素、点群、结晶符号,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晶体的宏观对称,晶体的微观对称,晶胞的概念,空间群的概念;晶胞参数的计算以及二维材料、金红石结构,刚玉结构、钙钛矿结构等典型晶体结构特性。
熟悉:晶体的宏观对称,晶体的微观对称,晶胞的概念,空间群的概念,球体紧密堆积原理,二维材料(二硫化钼)、钙钛矿结构,离子晶体结构中负离子的堆积方式、正离子的配位数、正离子占据的空隙位置。
第二部分 晶体结构缺陷
掌握:点缺陷的概念与类型,热缺陷的分类,热缺陷浓度的计算,固溶体的概念与分类,能熟练书写缺陷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相应的固溶式,形成连续置换型固溶体的条件,组份缺陷的形成原因。
熟悉:点缺陷的概念与类型,固溶体的概念与分类,能熟练书写缺陷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相应的固溶式,形成连续置换型固溶体的条件。
第三部分 非晶态固体
掌握:熔体的概念,粘度的概念,玻璃的通性,玻璃态物质的形成方法,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和动力学手段,形成玻璃的结晶化学条件,玻璃的结构,硅酸盐玻璃的结构特征和玻璃结构参数的计算,硼酸盐玻璃。
熟悉:玻璃的结构,粘度的概念,形成玻璃的结晶化学条件,玻璃结构参数的计算。
第四部分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掌握:固体的表面力场、晶体的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的双电层对表面能的影响,弯曲表面效应,润湿与粘附的概念与特点,表面粗糙度对润湿的影响,界面行为,晶界结构与分类,多晶体的组织;
熟悉:固体表面的双电层对表面能的影响,润湿与粘附的概念与特点,表面粗糙度对润湿的影响。
第五部分 相图
掌握:相图的基本知识,水型物质与硫型物质,单元系统相图,可逆与不可逆多晶转变的单元相图,二元系统相图的特点,二元相图的分析。
熟悉:可逆与不可逆多晶转变的单元相图,二元系统相图的特点。
第六部分 相变
掌握:相变的分类方法和特点,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相变过程的不平衡态与亚稳区,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晶核形成条件,影响析晶能力的因素,液-固相变过程动力学,分相的结晶化学观点,液相的不混溶现象。
熟悉:相变的分类方法和特点,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晶核形成条件,分相的结晶化学观点。
高分子材料科学部分:
第一部分 高分子材料简介
掌握: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历程,重点人物,重要事件;高分子材料未来发展趋势;高分子材料定义,特征,应用领域;高分子材料分类;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塑料;纤维;橡胶;涂料。
熟悉:高分子科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诺贝尔奖);高分子材料定义,特征,应用领域。
第二部分 高分子聚合
掌握:高分子聚合分类;缩聚和逐步聚合;连锁聚合;自由基聚合物,阴离子聚合,配位聚合;活性聚合;引发剂定义、种类及其引发机理;单体活性的选择规则;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物比较;均聚和共聚;聚合方法,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物以及本体聚合。
熟悉:高分子聚合分类;连锁聚合;引发剂定义、种类及其引发机理;活性聚合;单体聚合的取代基效应;溶液聚合物,乳液聚合。
第三部分 高分子链结构及其溶液性质
掌握: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结构单元,构型和构象;交联和支化;蠕虫状链;Flory溶液理论;标度律;亚浓溶液;理想溶液;凝胶化;电解质溶液;溶液扩散;均方末端距。
熟悉:空间构型;单链形态;构象行为;临界接触浓度;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相似相溶;凝胶。
第四部分 高分子凝聚态结构
掌握:非晶态和晶态聚合物的概念;结构模型;非晶态聚合物力学性质和热转变过程;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链取向结构;粘弹性;熔点;结晶度;液晶态;球晶;结晶对物理属性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熟悉:结晶与非晶态;取向;相态转变温度;粘弹性;结晶度;结晶模型;液晶相;熔点。
第五部分 高分子机械力学性质
掌握:拉伸行为;模量的概念;玻璃态、结晶态、粘弹态对力学性质的影响;屈服行为;断裂理论;影响聚合物机械强度的因素;高弹性与黏弹性;交联网络;力学松弛;四元件模型;时温等效原理;松驰转变及其分子机理;流变特性。
熟悉:力学性质;杨氏模量;相态与机械性质的关系;高弹性与黏弹性;四元件模型;时温等效原理。
807《机械设计》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通用零件的设计过程,提高运用手册、标准规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机械设计》第9版,濮良贵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机械设计教程》第3版,吴立言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结构改错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总论
掌握:机械设计性质和任务;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应力图。
了解:设计机器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程序;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机械常用材料和制造工艺性。
第二部分 连接
掌握: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材料和精度,掌握螺栓(螺柱、螺钉)组的结构设计;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平键连接的设计计算。
熟悉:花键、销连接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 带传动
掌握:带传动的结构及几何计算,带传动的应力分析、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四部分 链传动
掌握:链传动的结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运动特性、受力分析和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熟悉:链传动的合理布置和张紧方法。
第五部分 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传动的类型及主要参数;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其选择;直齿圆柱齿轮强度计算;斜齿圆柱齿轮强度计算。
熟悉:齿轮传动的效率和润滑;齿轮结构。
第六部分 蜗杆传动
掌握:蜗杆传动的类型、基本参数;掌握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核算。
熟悉:蜗杆传动的几何计算和提高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的措施。
第七部分 轴承
掌握: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基本代号、寿命计算;滑动轴承结构类型、材料选择及滑动轴承的条件性计算。
了解:液体动压润滑的形成原理。
第八部分 联轴器和离合器
掌握: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及其选择方法。
了解:无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金属弹性元件挠件联轴器;非金属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嵌合式离合器;摩擦离合器;磁粉离合器;安全离合器;超越离合器。
第九部分 轴
掌握:轴的类型;掌握轴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
熟悉:提高轴的强度、刚度和减轻重量的措施。
第十部分 弹簧
了解:圆柱螺旋拉伸、压缩弹簧材料及设计参数。
806机械材料力学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材料力学》(Ⅰ)、(Ⅱ)第六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内力与应力(正应力和切应力)的概念;变形与应变(线应变和切应变)的概念;截面法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截面法计算杆件的内力。
熟悉: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
第二部分基本变形的强度和刚度设计
掌握:(1)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熟练作出杆件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轴力图;熟练计算杆件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并进行相关强度设计;熟练计算杆件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2)熟练分析各种连接接头的剪切变形和挤压变形;熟练计算剪切应力和挤压应力,并进行剪切强度和挤压强度的设计。(3)掌握扭转的概念;熟练作出杆件的扭矩图;熟练计算圆截面和圆环截面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并进行扭转强度设计;熟练计算圆截面和圆环截面杆扭转时的扭转角并进行扭转刚度设计。(4)掌握对称弯曲和平面弯曲的概念;熟练写出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作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熟练计算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并运用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梁的强度设计;正确理解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熟练运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并进行弯曲刚度设计。
熟悉:理解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了解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熟悉矩形截面梁横力弯曲时切应力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弯曲切应力强度设计;了解常见截面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了解杆件强度、刚度的合理设计中常用的措施和方法。
第三部分应力状态理论和组合变形的强度设计
掌握:(1)掌握点的应力状态和主应力的概念;熟练运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分析平面应力状态;熟练计算平面应力状态的斜截面应力、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2)正确理解常用的古典强度理论和莫尔强度理论,并能合理运用强度理论进行简单的强度设计。(3)正确理解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的概念,熟练分析拉伸(或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以及斜弯曲时杆件的危险截面与危险点,计算危险点横截面上的应力以及主应力,并进行相关强度设计。
熟悉:了解三向应力状态的概念;正确理解广义胡克定律;理解应变能的概念。
第四部分压杆的稳定性设计
掌握:正确理解压杆稳定和临界载荷的概念;正确理解欧拉公式和经验公式;熟练分析并计算各种压杆的临界应力和临界载荷,并进行稳定性设计。
熟悉:常用的改善压杆稳定性的方法和措施。
第五部分动载荷问题
掌握:正确理解动载荷、动荷系数的概念,熟练运用能量法分析并近似计算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熟悉:用动静法求动应力和动变形的方法。
第六部分能量方法
掌握:正确理解应变能的概念;掌握杆件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及组合变形时应变能的计算;掌握莫尔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莫尔积分计算结构的位移,包括梁、桁架和刚架等各种结构。
熟悉:了解卡氏定理、功能原理、互等定理等能量原理及应用。
第七部分 超静定结构
掌握:掌握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掌握求解一次超静定结构的方法,包括梁、桁架和刚架等各种超静定结构。
熟悉:了解对称性和反对称性在求解超静定问题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掌握:掌握平面图形的形心、静矩、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正确理解主惯性矩、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矩、形心主惯性轴的概念;理解平行移轴公式和转轴公式;掌握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形心的确定方法和静矩、惯性矩、惯性积的计算方法。
熟悉:了解简单图形的形心、形心主惯性轴的大致位置;了解型钢表。
809《工程热力学》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沈维道 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判断题、画图题、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定义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名词和术语,包括 (1) 了解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过程,掌握热源、冷源、工质的概念;(2)掌握热力系统的定义和划分方法,了解热力学状态参数的组成和表示;(3)掌握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和均匀状态的异同和判别方法,熟练作出状态参数坐标图;(4)掌握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的定义,判别条件,熟悉两种过程的判别方法;(5)掌握可逆过程功和热量的计算公式以及正负的判别方法;(6)了解热力循环的概念,以及循环方向和循环效率的计算公式。
熟悉:熟练掌握热力系统的划分方法,掌握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和均匀状态的异同和判别方法,掌握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的判别条件,熟悉两种过程的判别方法。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掌握: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实质,熟练掌握热力学能、焓、外部储存能、总能、热量、膨胀功、技术功、推动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热力学能、外部储存能和总能的异同,以及膨胀功、技术功、推动功的三者关系;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熟悉闭口系统、稳流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式及其应用。
熟悉:熟练掌握热力学能、焓、外部储存能、总能、热量、膨胀功、技术功、推动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膨胀功、技术功、推动功三者的关系;熟练应用闭口系统、稳流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进行能量和状态参数的计算。
第三章 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掌握: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定义、条件,状态方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气体常数、通用气体常数、比热等。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熵的计算。熟练掌握水蒸气饱和状态的概念,临界点和三相点,水的汽化过程的相变图,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参数和热力性质图表的构成和应用。
熟悉:熟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能、焓、熵的计算公式,定容和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和确定方法;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参数和热力性质图表的构成和应用。
第四章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掌握:掌握理想气体可逆多变过程的概念,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的特性、过程方程、初终态状态参数的计算,以及热力学能、焓和熵变化量的计算,过程热量、膨胀功和技术功的计算。掌握理想气体可逆多变过程的分析方法以及多变指数的计算。熟练掌握水蒸气的基本过程。
熟悉:熟练掌握理想气体和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的特性及计算,熟悉理想气体可逆多变过程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掌握: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实质,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掌握熵的概念及熵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用能的损失及计算。掌握火用和火无的概念,以及工质火用及系统火用平衡方程。
熟悉: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分析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可行性和可逆性,熟练运用孤立系统熵增原理或火用平衡方程分析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是否可行和可逆、计算系统可用能损失。
第六章 实际气体的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掌握: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实际气体的偏差,掌握范德瓦尔方程,对应态原理和通用压缩因子图。
熟悉:对应态原理和通用压缩因子图。
第七章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掌握: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促使流速改变的力学条件和几何条件,熟练掌握喷管的计算,掌握绝热滞止参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绝热节流的过程特性。熟练掌握背压变化时喷管内流动过程简析,以及有摩阻的绝热流动的计算方法。
熟悉:熟练掌握喷管的计算,以及有摩阻的绝热流动过程计算。
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掌握:掌握压气机的工作原理、热力过程和理论耗功的计算,掌握余隙容积对压缩过程的影响,掌握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压缩过程;掌握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和有摩阻下的理论耗功计算。
熟悉:熟练掌握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压缩过程的理论计算,以及有摩阻下的叶轮式压气机的理论耗功计算。
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掌握:掌握各种内燃机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各种燃气轮机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熟悉:掌握各种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的循环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章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掌握:熟练掌握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的分析和计算,画出循环相应的坐标图,掌握提高蒸汽动力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熟悉:熟练掌握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坐标图。
第十一章 制冷循环
掌握:掌握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喷射式制冷循环。
熟悉:掌握制冷循环的计算方法,以及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二章 理想气体混合物及湿空气
掌握:熟练掌握湿空气的概念,熟练掌握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含湿量等概念。掌握使用含湿图,了解实际应用的湿空气过程。
熟悉:湿空气的概念,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含湿量等概念及其基本应用。
810《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若干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与内部结构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实际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能够分析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化工原理》(第四版),管国锋,赵汝溥。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
《化工原理实验》(第二版),居沈贵,夏毅,武文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
四、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绪论
掌握:化工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单元操作的任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的规律,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熟悉:典型的单元操作过程,单位制及单位换算。
第二部分 流体流动
掌握:流体的特性,连续介质模型;流体静力学原理和应用,U型压差计;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柏努利方程及其应用;雷诺数的物理意义及牛顿粘性定律;流体流动的阻力分析及运用海根-泊稷叶公式、范宁公式、布拉修斯公式等计算。
熟悉:简单管路与复杂管路,简单管路计算的方程组,管路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流速和流量的测量原理及基本计算。
第三部分 流体输送机械
掌握:离心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基本方程式;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影响因素、泵的特性曲线、工作点和流量调节。
熟悉:离心泵的串并联操作及工作点的改变;汽蚀现象;离心泵安装高度的计算及确定原则;正确选用离心泵的型号;其他类型泵的特性。
第四部分 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
掌握:球形颗粒和均匀床层的特性;一维固定床层的流动压降的计算。液体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
熟悉:过滤过程及设备的计算和过滤常数的测定方法。重力沉降运动的基本原理,重力沉降设备的计算。固体颗粒床层的分类,流态化操作特点,固体流态化的流体力学特性曲线
第五部分 传热及换热器
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傅立叶定律,平壁与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及计算,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用法和条件;运用传热速率方程并对热负荷、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进行计算;
熟悉: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强制湍流传热及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对数平均温度差的计算;总传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能够根据计算结果及工艺要求选用合适的换热器。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
第六部分 气体吸收
掌握:吸收的概念、类型和目的;解吸的概念;溶剂选择的原则;亨利定律三种表达形式及相关的计算;吸收与解吸的过程方向判断及过程推动力的计算。菲克定律的适用范围;等摩尔相向分子扩散和分子单向扩散时,分子扩散速率与传质速率之间的关系;等摩尔相向分子扩散和分子单向扩散传质速率积分式;气、液相分子扩散系数。吸收过程;双膜理论;汽、液相总传质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推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熟悉:汽、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及总传质单元数常用的计算方法;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第七部分 液体蒸馏
掌握:蒸馏原理,相对挥发度的定义;闪蒸的原理;安托因方程计算平衡的汽液相组成;掌握 “t~x~y”图线、泡点线和露点线;总压对泡点线和露点线的影响;正、负偏差溶液的形成和特点。简单蒸馏的计算;精馏原理及回流的定义;全塔物料衡算;恒摩尔流假设;五种进料状态;平衡线、q线、精馏段操作线和提馏段操作线;理论板的定义及全塔效率的概念。全回流、最小回流比和最佳加料板位置的概念;进料状态对理论塔板数的影响;设计型计算中图解法、逐板计算法求解理论塔板数的方法;吉利兰快速估值法和芬斯克方程求最少理论塔板数。
熟悉:在操作型计算中,掌握进料浓度、回流比等参量的变化对塔顶产品和塔底产品的影响。直接蒸汽加热、分凝器、冷液回流、侧线出料和回收塔各自的特点。特殊精馏的特点。
第八部分 气液传质设备
掌握:填料塔和板式塔的主要构件;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和传质特性;常见的不正常操作情况和评价设备的基本性能;常规塔设备的一般计算方法。
熟悉: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力降;影响泛点气速的主要因素。填料塔压降通用关联图及其应用;板式塔的操作参数与塔板结构尺寸的关系。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
第九部分 液液萃取
掌握:液液萃取原理;工业萃取过程;组成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方法;液液相平衡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萃取过程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单级萃取数学描述;单级萃取过程的计算。
熟悉:多级接触萃取过程的原理;萃取设备类型和特点。
第十部分 固体干燥
掌握:湿分的定义、去湿的方法及干燥的分类;干燥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干燥推动力。湿空气的主要性质及相关计算公式;湿空气的“I-H”图及其中的五种线;确定湿空气状态的三种条件及由状态点确定空气有关参量。物料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及干燥机理;等焓和非等焓干燥过程确定干燥器出口状态空气;干燥器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的定义。
熟悉: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的概念;干燥速率的定义及干燥速率曲线;临界水含量的概念;影响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的因素。恒速和降速段干燥时间的计算方法。干燥器的主要型式及它们的特点。
第十一部分 化工原理实验
考试内容:
实验一.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
实验二. 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实验
实验三.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
实验四. 固体流态化实验
实验五.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七. 精馏实验
实验八.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考试要求: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计算;
813《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食品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以及食品在采后、加工和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理解食品中的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掌握食品分析样品的前处理及食品中主要成分的常量和微量分析方法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思维等,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食品化学》第4版,阚建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
