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冲刺考点狂背: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 |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
使用价值 | ①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
②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 |
③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
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
交换价值 |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
价值 | 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 |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①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 ②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
【真题示例】
(201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二、 劳动二重性
内涵 |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 |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
具体劳动 |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 |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 对立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真题示例】
(2012)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 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原则 |
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计量商品价值量标准:同一生产部门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
劳动生产率 | 定义 |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 |
影响因素 |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 ||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 |||
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 |||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 ①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 ||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
计量商品价值量标准:不同生产部门 | 简单劳动 | 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
复杂劳动 | 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 ||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 ①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即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 ||
②在相同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 |||
③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
四、 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 |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 | ||
④货币形式。 | ||
货币本质 | 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
货币职能 | 价值尺度 | 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
流通手段 |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
贮藏手段 |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加以贮藏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 |
支付手段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生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 |
世界货币 |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发挥作用。 | |
产生后果 | 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
【真题示例】
(2014)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帐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月。”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五、价值规律
内容要求 |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 |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 在短期内,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
在长期内,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 |
作用 |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
六、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内容 |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
形成基础 | 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
生产资料私有制: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 |
原因 | ①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
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 |
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真题示例】
(2011)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深化认识
意义 |
理论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实践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
深化认识 | 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 |
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 | ||
③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