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冲刺考点狂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C级知识)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B级知识)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C级知识)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真题示例】
(20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D.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手段,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四)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C级知识)
1.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真题示例】
(201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辅助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基础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内容、依据、发展和优越性(B级知识)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并不意味着它的性质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了。
2.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4.优越性;①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真题示例】
(20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成分 D.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占主体地位
(201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
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C级知识)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级知识)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含义:①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②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提高,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①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动摇,坚持国有企业搞好、做大做强不动摇。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5.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真题示例】
(201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公有制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了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
A.占有形式 B.分配形式
C.所有权归属 D.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
(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级知识)
1.含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
3.作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
4.措施:①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②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④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
(五)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B级知识)
1.含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
2.地位作用:①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地位)②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用)
3.措施:(1)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2)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和依据(B级知识)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真题示例】
(2011)做大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
A.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B.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的需要
C.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D.为了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13)近年来为了缩小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这些举措体现了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再次分配更注重公平
C.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高 D.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B级知识)
1.原因: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前提)。②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体现:①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②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3.意义:①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级知识)
1.实质: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必要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生产要素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注意:劳动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3.生产要素的类型:①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②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4.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①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利润;利息;租金等。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
5.意义:(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真题示例】
(2014)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A.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B.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2016)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放活民间投资的普惠政策,如保障民企平等使用土地、减免税收,扩大民间投资在电网、电信、铁路等非竞争性领域的参与力度等。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是
A.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B.鼓励所有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D.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四、 把握经济新常态
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A级知识)
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①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②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③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④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2.注意克服的倾向:①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②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③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3.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①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多好。
②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③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④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⑤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⑥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
⑦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⑧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真题示例】
(2015)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4%,其中第三季度增长为7.3%,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总体上看,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变,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可能性仍比较大,这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是经济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常态,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
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减弱
C.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D.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促进经济增长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向依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协调推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1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
A.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B.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C.不同区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
(2014)2013年6月6日,《财富》全球BBS首次在中国西部内陆城市成都举行。这次BBS以“中国的新未来”为主题,集中讨论了中国西部发展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是因为西部发展有利于
A.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B.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C.扩大国有资本在西部地区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
D.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A级知识)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在创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A级知识)
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个重要论断:①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④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依据: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②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③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2)措施:①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②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3.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1)依据:①政府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②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③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职责和作用:①保持宏观经济稳定;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③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④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①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要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
②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坚决要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
③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
④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发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真题示例】
(2016)从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10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有46次会议部署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他还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等生动而深刻地话语回应了公众对简政放权的期待。简政放权旨在
A.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C.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D.激发市场主体内在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A级知识)
1.必要性:①创新始终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②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③从国内范围看,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2.措施:
(1)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2)要把握好基本要求。①要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②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③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3)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突出的地位。①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②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A级知识)
1.意义:①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②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2.供给和需求: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①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
②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3.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①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②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六)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A级知识)
1.“三农”问题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2.“三农”问题底线: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3.农业主要矛盾: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4.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5.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保障粮食安全。
6.农业现代化道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7.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①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②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③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8.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①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②要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设”的问题。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真题示例】
(2015)2012年底,我国仍在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家庭约1.9亿户,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92.5%;仍实行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村、组约有2000个;已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68.9万个,入社成员5300多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0余万个,带动的农户约1.18亿户;约有2556万亩耕地由企业租赁经营。上述现象表明在我国农村
A.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
B.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C.家庭承包经营仍然是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D.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承包权
(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A级知识)
1.意义: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②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2.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②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③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④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3.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①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②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③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化传承;④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4.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①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②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真题示例】
(2015)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实现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
A.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B.使土地的城镇化优先于人口的城镇化
C.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D.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