《食品卫生与检验》第2版,张拥军,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生物化学原理》 第3版,杨荣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水分
掌握:水和冰的结构及在食品体系中的行为对食品的质地、风味、稳定性和易腐败性的影响,水份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以及等温线的意义;食品中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的测定。
熟悉: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水分子的缔合作用;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吸湿等温线;滞后现象;水分和食品稳定性;水分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水分流动性和食品稳定性;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 碳水化合物
掌握:食品在贮藏加工条件下糖类化合物的美拉德褐变反应及其对食品营养,感官性状和安全性的影响;淀粉的糊化和老化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功能性低聚糖和食品胶简介;食品中总糖、还原糖、淀粉、果胶含量的测定。
熟悉: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作用;单糖的化学反应;非酶褐变反应;单糖和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功能;环状糊精的功能;新型低聚糖的功能;多糖的性质;多糖在食品中的功能;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测定;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和澄清;还原糖的测定;总糖的测定;淀粉含量的测定;果胶含量的测定;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第三部分 脂质
掌握:油脂的同质多晶现象,固体脂肪指数,油脂中常见乳化剂的乳化原理;油脂自动氧化的自由基反应历程,酚类及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机理;油脂加工的化学原理和方法;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脂肪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
熟悉:脂质分类;脂质的功能;脂肪的结构和组成;脂肪酸的组成分布;油脂的物理性质;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质量评价;使用过的油炸油的品质检查;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脂肪替代物;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第四部分 蛋白质
掌握:蛋白质的变性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品质和营养性的影响;常见食品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及主要特性;食品中蛋白质及氨基酸的测定。
熟悉: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和一般性质;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蛋白质在加工中的物理、化学及营养变化;禽畜类肉蛋白、、乳蛋白、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的特性;蛋白质及氨基酸的测定;粗蛋白的测定;双缩脲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茚三酮法测氨基酸总量;氨基酸分析仪分离分析氨基酸。
第五部分 维生素和矿物质
掌握:常见维生素的结构与性质;常见维生素、矿物质的稳定性、在食品加工、贮藏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产生的影响。食品中常见维生素的测定方法;食品中常见矿物质的原子吸收分析法。
熟悉: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重要矿物质的性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维生素的分析测定;矿物质的分析测定。
第六部分 酶
掌握:酶的催化理论;酶的活力单位;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食品贮藏和加工中的酶促褐变及其抑制。食品中常见的酶的特点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
熟悉:酶的化学本质;与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酶促褐变;酶促褐变的机理;酶促褐变的控制;食品中的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等。
第七部分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掌握:常见食品天然色素的化学结构以及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常见食品天然色素可能在食品贮藏加工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其条件;
熟悉:卟啉类色素叶绿素、血红素;类胡萝卜素色素;多酚类色素;天然色素及其衍生物;人工合成色素。
第八部分 风味物质
掌握:食品中香气形成的几种常见的途径;化合物的类别与气味;基本味的呈味物质及呈味机理,尤其是夏氏AH-B生甜团学说及补充理论;几类呈味物质(如甜味剂、酸味剂、鲜味剂)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熟悉:化合物的气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食品中气味形成的途径;植物性食品的风味;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物性食品的风味;风味增强剂;甜味与甜味物质;苦味与苦味物质;酸味与酸味物质;辣味与辣味物质;鲜味与鲜味物质;涩味与涩味物质。
《食品化学》实验
考试内容
实验一. 食品中水分活度(AW)的测定
实验二. 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三.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微量克氏定氮法
实验四. 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实验五.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及测定
实验六. 食品成分的综合分析
考试要求:
掌握:实验操作;现象;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实验原理;计算方法;
812《生物化学二》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二》考试大纲适用于南京工业大学生工学科群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探讨生物体的物质组成以及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的规律、能量转化及其调节控制等。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及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生物化学原理》 第3版,杨荣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5版,朱玉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谢宁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计算与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的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 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2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核苷酸的结构;DNA和RNA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DNA的三级结构;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核酸的研究方法
3. 糖类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糖聚合物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4. 脂质与生物膜
考试内容:生物体内脂质的分类;甘油脂、磷脂以及脂肪酸特性;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
5. 酶学
考试内容:熟悉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酶的作用特点;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的提纯与活力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抗体酶、核酶和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6. 维生素和辅酶
考试内容:维生素的分类及性质;各种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与辅酶有关的维生素同辅酶的关系及其作用
7. 激素
考试内容:激素的分类;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激素作用机理;第二信使学说
8.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
考试内容: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ATP与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物学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的生成;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9. 糖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考试内容:糖的代谢途径和有关的酶;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场所、原料及主要途径;糖原合成作用的概念、反应步骤及限速酶;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及催化反应的关键酶
10. 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考试内容:脂肪动员的概念、限速酶;甘油代谢;脂肪酸的b-氧化过程及其能量的计算;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及胆固醇的转化及排泄;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11. 核酸的代谢
考试内容: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碱基的分解;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
考试内容: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尿素的形成;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调节;氨基酸衍生物
13. DNA,RNA和遗传密码
考试内容:DNA复制的一般规律;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的种类和作用;DNA复制的基本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比较;转录基本概念;参与转录的酶及有关因子;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RNA转录后加工的意义;mRNA、tRNA、rRNA和非编码RNA的后加工;逆转录的过程;染色体与DNA
14. 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
考试内容:m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密码子的概念与特点;tRNA、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翻译后的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分子伴侣的功能
15.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
考试内容: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酶活性的调节;细胞信号传递系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区别;操纵子学说;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
16.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考试内容:DNA克隆的基本原理;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克隆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基因敲除,RNA干扰等);蛋白质工程;基因编辑
生物化学实验
考试内容:
实验一 微量滴定法测定血糖含量
实验二 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
实验三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实验四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五 蛋白质的浓度测定--Bradford法
实验六 核酸的紫外扫描及含量测定
考试要求:
掌握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实验原理、计算方法。
819《电路》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路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电路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邱光源主编,《电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2006
[2] 周守昌主编《电路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等类型,可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适当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电功率和能量概念;掌握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性,受控电源的概念。
熟练运用基尔霍夫定律:KCL和KVL。
第二部分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了解电路的等效变换概念,电阻的串联、并联和电压源、电流源串联和并联特性。
掌握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关系;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理解电路的图,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掌握和熟练运用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第四部分电路定理
了解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
掌握和熟练运用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第五部分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了解放大器的电路模型,熟练掌握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方法。
第六部分一阶电路
熟练掌握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的分析方法。
第七部分二阶电路
掌握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的分析方法。
第八部分相量法
熟悉复数,正弦量,相量法的基础,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九部分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熟练掌握阻抗和导纳,阻抗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相量图,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复功率,最大功率传输,串联电路的谐振,并联谐振电路。
第十部分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第十一部分三相电路
熟练掌握三相电路,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三相电路的功率。
817《信号系统与数字电路》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的描述方法;掌握卷积积分、卷积和计算方法,掌握常用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法,掌握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以及相关逆变换的计算;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在时域,频域,复频域,以及z域的求解方法;掌握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之间联系。
掌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技术。正确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能够分析数字电子电路及其简单系统,具有较强的运用数字集成电路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信号系统75分,数字电路75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M](第4版),吴大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六版,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证明题、分析题、设计题和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描述;冲激函数与阶跃函数的定义及性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方法;系统特性的判断。
熟悉:信号的基本运算。
第二部分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掌握:连续系统零输入响应的时域求解;连续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求解;卷积积分及其性质。
熟悉:卷积积分的图解法。
第三部分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掌握:离散系统零输入响应的时域求解;单位序列和单位阶跃序列的定义及性质;离散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和阶跃响应的求解;卷积和及其性质。
熟悉:卷积和的图解法。
第四部分傅里叶变换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的展开;非周期信号以及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的性质;连续LTI系统的频域分析法;信号的无失真传输;信号的取样以及时域取样定理。
熟悉:周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反变换的计算;信号的频带宽度的概念。
第五部分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
掌握:单边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其性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拉普拉斯反变换,连续LTI系统复频域求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响应;电路的s域模型及响应的复频域求解方法。
熟悉:常用函数的s域变换,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系统函数。
第六部分离散信号z域分析
掌握:单边z变换定义及其主要性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逆z变换,离散LTI系统z域求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响应。
熟悉:常用函数的z域变换,用z变换法求解系统函数。
第七部分系统函数
掌握: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与系统函数的关系;采用梅森公式求解系统函数。
熟悉: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全通函数,最小相移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八部分 逻辑代数
掌握数字信号的特点、双值逻辑系统的概念。数字电路描述的数学工具--逻辑代数的运算定理和规则,以及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等内容。
第九部分 集成逻辑门电路
熟悉TTL和CMOS两大类型的逻辑门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参数指标,掌握常用的几个系列逻辑门,以及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
第十部分 组合数字电路
掌握组合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等常用组合数字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十一部分 集成触发器
掌握基本RS触发器和时钟触发器的电路构成、工作原理、参数和特性,以及几种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熟悉单稳态触发器的电路构成、工作原理、特性和典型应用。掌握555定时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和压控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应用。
第十二部分 时序数字电路
掌握时序数字电路的分析及设计。掌握典型的时序数字电路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各种同步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应的中规模集成电路和典型应用。了解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第十三部分A/D、D/A转换电路
理解数模转换器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权电阻求和网络DAC和R-2R梯形电阻网络DA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掌握R-2R倒梯形电路网络DA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理解模数转换器的组成及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并行比较器ADC,双积分裂ADC,逐次比较型AD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了解电压频率转换器VF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
820《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较系统地理解与掌握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线性定常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转换方法,掌握线性系统的主要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特性法,以及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此外还要求掌握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描述函数法。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硕士研究生入学控制原理考试为笔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教程》胡寿松主编(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17年
或《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主编(第六版),科学出版社,2013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掌握:根据系统工作原理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掌握:系统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信号流图的简化(梅森公式)。
熟悉: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氏变换,拉普拉氏变换基本性质和定理;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及求解方法;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系统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及其对输出的影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信号流图的组成和绘制;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之间的互相转换;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三部分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掌握: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计算;二阶系统性能改善方法;劳斯稳定判据(包含特殊情况)及其各种应用;线性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扰动作用下稳态误差的计算;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熟悉:常用典型输入信号及其拉氏变换;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基本概念;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时域分析;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情况下单位阶跃响应;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高阶系统主导极点的概念;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线性系统稳定的基本概念;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误差和稳态误差的基本概念;系统型别和稳态误差系数的概念。
第四部分根轨迹分析法
掌握:常规根轨迹、参数根轨迹和正反馈回路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的绘制;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定性分析。
熟悉: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根轨迹和系统性能的关系;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根轨迹方程、相角方程和模值方程的概念;给定根轨迹增益的情况下确定闭环极点;附加开环极点、零点的作用;偶极子的概念;高阶系统近似为低阶系统。
第五部分频率特性分析法
掌握:开环幅相特性曲线绘制;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绘制;根据对数频率特性确定传递函数;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及其应用。
熟悉: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3种图形表示方法;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谐振峰值、谐振频率的概念和计算;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剪切频率、穿越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的概念和计算;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和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开环对数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闭环系统的频域指标及其与时域指标之间的关系;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域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六部分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掌握:用频域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原理和步骤;用频域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的原理和步骤;超前校正装置和滞后校正装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熟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的基本概念;几种基本的控制规律;无源超前校正、无源滞后校正装置及其频率特性。
第七部分 非线性系统分析
