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弗洛伊德
(1)基本原理
弗洛伊德创立了动力心理学治疗方法。他认为,遗传的本能及幼年经历决定了人的行为,且潜意识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
本能有两种: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前者与保存生命紧密相关,后者驱使人类互相残杀攻击直至灭亡。在生之本能中,弗洛伊德尤其强调性本能,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源动力,甚至整个人类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性本能冲动决定的。
(2)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简单地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心理动机的力比多被围困在本我中,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年龄越小,本我越占优势,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循“现实原则”,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作为无意识的结构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调和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超我:超我是在自我形成以后,将父母的教育或社会的要求吸取到自我中,并使之内化而形成,是在社会中传统地存在并通过社会和父母向儿童传递的价值体系。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意识,前者是超我中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止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又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状态。本我是求生的必要的源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个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下则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环境,对内调节心理平衡。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三部分人格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否则就会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3)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个人早期生活经验,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某些性欲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的经验决定了他长大后形成哪一种人格。五个基本阶段分别为:
口欲期(出生~1岁,吃奶)、肛欲期(1~3岁,便便)、性器期(3~5岁,俄狄浦斯)、潜伏期(5~12岁,闭关修炼)、青春期/生殖器期(12~18岁,出关)。
(4)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
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亦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是超我所不能容忍的。
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境。
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
置换: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
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
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
合理化(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这个理论有很著名的两个案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一个是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