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史纲考点狂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一、第一项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C级知识)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经过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随着苏共二十大对于苏联模式弊端的进一步披露,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提出: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3.意义: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二、第二项成果: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C级知识)
1.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述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论述
(1)经济建设: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政治建设: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3)执政党建设: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三、第三项成果:新经济政策(C级知识)
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这个意见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赞同。
四、第四项成果:“六又”政治局面(C级知识)
1957年7月,毛泽东撰写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的思想。
五、第五项成果:《论十大关系》(毛中特中学习)
六、第六项成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中特中学习)
七、第七项成果:整风运动(C级知识)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真诚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八、国民经济的调整(C级知识)
1.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重大转变。以此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从“大跃进”轨道转入调整。
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962年1、2月间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上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有七千余人,规模空前,通常被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纠正“左”倾错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九、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B级知识)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发展
3.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
4.探索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