掌握:用描述函数分析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是否存在自振荡(其频率和振幅)。
熟悉:非线性系统的特征;自振荡的基本概念;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描述函数;描述函数的定义和描述函数应用条件。
823《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管理学原理》第2版,陈传明、周小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根据当年的考试要求可能做相应的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组织与管理
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要素的整合和企业的任务
掌握管理的内容、特征和管理的原则
了解管理科学化的含义,掌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关系
掌握系统论方法及其启示
第二章 早期管理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演变
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第三章 现代管理理论
熟悉霍桑实验与梅奥人际关系结论
掌握现代管理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了解管理活动变化的方向,熟悉管理发展的趋势
第四章 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
了解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逻辑
熟悉企业的社会责任、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熟悉组织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环境研究
掌握外部环境研究主要内容、内部环境研究主要内容
了解环境研究的程序,掌握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
第六章 决策理论
掌握决策的概念、特点、类型
熟悉决策的过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掌握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量本利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性决策原则与方法等决策方法
了解决策的有限理性
第七章 计划与战略管理
了解计划的类型、作用和编制过程
掌握组织战略的构建与组织战略不同类型的选择
熟悉计划执行与动态管理
第八章 组织设计
掌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概念、组织结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掌握组织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熟悉横向组织设计类型及优缺点
熟悉纵向组织设计的机理,掌握集权、分权特点及利弊
第九章 人员配备
了解人员配备的任务和程序
掌握管理人员选聘方法和标准
了解人事考评内容与程序
熟悉人员培训的方法
第十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掌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与关系
熟悉直线与参谋的作用
熟悉委员会利弊与工作效率
第十一章 领导与权力
掌握权力的本质及获取权力的途径
掌握相关领导理论
了解组织学习与变革领导理论的关系
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
掌握激励的基本原理
掌握相关激励理论的主要观点
了解管理实践中的激励问题
第十三章 沟通理论
掌握沟通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熟悉人际沟通障碍及改进技能
掌握组织沟通形式、障碍及改进方法
了解冲突的形成机理和解决路径
第十四章 控制活动
掌握控制基本原理、有效管理控制的方法
了解管理者控制的工作重点
第十五章 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
了解控制系统的变化趋势
掌握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运营绩效评价方法
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
熟悉预算控制、财务控制、审计控制方法
了解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的形成与特点
了解危机管理与控制
第十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掌握创新基本概念和管理创新内容
掌握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
掌握变革与创新的过程
了解流程再造的内涵
第十八章 企业技术创新
掌握技术创新基本内容,了解技术创新过程与意义
掌握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掌握技术创新战略与选择依据
第十九章 企业组织创新
了解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特点
熟悉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第二十章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
熟悉竞争优势与组织知识关系
掌握组织学习的内涵与类型
掌握学习型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与模式、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因素
825《工程建造与管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工程建造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工程建造与管理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孙剑主编.工程项目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王利文主编.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试范围不严格局限于参考书,还可能涉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如建设法律法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内容。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 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了解:项目管理人员资格认证;
熟悉:项目、工程项目的概念和特征;工程项目分类、项目生命期、工程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的概念、过程和内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类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2.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
了解:工程项目策划的概念;
熟悉: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过程和主要工作、工程项目构思、目标设计和项目定义、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3. 工程项目组织
了解:项目组织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项目经理的素质、能力和职责;
熟悉: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建立、项目团队发展阶段和效率;熟悉工程项目组织协调与沟通管理;
掌握:工程项目建设模式、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及特点。
4.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
了解:网络图和网络计划的基本概念;
熟悉:各种网络图的绘制方法、网络计划的优化;
掌握: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
5. 工程项目计划
了解:工程项目计划的概念、作用、原则和主要内容;工程项目进度目标和进度计划系统;工程项目资源和资源计划概念;
熟悉:工程项目范围管理和工作分解结构;工程项目资源计划方法;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概念;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类型和内容;
掌握: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表示方法和进度计划编制;工程项目费用估算和费用计划编制;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
6. 工程项目实施控制
了解:目标控制概念、进度控制影响因素;费用控制的特点和原则;
熟悉:进度计划实施中的调整方法;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和各阶段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方法;
掌握:目标控制的含义、类型和措施;工程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方法;施工成本分析方法;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7.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了解:风险及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分类;
熟悉: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对策;工程保险类型、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过程;工程担保的类型;
8.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了解:工程项目信息和信息管理的概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熟悉:工程项目文件资料和档案管理。
9. 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概论
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主要作用和分类;项目管理规划的概念和分类;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的关系。
10. 流水施工
熟悉:施工流水施工主要参数、流水施工组织的步骤和流水施工分类;
掌握:全等节拍、成倍节拍和无节奏流水施工的特点和组织方法。
11. 施工准备
了解:施工准备工作的意义、分类;
熟悉: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图纸会审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12. 施工组织总设计
了解:施工组织总设计的概念和编制依据;暂设工程;
熟悉: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和编制程序;施工部署的内容;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原则、内容和步骤;
13.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了解: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需要量计划的编制;文明施工和季节性施工措施;
熟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任务和编制程序;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布置;
828《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从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操作(算法)等三个方面掌握线性表、树、图等常用的数据结构;掌握在各种常用数据结构上实现高效的查找和排序算法;能够正确分析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能够针对较复杂的应用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并设计有效的算法。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操作系统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操作系统如何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硬件和软件资源以达到方便用户、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有较深入的了解。
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软件设计和实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数据结构90分,操作系统6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数据结构与算法》(第四版),廖明宏,郭福顺,张岩,李秀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编程题、计算题、综合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数据结构-线性表
掌握: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描述方式;顺序表的定义、插入、删除;单链表、双向链表和循环链表的定义、插入、删除;顺序栈、链栈的表示、入栈和出栈操作;顺序队列、链队列的表示、入队和出队操作;循环队列的队空和队满的判断;串的定义、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串的KMP模式匹配算法;广义表的定义;矩阵的压缩存储的概念以及有关计算方法;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示方法。
熟悉:线性结构的定义和特点;顺序表和单链表的组织方法、特点、算法和性能分析;单链表、双向链表和循环链表之间的区别;栈和队列的定义;栈和队的特点;顺序栈和链栈上基本运算的实现和简单算法设计;链队上基本运算的实现和简单算法设计;串的基本运算,串的传统匹配方法;多维数组的定义以及逻辑结构;广义表的链表表示和算法;特殊矩阵的非零元下标与数组下标的对应关系。
第二部分 数据结构-树
掌握:树的逻辑结构;二叉树的定义以及性质;二叉树的不同表示方法;二叉树的构建方法;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线索二叉树的定义及构造方法;树的存储结构;哈夫曼树的构建及其应用,哈夫曼编码;逆波兰表达式;集合树的表示以及集合等价分类算法。
熟悉:树的常用术语和含义;二叉树性质的证明;利用二叉树的遍历设计有关算法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线索二叉树的插入、删除结点算法,利用线索二叉树确定结点的前驱和后继结点;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利用逆波兰表达式求表达式的值。
第三部分 数据结构-图
掌握:图的逻辑结构特征;图的两种表示方法;图的深度优先搜索的算法及实现;最小生成树的概念,用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构造连通图的最小生成树的方法和复杂度;对给定的有向图,给出其中一个拓扑排序;AOE网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性能分析。
熟悉: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广度优先搜索的算法及实现;图的遍历和树的遍历之间的关系;生成树概念,用两种方法构建最小生成树的实现;拓扑排序算法的实现;单源最短路径的实现方法;Floyd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性能分析;Warshall的算法实质;利用Floyd算法求有向图的中心点。
第四部分 数据结构-查找和排序
掌握:二分查找的基本条件和方法;分块查找的基本思想和性能分析;二分查找和分块查找的实现方法;二叉查找树和平衡二叉树的构建、插入结点和删除结点的方法;哈希表技术的相关概念、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和原则以及产生冲突的原因;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的算法实现。
熟悉:顺序查找、二分查找和分块查找、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哈希查找的概念、性质及性能;顺序查找、二叉排序树的实现方法;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和处理冲突的方法;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希尔排序、基数排序的实现方法;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第五部分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
掌握:进程的基本概念;进程的特征与状态;进程的创建、终止、堵塞与唤醒、挂起与激活;进程的同步;几个经典的进程同步问题;消息缓冲队列通信机制;线程的同步与通信。
熟悉:程序顺序执行及其特征;程序并发执行及其特征;进程控制块;进程通信类型;消息传递通信的实现方法。
第六部分 操作系统-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掌握:调度队列模型以及选择调度算法的若干准则;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最高响应比调度算法;利用银行家算法避免死锁;死锁的检测与解除。
熟悉:处理机调度的基本概念;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产生死锁的原因和必要条件;系统安全状态。
第七部分 操作系统-存储器管理
掌握:程序的装入和连接;页面与页表;地址变换机构;两级和多级页表;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虚拟存储器的特征;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的内存分配策略、分配算法和调页策略;最佳置换算法和FIFO算法LRU置换算法;Clock置换算法。
熟悉:存储器的层次结构;连续分配方式:固定分区、动态分区、可重定位分区、对换;反向页表;分段存储的基本原理;信息共享;虚拟存储器的实现方法;请求分页中的硬件支持;请求分段中的硬件支持;分段的共享与保护。
第八部分 操作系统-设备管理
掌握: 程序I/O方式;中断驱动I/O控制方法;DMA I/O控制方法;循环缓冲、缓冲池;中断驱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独立型设备的分配与去配;共享型设备的分配与去配;磁盘高速缓存;提高磁盘I/O速度的其它方法。
熟悉:I/O设备;总线系统;I/O通道控制方法;I/O软件的设计目标与原则;设备独立性软件;用户层软件;设备分配的相关数据结构;磁盘调度;廉价磁盘冗阵列。
第九部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与接口命令
掌握: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直接文件和哈希文件;连续分配、链接分派、索引分配;文件存储的空闲表法、空闲链表发、位示图法、成组链接法;基于索引结点的共享方式、利用符号链实现文件共享;数据一致性控制;Shell命令语言。
熟悉:文件、记录和数据项的基本概念;文件类型和文件系统模型;文件的基本操作;文件逻辑结构的类型;顺序文件;文件控制块与索引结点、目录结构、目录查询技术;重复数据的数据一致性问题;联机用户接口、联机命令类型、键盘终端处理程序;系统调用概念及基本类型;图像界面接口。
829《交通工程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交通流三参数调查、行车延误调查、通行能力调查及起讫点调查的方法,掌握交通流三参数的基本概念与特性,掌握交通流理论,掌握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运输系统等的基本概念,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重点测试对基本概念掌握和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交通工程学基本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交通工程学》(第3版)王炜、陈峻、过秀成等编著,201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
《交通工程总论》(第4版)徐吉谦、陈学武主编,2015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交通工程学》(第3版)任福田、刘小明、荣建等编著,201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考查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推导题、名词解释题、问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具体考查题型会有适当变化。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交通特性分析
1.1掌握交通特性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1.2掌握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乘客的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特性等相关分析,并能在交通现象分析中灵活运用。
1.3掌握汽车和自行车的交通特性,并能在交通现象分析中灵活运用。
1.4掌握道路的交通特性,并能在交通现象分析中灵活运用。
第二部分交通流的特性
2.1 掌握交通量的概念及其派生概念,包括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高峰小时交通量等的定义。
2.2 掌握交通量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性,相关参数及其应用和计算。
2.3理解交通量累计图含义,理解交通堵塞区间的分析方法。
2.4 掌握交通量的组成特性及其分析。
2.5 掌握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定义并能灵活应用。
2.6 掌握地点车速、行驶车速、运行车速、行程车速、临界车速、设计车速的基本定义及应用。
2.7 掌握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及其应用。
2.8 掌握时间平均车速和空间平均车速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应用。
2.9 掌握影响车速变化的因素。
2.10掌握交通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2.11 掌握车头间距、车头时距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和应用。
2.12 掌握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能根据三者关系图进行交通流特征分析。
第三部分交通调查与分析
3.1掌握交通量调查、速度调查的基本目的、调查时间安排、观测方法等。
3.2 掌握浮动车法调查交通量的调查方法和数据计算。
3.3 掌握交叉口的流量流向调查的调查过程以及交叉口交通量的表示方法。
3.4掌握地点车速和区间车速调查的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过程。
3.5 掌握跟车法和流动车法的调查方法和数据计算。
3.6掌握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
3.7 掌握延误、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和引导延误的概念。
3.8 掌握行车延误和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3.9掌握路段车头时距、公共汽车停靠站和信号交叉口穿越空挡的调查,及信号交叉口的饱和流量的测定和数据计算。
3.10掌握OD 调查的基本定义、目的、内容、特点及作用,掌握各种OD 调查方法及调查实施步骤。
3.11 掌握交通调查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理解各种指标的内涵,掌握泊松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的应用。
第四部分交通流理论
4.1掌握交通流的概率统计模型及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掌握车辆到达特性的概率分布模型、适用条件及相关计算;掌握车头时距特性的概率分布模型、适用条件及相关计算。
4.2掌握排队论模型的相关概念,掌握M/M/1 及M/M/n相关原理和计算。
4.3掌握车辆跟驰的特性、线性跟弛模型及线性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4掌握车流波动理论及其适用条件,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导、车流中的波及车流波动理论的应用。
第五部分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5.1掌握通行能力的定义,与服务水平间的关系。
5.2 掌握车辆换算系数和换算交通量。
5.3 掌握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5.4掌握公路服务水平的定义、分级和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作用。
5.5掌握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相关参数、修正。
5.6掌握高速公路交织区段的影响参数及服务水平划分。
5.5掌握双车道一般公路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
5.6掌握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及计算。
第六部分交通管控与智能运输系统部分
6.1理解交通运行管理的概念。
6.2 理解道路交叉口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方法。
6.3 熟悉交通控制的发展和交通控制的基本方法。
6.4 掌握交通需求管理的含义及主要策略。
6.5 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熟悉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
6.6 掌握交通信息自动采集技术的分类和基本方法。
6.7 熟悉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和框架。
831土木材料力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掌握研究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分析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理论与计算;具有熟练的计算能力和一定的实验能力,培养构件分析、计算和实验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进行构件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力学2》,范钦珊,郭光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材料力学》(第6版),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作图题、计算题、证明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及基本概念
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了解杆件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了解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概念,熟练掌握正应力及切应力概念。
(二) 轴向拉伸和压缩
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及实例、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纵向变形、线应变、虎克定律、弹性模量、抗拉(压)刚度、横向变形、泊松比。
掌握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强度指标、安全因数、许用应力。
熟练掌握强度条件。
了解应力集中概念,
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计算。
(三) 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掌握剪切的概念和实例。
掌握剪切的实用计算、名义切应力。
掌握挤压的实用计算。
掌握联结件的剪切、挤压及拉伸强度计算。
(四) 扭转
掌握扭转的概念和实例、纯剪切。剪切应变、剪切虎克定律、剪切弹性模量、切应力互等定理。
掌握功率、转速与外力矩间的关系、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了解矩形截面杆的扭转计算。
(五)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掌握静矩、形心、惯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简单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
掌握组合图形的惯矩和惯积的计算。
了解主形心轴和主形心惯矩。
(六) 梁的弯曲
掌握弯曲的概念和实例、梁的计算简图、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杆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掌握纯弯曲的正应力公式、弯矩与挠曲线曲率间的关系、抗弯刚度、抗弯截面模量、非对称截面梁平面弯曲的条件、纯弯曲理论的推广。
熟练掌握梁按正应力的强度计算。
掌握矩形截面梁的切应力、工字形截面梁的切应力、梁按切应力的强度校核、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了解弯曲中心的概念。
掌握梁的变形和位移、挠度和转角、梁的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转角、根据叠加法求梁的挠度转角、梁的刚度校核、用变形比较法解超静定梁、提高梁的刚度措施。
(七) 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
