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一)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布鲁纳、奥苏伯尔等的认知学习理论有较大的连续性,其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知识。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意义建构是同化和顺应统一的结果。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换言之,认知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双向建构过程。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和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
1. 生成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的理论,对理解的生成过程做了深入分析和解释。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对所知觉到的事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另外,人脑并不是被动地记录外界输入的信息, 而是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这也就是说,在生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2. 认知灵活性理论
斯皮罗等提出了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认知灵活性理论关注复杂的、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本质。
(1) 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斯皮罗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基本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这样的知识叫做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却常常没有这样规则和确定,在解决问题时,不
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具体分析, 建构新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案。这就涉及到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2) 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
针对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划分,斯皮罗等人认为,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而非年龄)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两阶段: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
初级知识获得是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只要求他们在测验中把所学的东西按照接近原样的方式再现出来(如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等),这里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结构良好领域的特征。
高级知识获得则与此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3) 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或随机进入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这种教学强调,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