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分类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1. 现实渊源
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提出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往往是惰性知识、死的知识,这导致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重新思考传统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
2. 理论渊源
(1) 皮亚杰的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2)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3)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习就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
(二)建构主义分类
建构主义者们总是在一定层面上谈论人的知识建构。一些研究者试图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维度,对建构主义进行分类,明确各种建构主义思想主旨以及彼此的异同。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