掌握应力状态概念、主应力和主平面、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解析法和图解法、了解三向应力状态。
掌握广义虎克定律、三个弹性常数(E、G、U)间的关系。
了解体积应变。
了解三向应力状态下弹性比能、体积改变和形状改变比能。
掌握强度理论的概念、破坏形式的分析、脆性断裂和塑性流动、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或称畸变能理论)。
(八) 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
掌握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实例、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偏心拉伸(压缩)、扭转与弯曲的组合、拉伸(压缩)、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熟练掌握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以及强度理论的应用。
了解截面核心的概念。
(九) 压杆稳定
掌握压杆稳定的概念、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杆端不同约束的影响、长度系数、压杆长细比、欧拉公式适用范围、超比例极限时压杆的临界应力、临界应力总图。
了解直线经验公式。
掌握压杆校核的安全因数法、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十) 构件的动力计算与疲劳强度概念
掌握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和等速转动时的动应力计算,掌握动荷因数概念及计算
掌握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
了解交变应力下材料的疲劳破坏、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十一)能量法
掌握杆件变形能的计算,掌握莫尔定理计算位移的方法。能利用能量法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
了解功的互等定理,了解位移互等定理。
833《结构力学》考研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结构力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结构力学I- 基本教程》(第4版),龙驭球 包世华 袁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结构力学II-专题教程》(第4版),龙驭球 包世华 袁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掌握几何构造分析的概念及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熟练应用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进行几何分析,了解平面杆件体系自由度的计算。
2、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灵活运用隔离体平衡法,熟练掌握梁和刚架内力图的作法以及桁架内力的计算方法,掌握组合结构和拱的的内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3、影响线
理解影响线的概念,掌握静力法作影响线、机动法作影响线。会利用影响线求移动荷载下结构的最大内力。
4、虚功原理与结构的位移计算
理解变形体虚功原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熟练掌握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位移的计算方法,掌握静定结构在温度变化、支座移动影响下位移的计算方法,了解互等定理。
5、力法
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和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温度变化作用下的内力。会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能熟练应用对称结构的特性进行受力分析,了解超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6、位移法
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掌握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及位移法的基本体系的确定,熟练对无侧移刚架、有侧移刚架进行受力分析(内力计算并绘制内力图)和位移的计算,熟练应用对称结构的特性进行受力分析。
7、力矩分配法
理解力矩分配法的概念,掌握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8、矩阵位移法
掌握单元刚度矩阵(局部坐标系、整体坐标系)、连续梁的整体刚度矩阵、刚架的整体刚度矩阵及等效结点荷载的求解;熟悉对刚架、桁架进行整体分析;理解组合结构整体分析。
9、结构的动力计算
掌握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单自由度和两个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以及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受迫振动的计算方法;了解阻尼对振动的影响及频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10、结构的稳定计算
理解结构失稳的两种基本形式,掌握静力法和能量法计算临界荷载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计算简单杆件的临界荷载。
11、结构的极限荷载
了解极限弯矩、塑性绞和极限荷载的概念,了解比例加载时判定极限荷载的一般定理,掌握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的计算。
832《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及其与各类土木工程的关系,熟悉地质作用与地质历史的概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分类及其性质、主要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及其工程意义,掌握地下水的概念、类型、运动及其工程意义,掌握主要地表地质作用研究评价方法及其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措施,熟悉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以及我国主要特殊土的基本特性,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有各类地质问题对工程影响的分析、评价和处置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地质》(第四版),孙家齐,陈新民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工程地质》(第二版),石振明,孔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11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析、工程地质问题分析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
五、考试内容
一、岩石和地质构造与工程
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矿物的性质及矿物的识别方法。岩石按成因的分类,各成因类型岩石的形成机制、结构、构造及主要组成矿物,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岩层的绝对地质年代与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主要工程地质特点。岩层的产状要素,量测方法。褶皱的构造要点,褶皱构造对路基、边坡及隧道工程的影响。断层的基本要素,断层的分类及野外判别方法,断层对工程建设场地的不利影响。节理的概念和分类,各类节理的特点及其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二、地下水与工程
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的概念。土中渗流的达西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各类地下水的特点。地下水对地基、基坑、钢筋混凝土的影响以及地下水的管涌、流土等现象。
三、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河流地质作用,河谷类型及河流阶地的概念及其河流的工程地质问题。滑坡的定义及基本构造,滑坡类型,滑坡的发育过程及滑坡的一般治理原则,天然斜坡和稳定因素,常见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崩塌的发生和发育条件,崩塌的治理方法。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岩溶与土洞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岩溶与土洞的治理,岩溶和土洞对地基稳定的影响。地震的概念、成因,震级及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效应,地震液化的概念,液化层的判别计算方法。洞址、洞口、洞轴线的选择应满足的工程地质条件。
四、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分类与特殊土
围岩的基本概念,影响岩体工程性质的因素,岩体分类与分级的概念,岩体工程分类与分级的常见方法、分类结果及其主要特点,工程岩体质量分级所考虑的主要因素,熟悉围岩稳定分析的主要内容。土体的一般分类方法,软土的分布及判别,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软土地基的强度和变形特点。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主要特征,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原因,黄土湿陷性的判别,黄土及建筑场地湿陷类型与判别,湿陷起始压力的概念及其工程用途。红粘土的分布及红粘土的成分和一般物理特征。膨胀土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因素,膨胀土的胀缩性指标的定义。填土的工程分类及物质组成特点。
五、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划分,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工程地质坑探方法。工程地质钻探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工程地质物探(如电法勘察)的基本知识。静力载荷试验的基本原理、试验成果分析。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摩阻比的概念,根据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划分土层、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圆锥形动力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的适用条件及其成果应用。十字板剪切试验及其适用条件。工程地质单元的划分标准。常见的工程地质图的类型,正确阅读勘察报告及其附图件,全面了解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840《安全工程学》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燃烧与爆炸基础理论,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使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得以充实与提高。掌握燃烧条件、燃烧机理、物质的燃烧等基础知识;掌握预混气体的着火理论;掌握不同的爆炸形式及其特征和影响因素;掌握火灾爆炸的预防及控制技术。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燃烧爆炸理论及应用》,潘旭海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化工过程安全理论及应用》,蒋军成、潘旭海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分析论述题、作图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燃烧及灾害
掌握:燃烧的概念、爆炸的概念;燃烧与爆炸之间的区别;爆炸的分类;燃烧三角形及燃烧四面体;防火、灭火方法;物质的燃烧过程及燃烧形式;闪点的概念及测量;闪点的估算;自燃的分类及发生条件;自燃点的测定;燃烧机理;链锁反应理论;燃烧极限的影响因素;燃烧极限的估算方法;池火灾及喷射火灾的概念。
熟悉: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防灭火方法;燃烧诱导期;预混燃烧及扩散燃烧的特点;影响闪点测量的因素;链锁反应理论;燃烧极限的估算及混合气体燃烧极限的估算;池火灾的发展过程及火焰在液池表面的蔓延过程;池火灾的危害及防护;喷射火灾的主要特点、危害及防护。
第二部分 物质的燃烧
掌握:火焰的传播机理(热理论、扩散理论);沸溢及喷溅的发生过程及条件;木材燃烧的过程;阴燃的结构、阴燃的发生条件以及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过程。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的特点;火焰传播机理;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热波特性;喷溢形成必备的条件。
熟悉:火灾在预混气中传播的方式;火焰前沿的概念及特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数学模型及影响其速度大小的物理化学参数;液体的蒸发过程及液体燃烧速度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因素;油罐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特点;热波的概念;喷溅的预防措施;固体燃烧的分类;固体的热分解过程;阴燃与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之间的区别;影响阴燃传播速度的因素。
第三部分 预混气体的着火理论
掌握:混合气体发生热自燃的临界环境条件的推导;混合气体发生热自燃的临界环境条件。
熟悉: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适用范围;着火感应期的概念;“着火半岛”现象;链锁自燃的着火条件及着火感应期的确定;链锁自燃理论解释“着火半岛”现象。
第四部分 爆炸及其灾害
掌握:爆燃与爆轰的破坏机理;影响BLEVE形成的条件;粉尘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粉尘爆炸的条件;粉尘爆炸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的区别;爆温和爆压的计算。
熟悉:爆燃与爆轰及其区别;影响爆轰发生的因素;蒸气云爆炸的成因及特点;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的概念;BLEVE的典型形成过程;BLEVE的危害及防护。喷雾爆炸的形成;熟悉影响爆炸强度的影响因素;爆炸冲击波的概念及爆炸冲击波超压的计算方法。
第五部分 火灾爆炸的预防及控制
掌握:静电电压及放电能量的计算;静电的控制措施。惰化循环次数及氮气使用量的计算;可燃性图表的绘制方法;可燃性区域的估算方法;可燃性图表的具体应用;安全液封的安装位置及使用注意事项。
熟悉:禁火区动火的基本要求;爆炸性物质的分类;爆炸危险环境的划分;防爆电气的类型;静电的产生及积聚;影响静电积聚的因素;流动电流的概念及计算;静电的危害;惰化的方法;通风的分类及通风系统;阻火装置及泄压装置的具体类型;阻火器的工作原理;安全阀的使用注意事项及防爆片的应用场合;爆炸的防护方法。
842 《环境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环境中微生物的存在类别及其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重点掌握细菌的生理生化特点、生长繁殖条件、遗传变异、环境污染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微生物防治的工艺原理、特点及调控的运行参数,并了解现代的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环境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测定等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结果处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
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版),周群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袁林江主编,化工出版社,2019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 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绪论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命名、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以及环境与环境微生物的关系。
熟悉: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弄清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部分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掌握:病毒的特点;物理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污水不同处理级别对病毒的去除效果。
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其繁殖过程。
第三部分 原核微生物
掌握:细菌的形态及细胞结构、细菌的培养特征及细菌的理化性质及其与污水处理效果的关系;蓝细菌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熟悉:放线菌形态和大小和放线菌的菌落形态;以及各原核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部分 真核微生物
掌握: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各类别在水体污染中的指示作用,藻类的各门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酵母菌、霉菌中某些属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熟悉:了解属于真核微生物的类别,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及其各类在水体污染中的指示作用,后生动物的类别及其特征,藻类的一般特征及其各门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各类真菌的形态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 微生物的生理
掌握:酶的组成与类别、酶的催化特性以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微生物营养物质的配给、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别与用途、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与合成代谢。
熟悉:了解酶的组成、酶蛋白的结构、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分类与命名、酶的催化特性、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碳氮磷比、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类别、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产能代谢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微生物的发光现象。
第六部分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掌握:细菌各生长阶段的特点以及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微生物处理的应用、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生存因子以及不良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菌种的常用保藏方法。
熟悉: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及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微生物处理的应用、掌握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弄清微生物的生存因子以及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菌种的复壮与保藏方法。
第七部分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掌握: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DNA、DNA与RNA的区别、变异的实质与突变的类型、基因重组的概念与类型、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熟悉:了解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DNA的结构与复制、RNA、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变异的实质与突变的类型、基因重组的概念与类型、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微生物生态
掌握: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平衡的概念;土壤污染特点、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空气微生物检测;水体自净作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熟悉: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平衡概念;土壤自净和土壤污染、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空气的生态条件及空气微生物检测;水体自净和水体富营养化。
第九部分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掌握:N、C、S、Fe元素在环境中的循环。
熟悉:O、N、C、S、P、Fe、Mn元素在环境中的循环。
第十部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掌握: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的概念及工艺;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原因;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厌氧消化的生物学原理。
熟悉:了解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中的生态系统;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原因、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厌氧消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原理。
第十一部分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与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掌握: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原理及其微生物、水的消毒方法。
熟悉:了解天然水中氮、磷的来源;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原理;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微污染水源微生物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水的消毒方法。
第十二部分 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掌握:固体废弃物堆肥原理、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及条件
熟悉:了解固体废弃物堆肥、卫生填埋法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废气的处理方法、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
第十三部分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的应用
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学工程等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熟悉:了解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污染环境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考试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与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 培养基的制备与菌种的分离纯化
实验四.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五. 水中大肠杆菌的测定
考试要求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革兰氏染色原理;平板菌落计数、稀释培养计数方法。
熟悉:实验操作及现象;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
843《安全学原理与应用》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系统、系统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明确安全系统工程的目标、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掌握安全科学基本理论与原理;掌握事故及其特性、事故致因理论及典型火灾、爆炸、中毒、职业危害事故案例分析方法;掌握典型系统危险性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掌握系统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
邵辉.系统安全工程(第二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年;
王志荣.安全工程学原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8年;
蒋军成,潘勇,周汝.化工安全设计[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事故案例分析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概论
掌握:安全、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区别和联系;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分析步骤以及研究内容、系统特征、基本方法;系统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安全原理。
熟悉:系统论的基础知识、安全系统工程发展简史和任务;系统分类、安全系统特点;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论及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事故预防理论及事故分析
掌握:事故概念及分类;事故预防理论和事故预防对策;事故隐患识别方法;典型火灾、爆炸、中毒、职业危害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和事故防范对策措施。
熟悉:事故隐患概念及分类;事故特点,事故机理及特征,事故预防基本原则;典型火灾、爆炸、中毒、职业危害事故案例分析,包括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防范对策措施。
第三部分安全科学基本理论
掌握:事故因果论,能量转移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本质安全理论,人本安全理论,两类危险源理论;事故生命周期理论,安全3E对策理论,安全3P策略理论,安全强制理论。
熟悉:管理失误论,设备生命周期理论,变化论和综合原因论;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安全分级控制匹配理论。
第四部分安全科学基本原理
掌握: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客观的;安全第一,事故可预防;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安全科学定律,本质安全定律。
熟悉:生命安全至高无上,事故是安全风险的产物,人人需要安全;安全发展,把握持续安全方法,安全人人有责。
第五部分人本安全与本质安全原理
掌握:人本安全、本质安全化的概念和内涵;防止人失误的安全人机工程学;防止人失误的安全行为学。
熟悉:人失误概念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特点;防止人失误的安全心理学。
第六部分系统危险性定性分析
掌握:安全检查表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主要依据以及实际应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概念、内容、优点、适用范围、危险等级的划分、分析步骤以及实际应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的概念、故障等级的划分,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适用范围、分析步骤以及实际应用;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基本过程、原理、分析步骤以及实际应用;鱼刺图法的概念、一般步骤以及实际应用、作业危害分析的概念、一般步骤以及实际应用。
熟悉:各种系统危险性定性分析方法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基本思路。
第七部分系统危险性定量分析
掌握:事件树分析的概念、目的、步骤、特点以及实际应用;事故树分析的概念、目的、步骤、特点以及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最小割集、结构重要度的计算和分析,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等定量分析以及实际应用。
熟悉:各种定量分析方法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分析思路。
第八部分系统安全评价
掌握:安全评价的概念、目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程序;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选择原则;LEC评价法、火灾爆炸指数法、化工企业保护层分析方法、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评估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熟悉: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评价过程。
847 翻译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考试意在对考生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水平测试。考试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汉外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翻译技巧,并根据要求,运用所学专业语言撰写一篇小论文,语言正确,结构合理,表达通顺。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翻译通论》,刘敬国、何刚强主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
《英语写作手册》(修订本),丁往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汉日翻译教程》,高宁、杜勤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新编德语翻译入门》桂乾元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汉译外(句子和段落)、外文作文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汉译外(70分)
掌握:本部分旨在对考生汉译外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检测,需要考生对汉语的字、词、句的主要特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够根据外语的使用规范要求进行贴切的转译(笔译)。本部分分为两个测试层面,一是字词句的翻译技巧,一是语篇的翻译能力。体裁包括时事、散文、古汉语、科技等。要求考生根据外语的句法特征适当断句,用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意义,在译文的句法结构上注意多样化;选词贴切,达义准确,译文流畅,并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风格特征。
第二部分 外文写作(80分)
掌握:本部是对考生的外语水平的综合性考查,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外语语言基本规范并能够根据这些规范撰写出符合规范的论文或评述。写作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包括逻辑能力、推理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不论是命题作文或是述评,都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表达清楚,无重要语法错误。
856《基础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基础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能完成反应、结构鉴定、合成等各类问题;熟悉典型的反应历程及概念;了解化学键理论概念、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等中间体的相对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进程中的作用;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了解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应用。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 上下册,邢其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四、试题类型:
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回答问题或完成反应)、解释题(反应机理)、合成题、结构推导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 绪论
了解(理解):有机化合物发展史、分类及结构测定
掌握: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和其特性
2. 烷烃
了解(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
掌握:烷烃的氧化、燃烧和热裂反应、卤素活性与反应选择性
重点掌握:(1)烷烃的命名、结构、构型及构象;(2)卤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3)自由基的概念及结构,反应活性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关系,过渡态与活活能。
3. 烯烃
了解(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聚合反应
掌握:过酸氧化,硼氢化反应机理、羟汞化-脱汞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
重点掌握:(1)烯烃的结构、命名;(2)顺反异构体、次序规则及双键构型标记法;(3)烯烃的催化加氢;(4)亲电加成反应,包括加HX,加X2,加H2SO4,加HOX,硼氢化反应及烯烃的二聚等;(5)亲电加成反应的马氏(Markovnikov)规则;(6)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结构、稳定性及重排反应,卤鎓离子;(7)烯烃的氧化反应,包括被KMnO4氧化,臭氧化;(8)α-氢的卤代反应,包括高温卤代,NBS等;(9)环烯烃加成的立体化学,反式加成与顺式加成;(10)烯烃的制法,包括卤代烷脱卤化氢、醇的脱水及重排。
4. 炔烃和二烯烃
了解(理解):超共轭效应的概念
掌握:物理性质;炔烃的亲核加成;二烯烃的分类;聚集二烯烃;共振论;烯烃及二烯烃的聚合反应
重点掌握:(1)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命名;(2)炔烃的化学性质:炔氢的反应,炔键的催化氢化、选择性还原反应,与卤素、氯化氢等亲电加成反应,炔键的水合;(3)共轭二烯烃的1,2和1,4加成;狄尔斯-阿德尔(Diels-Alder)反应;(4)共振论的基本知识,烯丙型碳正离子,p-π共轭。
5. 脂环烃
了解(理解):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掌握:脂环烃的分类,环己烷的化学反应;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和六元环以上的环烷烃的构象
重点掌握:脂环烃、桥环和螺环的命名;脂环烃的构造异构与顺反异构;环己烷的构象、a键和e键的概念、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脂环烃化学性质。
6. 芳烃
了解(理解):苯的分子轨道模型,蒽和菲的反应,致癌芳烃,卤代苯的亲核取代反应、苯炔机理
掌握:苯的加成、氧化反应;共振论对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及活化作用的解释;物理性质;多苯基取代烷烃的制备及性质;萘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重点掌握:(1)苯的结构,芳香性的概念,苯衍生物的同分异构及命名;(2)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及傅-克反应;(3)亲电取代反应机理;(4)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及反应活性、二取代苯的定位效应、定位效应在合成中的应用;(5)烷基苯芳香侧链的反应,侧链的氧化及侧链卤代;(6)烯基苯的制法及其反应;(7)联苯的命名、亲电取代反应及立体化学;(8)萘、蒽、菲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命名,萘的卤代、硝化、磺化、傅-克酰基化等亲电取代反应,一取代萘的定位效应;(9)芳香性与休克尔(Hückel)规则;(10)非苯芳香化合物:烯丙基正离子、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环辛四烯双负离子、轮烯、薁。
7. 立体化学
了解(理解):偏振光有关概念;旋光仪的结构,外消旋体拆分,不对称合成
掌握:手性中心的产生;立体选择性与立体专一性,手性分子在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重点掌握:(1)异构体的分类、对映异构体和手性的概念:(2)分子的手性和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四重更替对称轴、手性中心等基本概念;(3)构型和构型标记:对映异物体的表示法及构型的命名,包括R/S、D/L法、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伞形投影式、纽曼(Newman)投影式、锯架式;(4)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外消旋体;(5)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体的概念及其物理性质差异,苏型、赤型的概念;(6)环状化合物构型的表示方法及构型的命名,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7)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丙二烯型、联苯型、螺环型等化合物的立体异构;(8)自由基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9)涉及碳正离子反应的立体化学;(10)烯烃与卤素加成、烯烃的催化氢化、烯烃的硼氢化氧化、烯烃的邻二羟基化、烯烃与次卤酸的加成、烯烃的环氧化、狄尔斯-阿德尔反应等反应的立体化学。
8. 卤代烃
了解:物理性质;离子对机理;邻基参与;芳环上的亲核取代;苯炔反应机理;多卤烷和氟代烷
掌握:卤代烷的分类;α消除;卤代烷的还原反应;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重点掌握:(1)卤烃的分类、命名、结构;(2)卤代烃反应活性的一般规律;(2)水解、醇解、氨解、氰解、酸解、与炔反应、与硝酸银反应及卤素交换反应等重要的亲核取代反应;(4)消除反应中的脱氯化氢、脱卤素等;(5)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包括与镁、钠、锂的反应,考雷-豪斯(Corey-House)烷烃合成法;(6)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7)消除反应的机理、Saytzeff规则及E2消除的立体化学;(8)卤代烃的制法。
9. 醇和酚
了解(理解):醇的磷酸酯、醇的催化脱氢
掌握:物理性质;醇与HX反应机理。
重点掌握:(1)醇和酚的命名、结构与波谱性质;(2)氢键的概念;(3)一元醇与Na、Mg、Al等金属的反应;醇被卤素取代的反应(HX,Lucas试剂,PX3,SOCl2);醇脱水形成烯及醚的反应;生成硫酸酯、磺酸酯及其应用;醇的氧化(Jones试剂、活性MnO2、Oppenauer氧化、KMnO4、K2Cr2O7/H2SO4、Sarrett试剂);(4)醇取代和消除反应中的重排;(5)二元醇的氧化反应;(6)嚬哪醇重排;(7)醇的制法;(8)酚的酸性;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酚酯的形成和Fries重排;酚醚的形成和Claisen重排;(9)酚的制法;(10)硫醇的性质。
10. 醚和环氧化物
了解(理解):硫醇和硫醚的性质,醚的物理性质
掌握:物理性质;Claisen重排机理;四氢吡喃醚的形成和断裂、醚键的保护醚的自动氧化;冠醚的命名、合成及性质;相转移催化。
重点掌握:(1)醚的命名、结构与波谱性质;(2)钅羊 盐的形成和醚键的断裂,叔丁基醚的断裂、烷基-芳基醚的断裂、乙烯基型醚的断裂;(3)Claisen重排及其应用;(4)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反应机理、开环方向及立体化学;(5)醇脱水制备醚、威廉姆逊醚合成法、烷氧汞化-脱汞制备醚、乙烯基醚的制法;(6)环氧化化合物的制备。
11. 醛和酮
了解(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醛、酮与水的加成,羟醛缩合反应的酸催化机理,醌的1,6加成;聚合反应。
掌握:碱催化卤仿反应机理;缩醛形成的反应机理;与氨衍生物的反应机理;羰基加成的立体化学;醌的性质;烯酮的反应;醌的命名。
重点掌握:(1)醛、酮的结构、命名与波谱性质;(2)与HCN、NaHSO3、ROH、硫醇、水、金属有机化合物及羟胺、肼、苯肼、取代苯肼、氨基脲等氨衍生物的加成产物与应用,羰基的保护,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及反应活性;(3)α氢的活泼性,酮式-烯醇式平衡,α卤代、卤仿反应及其应用;(4)羟醛缩合反应(分子间,分子内及交叉羟醛缩合)及其合成水的应用,碱催化机理;(5)氧化反应,KMnO4/H+、K2Cr2O7-H2SO4、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拜耶尔-维立格(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6)还原反应,Clemmensen还原、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催化氢化、Meerwein-Ponndorf还原、LiAlH4、NaBH4金属氢化物还原及立体化学、金属还原、酮的双分子还原、康尼扎罗(Cannizzaro)反应;(7)其它反应,维狄希反应(Witting)及应用、安息香缩合、与PCl5作用、贝克曼(Beckman)反应;(8)醛酮的制备方法,由炔烃水合或胞二卤代物水解、由烯烃制备、由芳脂烃氧化、由醇氧化或脱氢、傅-克酰基化、盖德曼-柯赫(Gattermann-Koch)反应、酚醛德制备等;(9)α,β不饱和醛酮的制备、1,2和1,4加成:与HCN、格式试剂、烃基锂、二烃基酮锂、氢卤酸、卤素等德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及其选择性,麦克尔加成,D-A反应。
12. 核磁共振和质谱
了解: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本原理。
掌握: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等,离子分裂的一般规律等。
重点掌握:核磁共振和质谱谱图分析,学会据此推断结构。
13. 红外与紫外光谱
了解:红外与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掌握:键的性质与红外吸收的关系及分子结构与紫外吸收的关系。
重点掌握:不同官能团在红外频区的特征吸收,会应用红外与紫外光谱进行结构确证。
14. 羧酸
了解(理解):Kolbe电解,α-H被卤代反应机理;氨基酸的显色反应,氨基酸的来源和合成,多肽、蛋白质、酶及核酸
掌握:物理性质,取代芳酸酸性的解释,油脂的水解。
重点掌握:(1)羧酸、取代羧酸的命名、结构与波谱性质;(2)酸性、影响羧酸酸性的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立体效应;(3)羧酸的化学反应,与碱的作用、酯化反应及机理、酰氯的形成、酰胺的形成、酸酐的形成、伯酰胺脱水形成腈、羧酸的还原、α卤代反应、汉斯狄克(Hunsdiecker)、科西(Kochi)反应;(4)二元脱羧的酸性和热分解反、β-羧基酸的脱羧应、β-酮酸的脱羧应;(5)羧酸的制备方法,烃的氧化、醇和醛的氧化、腈的水解、由格式试剂制备、Kolbe-Schmitt反应;(6)卤代酸、羟基酸的化学反应。
15. 羧酸衍生物
了解(理解):油脂、原酸酯、酯的还原缩合反应(acyloin)、酯的热消去反应
掌握:物理性质;碳酸衍生物;酯的酸性水解机理、碳酸衍生物
重点掌握:(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与光谱性质;(2)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解反应,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3)酯碱性水解反应机理,羧酸衍生物的反应活性;(4)与金属试剂的反应:酰氯与二烃基酮锂、二烃基镉的反应,酯与格氏试剂的加成,腈与格氏试剂的加成;(5)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氢化锂铝还原,Rosenmund还原,Bouveault-Blanc还原;(6)酰胺的酸碱性、盖布瑞尔(Gabriel)反应、Hofmann降解反应。
16. 羧酸衍生物涉及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了解(理解): Darzen 反应机理,羧酸、酯、腈α碳负离子的生成、反应及应用
掌握:物理性质;碳酸衍生物;酯的酸性水解机理
重点掌握:(1)α氢的酸性和互变异构,(2)酯缩合反应、适用范围、产物特征及反应机理、Dieckmann酯缩合、酯缩合在合成中的应用;(3)乙酰乙酸乙酯的烃化、酰基化、酸式分解、酮式分解及在合成上的应用;(4)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烃化、酰基化、脱羧反应及在合成上的应用;(5)缩合产物和其它双重α氢化合物的烃基化及在合成中的应用;(6)涉及α碳负离子的其它亲核加成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Knoevenagel反应、Michael加成、Reformatsky反应、Darzen反应、Perkin反应。
17. 有机含氮化合物
了解(理解):硝基的双分子还原、偶氮化合物性质;胺对映体的色谱技术拆分;Bucherer反应、Mannich反应
掌握:硝基的结构;硝基化合物及胺的物理性质;重氮盐的还原反应
重点掌握:(1)硝基对苯环上邻、对位上的化学反应性的影响,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及机理,硝基的还原反应,联苯胺重排及在合成上的应用;(2)胺的结构、分类、命名、胺的立体异构及胺的波谱性质;(3)胺的化学性质:碱性及成盐,烷基化和季铵化,酰化和磺酰化,与亚硝酸的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烯胺的生成及在在合成上的应用;叔胺氧化和科浦(Cope)消去反应;(4)季铵盐的形成,相转移催化,季铵碱的形成,Hofmamn消除反应规律、立体化学及在胺结构测定中的应用;(5)重氮化反应和重氮盐,重氮基的置换反应被(F、Cl、Br、I、CN、OH、H、芳基等取代)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6)偶合反应及偶氮染料;(7)重氮甲烷结构和性质,卡宾的生成;(8)胺的制法:卤代烃氨解,Gabriel合成法,硝基还原,腈、酰胺、肟的还原,羰基化合物的还原胺化、伯酰胺的Hofmann重排。
18. 协同反应
一般了解:电环化反应特点和其反应原理。
掌握:环加成反应和σ-迁移
重点掌握:[4+2]环加成。
19. 碳水化合物
了解(理解):多糖(淀粉、纤维素);环糊精
掌握:寡糖(蔗糖、乳糖、纤维二糖、麦芽糖)的结构的性质
重点掌握:单糖(以葡萄糖为例)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的表示法和命名;Fischer投影式和Haworth透视式之间的关系;单糖的优势构象;单糖的化学性质(差向异构化、成苷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含氮试剂反应、糖脎的生成等)。
20. 杂环化合物
了解(理解):嘌啉的母核及编号、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生物碱的鉴定和提取、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掌握:无特定名称稠杂环的母核命名;吡喃酮的性质;吡嗪、哒嗪的命名,嘧啶的亲电及亲核取代反应;嘧啶类的合成。
重点掌握:(1)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芳香性、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2)呋喃甲醛的反应;(3)吡咯的特殊反应;(4)咪唑、吡唑、噻唑的命名,互变异构及主要化学反应;(5)吲哚的命名、结构及亲电取代反应;(6)吡啶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7)喹啉、异喹啉的命名及化学性质;喹啉的Skraup合成法;(8)嘧啶的结构、命名及水溶性、碱性。
21.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了解:蛋白质的分类、结构、性质、代谢;酶的催化特性;核酸的组成、结构、功能。
掌握:多肽的结构和命名;多肽结构的测定和多肽合成。
重点掌握:氨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氨基酸的基本理化性质,氨基酸的来源与合成。
22. 脂肪、萜、甾族化合物
了解(理解):双环单萜类、碳架和命名;甾族化合物的构象分析
掌握:单环单萜、双环单萜中的苧烯、樟脑,龙脑、异龙脑的命名。
重点掌握:萜类的异戊二烯规律;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编号(记住几个基本母核名称);甾体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正系,别系)。
852《信息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服务与创新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与信息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把握信息度量、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其用于决策的原理与方法,使他们具备运用其基本方法与主要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懂得如何面向信息利用的实际需求,准确全面地获取信息和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真正成为高质量的信息管理人才。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马费成、赖茂生、孙建军著,《信息资源管理》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全面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具有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信息管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关注信息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一章绪论
掌握:信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相关概念,信息资源的特征与特殊性,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层次与内容、手段和方法。
熟悉: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与演进。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
掌握:信息资源划分标准及其种类,信息采集的原则,信息采集的策略与方式,信息分类的作用和分类法的主要类型,主题标引的作用和方法,信息检索系统的主要结构,搜索引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情报分析研究工作的基本流程,竞争情报的类型、来源以及工作流程。
熟悉:信息采集技术,信息表示语言,信息资源编目主要内容,信息检索的定义和主要类型,内容分析的技术和工具,数据挖掘的概念、功能及应用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原则、策略、模式和关键技术。
第三章信息系统的管理
掌握: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含义及其对信息系统建设的作用。
熟悉:信息系统的内涵、功能与类型,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和程序以及制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所包括的内容,信息资源标准的内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
第四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掌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及主要阶段的特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工作模式,信息审计的原因、作用和方法,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基本任务,理解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主要内容。
熟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企业信息资源的内涵和分类,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掌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目标、任务、内容,电子政务的含义与类型,电子政务的系统构成,政府信息化的含义与内容。
熟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与演变历程。
第六章知识管理
掌握:知识的含义,知识管理的对象、核心、目标、特征、意义,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熟悉:知识管理的技术体系,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式、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CIO和CKO的含义、地位、要求与职责。
第七章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掌握: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福利的概念,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层次及衡量方法,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熟悉: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的边界。
第八章信息政策与法规
掌握:信息政策的涵义,信息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原则,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信息法规及其体系构建。
熟悉: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保障,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概念,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第九章信息资源质量评估
掌握:信息资源质量内涵,信息资源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信息资源质量评估方法。
熟悉: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意义,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流程,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实施。
第十章信息资源规划
掌握:信息资源规划的概念、内容、任务、方法、模型。
熟悉:信息资源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860民法学与刑法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科目的考试目的在于考察有志于报考法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对法学专业中的核心基础学科《刑法学》、《民法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领会《刑法学》、《民法学》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内容,具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水平,能够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分析实践案例。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民法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民法基本原则;掌握关于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和民事责任的理论和知识;掌握物权法律制度、合同制度、人格权、婚姻家庭制度、继承制度、侵权责任理论和知识。在此基础上,关注我国《民法典》,了解《民法典》的制定过程,熟悉《民法典》的架构,深刻领会《民法典》的制度变化、完善及其意义。在全面掌握民法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运用民法理论知识和《民法典》规定,分析解决实务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
1、《刑法学》(第九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
2、《刑法学(上册.总论)》,贾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民法学》(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版社最新版
5、《民法总则》(第二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6、《民法》(第五版),房绍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分值分配
《刑法学》、《民法学》各占50%。
六、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民法学
第一编总则
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性质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的概念、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种类、特征;民事权利的概念、分类、内容、行使和保护;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形式、意思表示、成立与生效、有效条件、无效和可撤销行为、效力待定行为;代理的概念、特征、种类、终止、无权代理、表见代理;诉讼时效概念、分类、起算规则、中止、中断和延长。
熟悉:民法的渊源和效力、《民法典》立法情况,民法的适用和解释;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民法的沿革、民法的任务。《民法典》的制度完善。
第二编物权
掌握:物权的概念、分类、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保护;所有权的概念,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准共有、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用益物权的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担保物权的概念、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占有的概念、有权占有、无权占有、善意占有、恶意占有。
熟悉:与债权的区别,《民法典》的物权制度完善。
第三编合同
掌握: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保全、变更和转让、终止、违约责任等一般规则;买卖合同、赠与合同、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等19种典型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制度。
熟悉:《民法典》的合同制度完善。
第四编 人格权
掌握:人格权的概念、人格权的保护;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熟悉:《民法典》的人格权制度完善,与身份权关系。
第五编 婚姻家庭
掌握:婚姻家庭的一般规定;结婚、家庭关系;离婚;收养。
熟悉:《民法典》的婚姻家庭制度完善。
第六编 继承
掌握:继承的概念、原则;继承人、继承顺序;遗产的范围;法定继承;遗嘱的形式;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遗产的处理。
熟悉:《民法典》的继承制度完善。
第七编 侵权责任
掌握:侵权责任概念、特征、与违约责任的区别;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的种类、构成要件、责任形式;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医疗损害责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高度危险责任、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等典型侵权责任。
熟悉:《民法典》的侵权责任制度完善。
第二部分 刑法学
第一章 刑法概说
掌握: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渊源;刑法解释的概念与分类。
熟悉:制定刑法的根据和刑法的任务;理解和把握我国刑法的体系;了解我国刑法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特点;深刻理解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及司法适用要求。
熟悉: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我国刑法中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立法中的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上的体现。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掌握: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的含义;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时间效力的规定。
熟悉: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第四章 犯罪概念
掌握:刑法中犯罪的概念;深刻理解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熟悉:犯罪的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概念;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意义。
第五章 犯罪构成
掌握: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
熟悉: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犯罪构成的特征;犯罪构成的意义。
第六章 犯罪客体
掌握: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熟悉:理解不同分类的犯罪客体的作用;犯罪客体分类及其意义;犯罪对象的概念。
第七章 犯罪客观方面
掌握: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特征和要件;理解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根据;理解危害结果的概念、特征、种类和地位。
熟悉:
理解刑法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概念、含义和意义;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刑法中的危害结果。
第八章 犯罪主体
掌握:犯罪主体的概念、共同要件;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理解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掌握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理解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与醉酒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和作用;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熟悉: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我国刑法关于精神障碍、又聋又哑的人、醉酒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犯罪主体特殊身分对定罪量刑的意义;单位犯罪的特征;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
掌握: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要件;罪过的概念及构成;犯罪故意的概念及其类型;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概念;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
熟悉:研究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划分的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的概念;法律认识错误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事实认识错误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期待可能性理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的处境。
第十章 正当行为
掌握:正当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熟悉: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掌握: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及其存在的范围;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犯罪预备形态、犯罪未遂形态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熟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间的区别;理解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掌握: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立法规定;理解理解共同犯罪的形式;掌握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熟悉: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成立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观条件;一般共同犯罪与犯罪集团的含义;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概念。
第十三章 罪数
掌握:罪数的概念;继续犯的概念;想象竞合犯的概念;结果加重犯的概念;结合犯概念;惯犯的概念;连续犯的概念;牵连犯的概念;吸收犯的概念。
熟悉:罪数形态的判断标准;各罪数形态的处罚原则;连续犯与相关罪数形态的区别及其处断原则;牵连犯与继续犯的区别及其处断原则;吸收犯与相关罪数形态的区别及其处断原则。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
本章内容只要求一般了解。
第十五章 刑罚概说
掌握:刑罚的概念和特征;刑罚的功能;我国刑罚目的的内容和含义。
熟悉:刑罚与其他强制方法的区别;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相互关系。
第十六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掌握:我国刑罚的体系;我国刑法规定的各刑种的概念、内容和适用对象;我国刑法中限制死刑适用的规定。
熟悉:我国刑法规定的各种附加刑的基本概念;我国刑法中死刑适用标准、适用程序;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概念、种类;死缓及其法律后果。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
掌握:刑罚裁量的概念;理解刑罚裁量的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的概念。
熟悉:掌握刑罚裁量情节及其适用规则。情节的种类,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的种类。
第十八章 刑罚裁量制度
掌握:累犯的成立条件;自首的成立条件;数罪并罚的概念、原则;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的适用;缓刑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熟悉:累犯法律后果;立功的概念和成立条件;坦白的概念。
第十九章 刑罚执行制度
掌握:减刑、假释的概念;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
熟悉:假释犯的考验、考察及其法律后果。
第二十章 刑罚消灭制度
掌握:时效的概念;我国刑法中关于追诉期限的规定和计算。
熟悉:我国的特赦制度。
861《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着重考察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准确识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较熟练地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较好应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闭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其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要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生产力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真理与价值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与更替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发展演变情况,基本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商品经济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化,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共产主义基本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注重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势,加深对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拓展、实践创新与经验总结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体要求: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特点、历史分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重要观点的初步阐述;《共产党宣言》及其意义;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3、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体系早期探索,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对劳动价值论的探索,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与系统研究;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持续拓展;《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及其重大意义。
4、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关注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和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思潮的斗争和对自身的捍卫。
5、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进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对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阐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深入思考。
6、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斯大林理论贡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和进一步探索;苏联模式的形成、基本特征及其原因;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剧变与历史教训。
《863工程材料力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专业术语;具有将一般零件、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分析能力;掌握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受力过程和变形形式;掌握研究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截面设计及载荷确定等计算工作;具有熟练的计算能力和一定的实验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进行构件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力学2》,范钦珊,郭光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材料力学》(第5版),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 、是非题、简答题、绘图题、综合计算题、简单的推导与证明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及基本概念
1.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变形的特征。
2.掌握截面法,熟练运用截面法求解杆件(一维构件)各种变形的内力(轴力、扭矩、剪力和弯矩)及内力方程;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基本概念、受力特点以及外力、内力、应力及变形的相互关系。
3.了解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概念;掌握正应力和切应力、正应变和切应变的概念,掌握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掌握本课程中所运用的变形协调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 轴向拉伸和压缩
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及实例、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纵向变形、线应变、虎克定律、弹性模量、抗拉(压)刚度、横向变形、泊松比。
掌握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安全因数、许用应力。理解低碳钢和铸铁材料的拉伸、压缩和扭转实验方法。
熟练掌握强度条件;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了解圣维南原理;掌握求解拉压杆件一次超静定问题的方法,了解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的计算。
(三) 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掌握剪切的概念和实例;掌握剪切的实用计算、名义切应力。
掌握挤压的实用计算;掌握联接件的剪切、挤压及拉伸强度计算。
(四) 扭转
掌握扭转的概念和实例、纯剪切;掌握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
掌握功率、转速与外力矩间的关系、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了解矩形截面杆的扭转计算。
熟练运用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对圆轴进行设计。
(五)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掌握静矩、形心、惯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简单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掌握组合图形的惯矩和惯积的计算。
了解主形心轴和主形心惯矩。
(六) 梁的弯曲
掌握纯弯曲、平面弯曲、对称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掌握梁的计算简图、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杆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掌握纯弯曲的正应力公式、弯矩与挠曲线曲率间的关系、抗弯刚度、抗弯截面模量、非对称截面梁平面弯曲的条件、纯弯曲理论的推广。熟练掌握梁按正应力的强度计算。
掌握矩形截面梁的切应力,了解工字形截面梁的切应力,了解弯曲中心的概念;梁按切应力的强度校核、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掌握梁的变形和位移、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和积分法,掌握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熟练进行刚度计算;了解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掌握一次超静定梁的求解。
(七) 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
掌握应力状态概念、主应力和主平面、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解析法和图解法、了解三向应力状态。掌握主应力、主平面和最大切应力的计算。
掌握广义虎克定律、三个弹性常数(E、G、U)间的关系;了解体积应变;了解三向应力状态下弹性比能、体积改变和形状改变比能。
掌握强度理论的概念、破坏形式的分析、脆性断裂和塑性流动、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或称畸变能理论)。
(八) 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
掌握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实例、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偏心拉伸(压缩)、扭转与弯曲的组合、拉伸(压缩)、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熟练掌握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理解截面核心的概念。
(九) 压杆稳定
掌握压杆稳定的概念、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杆端不同约束的影响、长度系数、压杆长细比、欧拉公式适用范围、超比例极限时压杆的临界应力、临界应力总图;了解直线经验公式。
掌握压杆校核的安全因数法和折减系数法、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十) 构件的动力计算与疲劳强度概念
掌握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和等速转动时的动应力计算,掌握动荷因数概念及推导、计算。
掌握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
了解交变应力下材料的疲劳破坏、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十一) 综合性问题
主要为超静定、动载荷、压杆稳定和组合变形等问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综合在一起的题目,旨在考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865《材料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编写要求: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对材料领域共性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任选无机、金属或高分子三个模块之一)的掌握情况。
材料物理化学(无机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晶体结构、结晶化学、晶体结构缺陷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玻璃体、表面与界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熟悉相平衡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图的应用,能进行相图的分析;掌握扩散、固相反应、相变和烧结等高温过程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物理化学(金属模块):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金属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金属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纯金属和合金相的晶体结构;了解纯金属和二元合金的凝固过程及组织演化,了解金属塑性加工的组织控制和缺陷;掌握二元合金相图和简单三元合金相图;掌握位错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熟悉金属中扩散的基本理论。
材料物理化学(高分子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聚合物的聚合机理、合成方法和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理解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对聚合物的性能、服役行为、社会与环境等的影响;掌握高聚物多层次结构、分子运动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熟悉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基本仪器测试方法,并具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为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的科研和生产中的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无机模块】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张其土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曾燕伟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金属模块】
《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戎咏华编著,第三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高分子模块】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第五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高分子物理》,华幼卿,金日光主编,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目录)
共性知识考试大纲 ……………………………………………………………3
无机模块考试大纲 ……………………………………………………………3
金属模块考试大纲 ……………………………………………………………6
高分子模块考试大纲……………………………………………………………7
865《材料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共性知识】
熟悉:了解国内外材料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掌握进行材料科学研究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了解四大类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制备的基本知识以及新材料发展的概况;了解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国家的材料发展战略。
【无机模块】
第一部分 晶体结构基础
掌握:晶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单位平行六面体的划分原则,晶体的对称要素、点群、晶面符号与晶棱符号,结晶化学的基本原理,晶体的宏观对称,晶体的微观对称,晶胞的概念,空间群的概念,球体紧密堆积原理;金刚石结构、NaCl结构、硫化锌结构、萤石结构、金红石结构,刚玉结构、钙钛矿结构、尖晶石结构等典型晶体结构的特征,以及晶胞参数等的计算;硅酸盐结构与分类,各种类型的典型硅酸盐结构。
熟悉:晶体的宏观对称,晶体的微观对称,晶胞的概念,空间群的概念,球体紧密堆积原理,NaCl结构、金刚石结构、萤石结构、钙钛矿结构、尖晶石结构和层状硅酸盐结构,离子晶体结构中负离子的堆积方式、正离子的配位数、正离子占据的空隙位置。
第二部分 晶体结构缺陷
掌握:点缺陷的概念与类型,热缺陷的分类,热缺陷浓度的计算,固溶体的概念与分类,能熟练书写缺陷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相应的固溶式,形成连续置换型固溶体的条件,组份缺陷的形成原因,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间隙型固溶体的形成规律,固溶体的研究方法,位错的基本概念,刃位错与螺位错。
熟悉:点缺陷的概念与类型,固溶体的概念与分类,能熟练书写缺陷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相应的固溶式,点缺陷浓度的计算,形成连续置换型固溶体的条件,组份缺陷的形成原因,刃位错与螺位错。
第三部分 非晶态固体
掌握:熔体的概念,粘度的概念,玻璃的通性,玻璃态物质的形成方法,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和动力学手段,形成玻璃的结晶化学条件,玻璃的结构,硅酸盐玻璃的结构特征和玻璃结构参数的计算,硼酸盐玻璃。
熟悉:玻璃的结构,粘度的概念,形成玻璃的结晶化学条件,玻璃结构参数的计算。
第四部分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掌握:固体的表面力场、晶体的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的双电层对表面能的影响,弯曲表面效应,润湿与粘附的概念与特点,表面粗糙度对润湿的影响,界面行为,晶界结构与分类,多晶体的组织;粘土的荷电性,粘土的离子吸附与交换,粘土胶体的电动性质,粘土泥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粘土泥浆发生触变性的条件,粘土具有可塑性的原因。
熟悉:固体表面的双电层对表面能的影响,润湿与粘附的概念与特点,表面粗糙度对润湿的影响,粘土的荷电性,粘土泥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第五部分 相图
掌握:相图的基本知识,水型物质与硫型物质,单元系统相图,可逆与不可逆多晶转变的单元相图,二元系统相图的特点,二元相图的分析,三元系统相图的特点、杠杆规则、连线规则、切线规则、重心规则、三角形规则等,三元相图的分析与析晶路程。
熟悉:可逆与不可逆多晶转变的单元相图,二元系统相图的特点,三元系统相图的特点,三元相图的分析与析晶路程。
第六部分 扩散与固相反应
掌握:扩散的基本特点,影响固体材料中扩散的因素,扩散动力学方程,扩散过程的推动力,微观机构与扩散系数,扩散系数的一般热力学关系,本征扩散与非本征扩散,点缺陷浓度与质点扩散的关系及其计算,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中的扩散特点;固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固相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扩散动力学范围的动力学方程,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熟悉:扩散过程的推动力,扩散系数,扩散系数的一般热力学关系,本征扩散与非本征扩散,点缺陷浓度与质点扩散的关系及其计算;扩散动力学范围的动力学方程,固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
第七部分 相变
掌握:相变的分类方法和特点,一级相变与二级相变,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相变过程的不平衡态与亚稳区,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晶核形成条件,影响析晶能力的因素,液-固相变过程动力学,分相的结晶化学观点,液相的不混溶现象。
熟悉:相变的分类方法和特点,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晶核形成条件,分相的结晶化学观点。
第八部分 材料的烧结
掌握:烧结的概念与模型,烧结的定义,烧结过程的推动力,固态烧结中的蒸发-凝聚传质和扩散传质,液相烧结中的流动传质和溶解-沉淀传质,液相烧结的特点,各种传质过程特点与相应的公式,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影响烧结的因素。
熟悉:烧结的概念与模型,烧结过程的推动力,固态烧结中的蒸发-凝聚传质和扩散传质,液相烧结中的流动传质和溶解-沉淀传质,各种传质过程特点与相应的公式,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
【金属模块】
第一部分 金属的晶体结构
掌握:掌握晶胞、布拉菲点阵、晶系和密勒指数;掌握纯金属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及其基本的晶体学参数;掌握原子半径与晶胞棱长的关系、晶胞内原子数、致密度、配位数;掌握固溶体和中间相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熟悉:熟悉金属的晶体性;熟悉晶体点阵与空间点阵;熟悉三种典型的纯金属晶体结构所对应的间隙类型、数目、大小和特征。
第二部分 金属的凝固
掌握:掌握结晶的热力学条件,结构条件和能量条件;掌握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形核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晶粒大小的控制,铸锭的组织和缺陷。
熟悉:熟悉晶体长大动力学,熟悉非平衡凝固和金属非晶的形成的条件。
第三部分 相图
掌握:掌握几种典型的二元合金相图;掌握杠杆定律,利用相图进行凝固过程分析、组织分析;掌握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的相组成和组织组成计算;掌握三元相图的成分三角形、直线法则、重心法则;掌握利用投影图计算互不溶解三元相图中合金的平衡组织。
熟悉:熟悉合金、相、相平衡及相图概念;了解相图建立的热力学基础;熟悉三元相图的水平截面。
第四部分 金属晶体中的缺陷
掌握:掌握刃位错与螺位错的结构;掌握柏氏矢量的概念;掌握位错基本运动方式;掌握实际fcc晶体中的位错。
熟悉:熟悉晶体中的缺陷分类;熟悉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第五部分 金属及合金中的扩散
掌握:掌握扩散控制生长和反应扩散。
熟悉:熟悉扩散第一,扩散第二定律,熟悉扩散的微观机制;熟悉扩散的影响因素。
第六部分 金属及合金中的塑性变形
掌握:掌握合金弹塑性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性能变化,掌握拉伸曲线的分析
熟悉:熟悉加工硬化、固溶强化、应变时效、屈服现象及其机理;熟悉弥散强化的位错强化机理。
【高分子模块】
第一章 绪论
掌握: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如高分子、链节、结构单元、单体、聚合反应等);熟悉聚合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原则;掌握常见聚合物的聚合机理、合成方程式、化学结构式和命名等。理解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大分子微结构等基本概念;掌握聚合物的物理状态与性能特点。
熟悉: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如高分子、链节、结构单元、单体、聚合反应等); 常见聚合物的聚合机理、合成方程式、化学结构式和命名等。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掌握:掌握逐步聚合反应的特点;掌握反应程度、官能度、官能团等活性、线形缩聚、体形缩聚等基本概念,掌握线形缩聚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线形缩聚中影响聚合度的因素及控制聚合度的方法;掌握重要线形逐步聚合物的聚合反应方程;掌握体形缩聚中的凝胶点的预测;熟悉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了解常见缩聚物的结构、合成与基本性能。
熟悉:反应程度、官能度、官能团等活性等基本概念;线形缩聚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等);线形缩聚物的聚合度的控制及影响因素(相关公式的推导与使用)。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及共聚合
掌握:掌握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理解自由基聚合的聚合热力学等;掌握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及其与逐步聚合的差异;掌握引发剂类型、引发机理和引发剂效率;掌握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影响聚合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掌握自动加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熟悉阻聚和缓聚、自由基寿命、动力学链、聚合上限温度等基本概念;熟悉聚合热力学及分子量分布;熟悉采用自由基聚合合成的常见聚合物。掌握共聚物的类型和命名;理解竞聚率;了解多元共聚、二元共聚物的微结构和链段序列分布。
熟悉: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掌握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三个基元反应);引发剂及其分解动力学、引发剂效率;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等);影响聚合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自动加速现象。共聚的Q-e的概念与作用。
第四章 离子聚合
掌握:掌握阴/阳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引发剂及其相互间的匹配;掌握几种典型的离子聚合反应体系的组成与聚合条件;掌握离子聚合反应机理及其特征;掌握活性聚合和活性聚合物;理解溶剂、温度及反离子对聚合速率和聚合物结构的影响;熟悉活性种的主要形式;了解采用离子聚合的常见聚合物。
熟悉: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引发剂及其相互间的匹配;典型的离子聚合反应体系的组成与聚合条件;离子聚合反应机理及其特征;活性聚合和活性聚合物;溶剂、温度及反离子对聚合速率、聚合物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配位聚合
掌握:掌握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配位聚合、定向聚合、等规度等基本概念,掌握Ziegler-Natta引发体系的组成;熟悉丙烯的配位聚合机理及定向机理;熟悉极性单体和二烯烃的配位聚合;了解茂金属引发剂。
熟悉: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配位聚合、定向聚合、等规度等基本概念, Ziegler-Natta引发体系的组成;丙烯的配位聚合机理及定向机理。
第六章 高分子链的结构
掌握:高分子链的结构组成、构造及其与高聚物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和理解构型、构象、高分子链的内旋转、链柔性、均方末端距等基本概念。掌握高聚物链结构、温度、外力等因素对高聚物链柔性的影响,以及完全伸直链、自由结合链、自由旋转链的均方末端距的计算。
熟悉:构型、构象、均方末端距等基本概念,高聚物链结构、温度、外力等因素对高聚物链柔性的影响,以及完全伸直链、自由结合链、自由旋转链的均方末端距的计算。
第七章 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
掌握:内聚能密度的概念,内聚能密度大小与分子间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晶度的概念、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取向和解取向的概念、机理以及取向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的晶体结构,聚合物的结晶形态、晶态高聚物的结构模型;理解非晶态和液晶态高聚物的结构。掌握高分子合金相容性、形态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熟悉:内聚能密度的概念,内聚能密度大小与分子间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晶度的概念、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取向和解取向的概念、机理以及取向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 高分子溶液
掌握:高分子溶液、溶度参数的基本概念,求取高聚物溶度参数的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不同的线形高聚物(结晶、非晶、极性、非极性)的溶解特性和交联高聚物的溶胀;高分子稀溶液的Huggins参数、混合热、混合熵、混合自由能和化学位表达式。掌握超额化学位、θ溶剂、θ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熟悉:高分子溶液、溶度参数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线形高聚物(结晶、非晶、极性、非极性)的溶解特性和交联高聚物的溶胀;高分子稀溶液的Huggins参数、混合热、混合熵、混合自由能和化学位表达式。
第九章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掌握:不同类型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宽度的表示方法,了解分子量的微分分布曲线和积分分布曲线。掌握端基分析法、粘度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Mark-Houwink方程、GPC方法中的普适校正曲线、校正曲线以及第二维利系数等内容。
熟悉:粘度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Mark-Houwink方程、GPC方法中的普适校正曲线。
第十章 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
掌握:高分子运动单元的多重性、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和温度依赖性。要求掌握非晶共高聚物、结晶高聚物的温度-形变曲线以及分子量对温度-形变曲线的影响;Tg的影响因素、Tg的测定、Tg转变的自由体积理论;聚合物结晶能力与结构的关系。掌握均相成核、异相成核的概念、结晶速度的表示方法、结晶速度和温度的关系。掌握熔点的概念、以及影响聚合物Tm的因素。掌握次级转变的概念。
熟悉:非晶高聚物、结晶高聚物的温度-形变曲线以及分子量对温度-形变曲线的影响;理解高分子运动单元的多重性、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和温度依赖性的影响因素。Tg的影响因素、Tg的测定、Tg转变的自由体积理论;聚合物结晶能力与结构的关系。熔点的概念、以及影响聚合物Tm的因素。聚合物转变与松弛的热分析方法与仪器。
第十一章 橡胶弹性
掌握:橡胶弹性的特征、橡胶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泊松比、杨氏模量、切变模量的概念。重点掌握橡胶弹性的热力学分析、交联橡胶状态方程。掌握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嵌段共聚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使用的上下限温度。
熟悉:橡胶弹性的热力学分析、交联橡胶状态方程。嵌段共聚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使用的上下限温度。
第十二章聚合物的粘弹性
掌握:蠕变、应力松弛、滞后和内耗的基本概念,线性和理想交联高聚物的蠕变和回复曲线;线性和交联高聚物的应力松弛曲线,聚合物内耗-温度曲线;聚合物结构与内耗之间的关系;Boltzmann叠加原理、时温等效原理;会用WLF方程进行计算。了解描述粘弹性的力学模型。掌握粘弹性的研究方法和动态力学谱研究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运动。
熟悉:蠕变、应力松弛、滞后和内耗的基本概念,线性和理想交联高聚物的蠕变和回复曲线;线性和交联高聚物的应力松弛曲线,动态黏弹谱仪测试揭示的内耗-温度以及结构与内耗之间的关系;Boltzmann叠加原理、时温等效原理;WLF方程。
第十三章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
掌握:杨氏模量、屈服强度、屈服伸长、断裂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断裂能、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的概念。掌握强迫高弹形变、非晶和结晶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银纹屈服和剪切屈服机理。了解脆性断裂、韧性断裂以及断裂面的形态、断裂机理。掌握影响聚合物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的因素。
熟悉:强迫高弹形变的概念,材料试验机的测试方法与过程,非晶和结晶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银纹屈服和剪切屈服机理。影响聚合物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的因素。
第十四章 聚合物的流变性
掌握: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和表观粘度的概念。聚合物的普适流动曲线,刚性高聚物和柔性高聚物的粘流活化能大小以及粘度对温度和剪切速率的敏感性,影响聚合物粘流温度和粘度的因素。掌握聚合物熔体的弹性表现(法向应力效应、挤出胀大效应、不稳定流动)。了解动态粘度和拉伸粘度。
熟悉: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和表观粘度的概念。影响聚合物粘流温度和粘度的因素。掌握聚合物熔体的弹性表现(法向应力效应、挤出胀大效应、不稳定流动)。
867《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考研复习大纲(2023年)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测量坐标系、测量误差基础知识、基本测量方法、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和地形图质量检查等概念和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思维等,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高井详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
数字地形测量学,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5分)
了解测绘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内容、研究分支、作用和应用领域;
了解地形图测绘的发展概况;
掌握测绘工作的基本内容、工作原则和基本观测量。
第二章、测绘基本知识(20分)
掌握大地水准面、地球椭球的概念;
掌握测量常用坐标系的定义,掌握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方法、测量坐标系和数学坐标系的关系;
掌握高程系统的概念;
掌握直线定向的概念、标准方向的种类和方位角概念;
了解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第三章、水准测量(15分)
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和方法;
掌握水准测量观测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计算;
掌握水准测量误差来源;
掌握水准仪检验与校正。
第四章、角度和距离测量(15分)
掌握角度测量原理和观测方法;
掌握光学经纬仪和全站仪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
掌握距离测量方法和电磁波测距原理;
掌握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的误差来源;
掌握经纬仪和测距仪的仪器误差和校正。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20分)
掌握误差定义、来源和分类;
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
掌握衡量精度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精度、准确度与精确度;
理解测量平差任务;
掌握测量误差传播定律;
掌握观测值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相对精度的计算。
第六章、控制测量(35分)
掌握控制测量目的与意义
掌握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掌握导线测量外业及其内业计算;
掌握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外业及其内业计算;
掌握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和计算;
了解卫星定位原理及其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第七章、地形图测绘技术基础(20分)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掌握等高线相关概念;
掌握地形图测绘规范。
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15分)
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原理与方法;
掌握地物和地貌的测绘方法
掌握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设计、野外数据采集、内业编绘;
掌握数字测图质量控制与验收作业方式方法。
第九章、地形图的应用(5分)
掌握地形图识读基础与野外使用基本方法;
掌握数字地形图的应用方法、数字地面模型基本概念。
866《普通物理》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普通物理是系统介绍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方法的基础物理课程,以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内容和方法为主体,辅之以早期与之衔接的量子物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初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本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量子物理,考察考生对普通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大学物理》,吴高建、张茹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大学物理通用教程》,钟锡华、陈熙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中的多种类型,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的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一)质点运动学
1. 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机械运动和特征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借助于极坐标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 理解质点运动的瞬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
3. 掌握运动学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
运动学的第一类问题:由运动方程求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运动学的第二类问题:由质点的速度或加速度及初始条件,求运动方程。
(二)质点动力学
1.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范围。求解一维变力情况下质点动力学问题。
2.掌握功的概念及变力做功的表达式,能计算一维变力的功。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
3.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及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求解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三)刚体力学
1. 理解描述转动的角量(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线量的关系。
2.理解力矩、力矩的功、转动惯量、刚体的角动量和转动动能等物理量。
3.理解转动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会分析处理包括质点和刚体、平动和转动的简单系统的力学问题。
(四)振动和波动
1.理解描述简谐振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其相互关系。能根据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2.理解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会建立弹簧振子或单摆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理解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
3.理解两个振动方向相同、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以及合成振幅的极大和极小条件。了解两个振动方向垂直、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4.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传播过程。理解由波动方程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
5.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及应用相位差或波程差概念分析和确定合成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和位置。
第二部分电磁学
(一)真空中的静电场
1. 理解库仑定律和电学单位制。
2. 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的叠加原理。根据电荷的分布能计算电场强度的空间分布,理解电偶极子和电偶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在均匀电场中的力矩。
3. 理解静电场的高斯定理。理解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4. 理解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掌握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由电荷的分布,根据电势叠加原理会计算空间电势的分布。
(二)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1. 理解处于静电平衡条件下导体中的电场强度、电势和电荷的分布。
2. 理解孤立导体的电容和电容器的电容。会计算平板电容器、圆柱面电容器和球形电容器的电容。
3. 理解静电系统的静电能和电场的能量,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表达式,掌握简单电荷系统的电场能量的计算。
4. 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了解各向同性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和区别。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三)稳恒电流
1. 理解稳恒电流的几个基础概念:电流强度、电流密度、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电源和电动势。从场的角度理解建立稳恒电场和稳恒电流的条件电流的连续性方程,恒定条件。
2. 能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解决电路的支路电流和回路电压问题。
(四)稳恒磁场
1. 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由电流的分布计算空间磁感应强度的分布。
2. 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
3. 理解稳恒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4. 理解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理解平面载流回路的磁矩的概念。能计算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能计算平面载流回路在均匀磁场中所受的磁力矩;能分析运动电荷在均匀电场和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运动。
5.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机理及铁磁质的磁化规律和特性,了解各向同性磁介质中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关系和区别,知道磁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五)电磁感应
1.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计算回路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2. 了解涡旋电场的概念以及静电场与涡旋电场的区别。
3. 了解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及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
4. 理解电流系统的磁场和磁场能量密度,会计算简单电流系统的磁场能量。
第三部分热学
(一)气体动理论
1. 了解统计物理的几个概念:统计规律、概率和统计平均值。
2. 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解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微观模型和统计假设。
3. 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以及宏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
4. 理解能量均分定理及内能的概念,并能应用该定理计算理想气体的定压热容、定体热容和内能。
5. 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和最概然速率等三种速率。了解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二)热力学基础
1. 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体、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量。
2. 理解循环过程的特征及热机效率和致冷机的致冷系数。理解卡诺循环以及卡诺热机的效率和卡诺致冷机的致冷系数。
3.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
4. 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了解实际的热力学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5. 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了解熵的玻尔兹曼表达式和熵增加原理。
第四部分光学
(一)光的干涉
1. 理解光的相干性、相干无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光程差、半波损失及光的干涉条件。
2. 理解杨氏双缝干涉,能确定干涉条纹在屏上的位置,理解薄膜的等厚干涉和等倾干涉以及增透膜和增反膜。
3. 掌握劈尖干涉,能确定条纹间距及膜的厚度差,了解牛顿环和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二)光的衍射
1. 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处理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理解单缝衍射公式,会分析、确定单缝衍射条纹的位置及缝宽和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的分辩本领。
2. 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衍射各级明纹的位置,会分析斜入射的情况及光栅衍射的缺级现象。
(三)光的偏振
1. 理解自然光、偏振光和部分偏振光。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
2. 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和马吕斯定律,了解光的双折射现象。
第五部分量子物理(近代物理)
(一)光的量子效应
1. 了解黑体辐射,理解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
2. 理解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3. 了解康普顿效应。
(二)原子物理
1.了解卢瑟福核式模型的提出和卢瑟福α粒子散射理论及实验验证。
2.理解核式结构的意义和困难。
3. 理解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和由此得出的原子中的电子轨道和能级结构。
4.了解玻尔理论创建的历史背景及玻尔理论的意义和困难。
5. 了解氢原子的量子力学结果。
6. 理解电子自旋和泡利原理。
7. 掌握单个价电子总角动量的合成方法(自旋轨道耦合)和描述电子量子态的四个量子数。
868暖通工程热力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的宏观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基本概念,针对实际问题的特点判断热力系统状态,列出简化条件,并进行功和热量的计算;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实质,对闭口系和开口系统进行热力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并能用状态坐标图表示热力过程中的参数变化和能量转换的特点;
3.掌握运用理想气体、水蒸气、湿空气等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图表及公式进行热力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4.掌握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针对理想热力循环或热力过程,应用第一、第二定律对循环或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3小时(180 分钟)。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谭羽非、吴家正、朱彤.《工程热力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四、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约7%
2.填空,约10%
3. 选择,约10%
4. 分析简答,约23%
5. 计算题,约50%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1.热能利用的两种基本方式
2.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基本概念
1.热力系统--定义、分类和特点
2.状态和状态参数--特征、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
3.热力过程--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4.功量和热量--功的定义与种类,热与熵的定义与关系,示功图与示热图
5. 热力循环--正(逆)循环、热效率、制冷系数、制热系数
第二章气体的热力性质
1.理想气体--定义、状态方程、(通用)气体常数
2.理想气体比热容--定义、特点、分类(定值比热容、真实比热容和平均比热容)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和总能--定义、特点、组成
2.闭口系统能量方程--表达式、热力学能变化
3.开口系统能量方程--系统与外界传递的热量与功量
4.开口系统稳态稳流能量方程及应用--方程、功和热量的计算与在状态坐标图中的表示
第四章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1.热力过程分析及步骤--目的、任务、对象、方法、依据
2.绝热过程--过程方程、初终态关系、状态参数变化以及功和热量计算、过程图示(P-V、T-S)
3.多变过程综合分析--基本过程状态参数变化规律、功和热的计算、过程图示(P-V、T-S)、多变过程与基本过程关系
4.压气机--理论压缩过程、余隙容积、多级压缩过程
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与表述--自发过程的方向性
2.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逆)卡诺循环、卡诺定理及其应用
3.状态参数熵及熵方程--克劳修斯不等式及其应用、熵流、熵产、熵方程及其应用
4.孤立系统熵增原理与做功能力损失--定义及其应用
第七章 水蒸气
1.水的相变--三相点、临界点、汽化、饱和状态
2.水蒸气的定压发生过程--“一点、两线、三区、五态”含义与内容、干度x
2.水蒸气表与焓-熵图--状态参数确定的原则与计算、表的分类与取值、图的构成与取值
3.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过程图示与计算
第八章混合气体及湿空气
1、混合气体的性质--成分表示方法与热力性质计算
2、湿空气性质及焓湿图--概念及应用
3、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过程计算
第九章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1、一维稳定绝热流动的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定熵方程、马赫数
2、定熵流动的基本特性--气体流速变化与状态参数间关系、管道截面变化规律
3、喷管计算--概念(定熵滞止、临界压力比、临界流速、背压)、渐缩喷管出口压力确定
4、绝热节流--基本特点、绝热节流温度效应
第十一章制冷循环
1、空气压缩制冷循环--构成、工作原理、分析与计算
2、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构成、工作原理、分析与计算、制冷剂热力学性质
3、吸收式制冷循环--构成、工作原理、分析
4、热泵--构成、工作原理、分析与计算
869《水力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掌握水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本专业涉及水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三版)上册、下册,闻德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计算题、综合案例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工程流体力学的任务及其发展简史
2.连续介质假设·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3.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4.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流体力学的任务及发展简史;理解连续介质假设含义;掌握流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理解流体的粘滞性、掌握牛顿内摩擦定律、掌握作用于流体上的质量力和表面力;了解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1.流体静压强特性,
2.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欧拉平衡微分方程
3.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4.液体的相对平衡
5.压缩气体中的压强分布规律
6.作用在平面上的液体总压力
7.作用在曲面上的液体总压力
8.力和潜体及浮体的稳定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静压强的特性,静压强三种计量单位和表示方法,相对平衡压强分布规律,平面及曲面上静水总压力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压力体的概念及绘制。
第三章流体运动学
1.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
2.描述流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
3.流体运动的类型
4.流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基本要求:
掌握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方法的异同,流量、断面平均速度等概念,均匀流、恒定流
特点,流线的特点。掌握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
第四章理想流体动力学
1.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2.理想流体元流的伯努利方程
基本要求:
掌握元流伯努利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第五章实际流体动力学基础
1.实际流体的N---S
2.实际流体元流的伯努利方程
3.实际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4.不可压缩气体的伯努利方程
5.总流的动量方程
基本要求:
掌握功能原理推求元流、总流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动量方程的应用。
第六章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
1.量纲分析
2.流动相似的概念
3.相似准则
4.准数方程
5.模型试验
基本要求:
掌握量纲分析的方法,流动相似的概念,相似准则,雷诺模型和佛汝德模型各个比尺之间的关系。掌握瑞利法和π定理,掌握Re模型和Fr模型。
第七章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1.流动的两种型态---层流和紊流
2.恒定均匀流沿程损失的表示式
3.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4.紊流理论基础
5.紊流沿程损失的分析和计算
6.局部损失的分析和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层流和紊流的基本概念,圆管流速的分布规律,Hf、、τ0、Hj、计算公式及应用,了解紊流的理论基础。
第八章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1.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2.边界层微分方程---普朗特边界层方程
3.边界层的动量积分方程
4.平板上的层流边界层
5.平板上的紊流边界层
6.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7.绕流运动
基本要求:
了解边界层的概念,了解普朗特边界层方程,平板上的层流和紊流边界层,边界层的分离及绕流阻力。
第九章有压管流
1.简单短管中的恒定有压流
2.简单长管中的恒定有压流
3.复杂长管中的恒定有压流
4.沿程均匀泄流管道中的恒定有压流
5.管网中的恒定有压流计算基础
6.非恒定有压管流中的水击
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管道的特点,以及各种管道对应的流速、流量的计算方法,了解水击的过程、特点及计算。
掌握串联、并联及沿程均匀泄流管道的计算方法。
第十章明渠流
1.恒定明渠均匀流
2.恒定明渠流的流动型态和若干基本概念
3.恒定明渠流流态转换时的局部水力现象---水跃和跌水
基本要求:
掌握恒定明渠流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流态判别方法。
第十一章孔口、管嘴、闸孔出流及堰流
1.恒定薄壁孔口出流
2.管嘴出流
3.非恒定孔口、管嘴出流
4.闸孔出流
5.堰流
6.水工建筑物下游的水流衔接与消能
基本要求:
掌握恒定薄壁孔口出流、管嘴出流,了解非恒定孔口、管嘴出流的流量计算公式,了解闸孔出流、堰流的计算,了解集中消能形式。
第十二章 渗流
1.渗流模型
2.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3.地下明渠中恒定均匀渗流和非均匀渐变渗流
4.棱柱体地下明渠中恒定渐变流渗流浸润曲线形式的分析和计算
5.井的渗流
6.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7.井群
基本要求:
掌握并熟练运用达西定律,了解地下明渠中恒定均匀渗流和非均匀渐变渗流特点,了解棱柱体地下明渠中恒定渐变流渗流浸润曲线形式的计算,了解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和有关井渗流的知识。
实验:
1.能量方程实验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掌握能量方程意义,观察水流经能量方程试验管的能量转化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掌握测压管使用、流速测定。
2.文德里流量计实验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掌握文德里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绘制文德里流量计压差与实测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3.雷诺实验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掌握沿程水头损失与平均流速的关系,观察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及其转换过程,计算雷诺数。
4.动量方程实验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测定射流对平板或曲面板所施加的作用力,比较实验测量数据与理论公式计算的数据,加深对动量方程的理解。
《870基础物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和定律,在全面了解大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电磁学、波动光学和量子物理基础部分的相关内容。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物理学教程》(第三版),马文蔚,周雨青 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物理》,吴高建,张茹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简答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电磁学(静电场、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稳恒磁场、电磁感应),波动光学(光的干涉、光电衍射、光的偏振),量子物理基础。具体考试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静电场
1、内容:电荷守恒定律;点电荷,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电场,电场强度迭加原理,场强的计算;电场线,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及应用;静电场力所做的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迭加原理,电势的计算;等势面,场强和电势的关系;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的势能。
2、考核要求:
(1)理解库仑定律,电场的迭加原理。
(2)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并能熟练的应用微积分计算一些简单带电体的场强和电势。
(3)掌握电势和场强的积分关系,理解场强和电势的微分关系,并会用于计算场强和电势。
(4)理解静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环路定理)。会用高斯定理计算场强的条件和方法。
(二)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1、内容:静电场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电位移矢量,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容,电容器;电场能量,能量密度。
2、考核要求:
(1)掌握静电平衡条件及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2)了解电场中电介质的极化及微观解析。
(3)理解电容的定义及物理意义,能计算较为典型的电容器电容的方法。
(4)理解静电场能量、能量密度的概念,能计算一些简单的对称情况下的电场所储存的场能。
(三)稳恒磁场
1、内容: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运动电荷的磁场;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安培定律),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磁力的功;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霍尔效应。
2、考核要求:
(1)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毕奥-萨伐尔定律。并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的磁感应强度。
(2)理解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的高斯定律、安培环路定律)。掌握用安培环路定律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3)掌握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了解磁矩的概念。
(4)了解磁力的功。
(四)磁介质
1、内容:磁介质,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律。
2、考核要求:
(1)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种类及磁化的微观解释。
(2)了解铁磁质的特点。
(五)电磁感应
1、内容:电动势,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2、考核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掌握动生电动势的本质,理解感生电动势的本质。
(3)理解自感系数、互感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4)了解磁场能量、能量密度的概念。
(5)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理意义。
(六)波动光学
1、内容: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杨氏双缝实验,劳埃镜;光程,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迈克尔逊干涉仪;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率;衍射光栅;偏振光;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马吕斯定律;双折射。
2、考核要求:
(1)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2)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能分析确定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
(3)了解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4)了解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5)了解圆孔衍射,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6)掌握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和缺级。会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7)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理解偏振光的获得和检验方法。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和马吕斯定律。
(七)量子物理基础
1、内容:黑体辐射的规律,普朗克量子假设;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康普顿效应;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波函数,薛定谔方程;激光;固体能带的形成;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2、考核要求:
(1)了解黑体辐射规律和普朗克的量子假设。
(2)了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3)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定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的物理量(动量、能量)间的关系。
(5)了解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及波尔的氢原子理论。
(6)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了解一维坐标动量不确定关系。了解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7)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8)了解激光的形成、特性及主要应用。
(9)了解固体能带的形成,并能用能带观点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了解本征、n型和p型半导体。
872电子技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其解决电子技术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数字电子技术 60%
模拟电子技术 40%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约翰 F.韦克利(JohnF. Wakerly)主编,林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但不局限于上述题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1. 数字电子技术部分
1)数制与编码
数制和编码的基本概念,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运算。
2)逻辑代数基础
逻辑代数基本概念,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和相互转换,逻辑函数的基本规则。
3)门电路
CMOS门电路、TTL门电路工作原理与输入输出特性,OC门、三态门(TS)原理与应用。
4)组合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典型中、小规模集成组合电路原理与应用。
5)锁存器和触发器
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的分类、概念和工作原理以及特征方程,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表示方法。
6)时序逻辑电路
时序逻辑电路的概念,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集成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的设计与应用,异步时序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
7)算术运算电路
数值比较器、加法电路、乘法电路基本原理与应用。
8)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RAM、ROM的基本原理和扩展,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9)模数和数模转换
A/D、D/A转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典型转换的方法,A/D、D/A的应用,基本数据采集应用系统与设计。
2. 模拟电子技术部分
1)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及放大电路
PN结的形成,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放大电路中各点的瞬时信号及含义;双极型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各种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计算;动态参数的分析及计算;多级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分析及计算。
2)集成运算放大器
典型模拟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组成;“虚短”,“虚断”的概念和应用法则;电流源原理;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参数的分析及计算;理想运放组成的线性基本运算电路及分析;模拟乘法器在运算电路中的应用。
3)有源RC滤波器
滤波器的类型和特点;理想滤波器的逼近方法;一阶和二阶有源RC滤波器的分析。
4)负反馈放大器
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电路的分析;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运放的非线性应用原理;三种比较器的分析;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文氏桥振荡电路、LC三点式振荡电路和石英晶体振荡电路的分析。
87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政策
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学与公共政策”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适应硕士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公共管理学与公共政策”旨在考察考生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趋势情况,领会和总结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运作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公共管理原理、公共政策理论和方法来识别和分析公共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与服务品质。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时间为180分钟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四、试题类型
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或综合应用题)。
五、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比例分配:《公共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各占60%、40%
公共管理学考试内容
1.导论
1.1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2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
1.3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管理
2.公共组织
2.1了解公共组织
2.2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2.3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
2.4公共组织的环境与变革
3.政府改革与治理
3.1治理理论
3.2当代国外的政府改革
3.3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4.政府间关系
4.1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2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3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5.政府作用
5.1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5.2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5.3政府失败及其防范
6.政府工具
6.1 政府工具研究概述
6.2 政府工具的理论脉络
6.3 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
7. 人力资源管理
7.1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
7.2 公务员制度
7.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8. 公共预算与财政
8.1 公共预算与财政的理论基础
8.2 公共财政管理
8.3 公共预算改革
9. 第三部门管理
9.1 第三部门的含义与兴起
9.2 第三部门的地位与作用
9.3 事业单位改革
10. 战略管理
10.1 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
10.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
10.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范围
11. 绩效管理
11.1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11.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
11.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11.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
第12章 公共管理伦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12.2 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
12.3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路径
公共政策考试内容
1.绪论
1.1公共政策的含义
1.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1.3理解公共政策的角度:公共、政治、市场和伦理
2.公共政策的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2.1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2.2公共政策的类型
2.3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作用
3.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3.1政策主体
3.2政策客体
3.3政策环境
4.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4.1模型概述
4.2政策分析模型
4.3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5.政策制定
5.1社会问题的产生
5.2政策问题的确认
5.3政策议程的建立
5.4政策规划
5.5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5.6政策合法化
6.政策执行
6.1政策执行概述
6.2政策执行原则
6.3政策执行要素
6.4政策执行模型
6.5政策执行策略
7.政策评估
7.1政策评估概述
7.2政策评估的类型与要素
7.3政策评估步骤
7.4政策评估的障碍
8.政策终结
8.1政策终结的含义
8.2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
8.3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